《靜坐引導》

2017.05.28 集滅的練習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我們今天解釋五蘊的「集」。我們在靜坐的狀況下來聽以下的解說。

在開始之前,大家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或者是深呼吸、調整坐姿。

佛經裡面有很多在一席之中專心聽法,在修行上就得到大的突破的例子。我們在接下來的時間,澄清自己的心念,認真地聽聞。一邊聽著佛法、一邊心念是念住於當下你選擇的禪修主題。好比說,一邊聽著聲音,一邊身體是被呼吸按摩著;一邊聽著聲音,一邊伴隨著身體內在寧靜、安撫的感覺。

我們今天要談的「集」~samudaya,經典裡面有很多的例子講到「觀知世間的集、觀知世間的滅」。有很多的例子是,佛陀的弟子光是聽到「所有的集法都是滅法」這樣的道理,就證得初果。佛陀第一位阿羅漢弟子憍陳如(Koṇḍañña),就是在聽了佛陀解釋「凡所有集法皆是滅法」,經過幾天的討論、觀察、練習,就證得阿羅漢果。

「凡所有集法皆是滅法」常常被錯誤地翻譯為「凡所有生法皆是滅法」,這個「生」跟「集」意思是不一樣的。如果把這個集只是當作生,那麼這邊闡述的只是一個「有生就有滅」的淺顯道理。這樣淺顯的道理,恐怕不足以帶給那麼多的弟子那麼深刻的啟發。所以佛陀在講「集」時,講的是出世間解脫道的關鍵、核心。他這邊講的「集」,顧名思義有彙集起來、有造作的意思。指的是我們所遇到的任何境界,所遭遇到的一切經驗,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色、受、想、行、識」,任何一個層次裡面的經驗,呈現出來的那一剎那,輪回的心已經在給它加料了。

好比說,眼前我們腦海中可能出現讀小學時校園的場景,眼前所經驗到的,不是單純一個場景而已。這裡面是伴隨著好比說懷念的感覺、失落的感覺、遺憾的感覺,對於未來,希望能夠重溫舊夢的期盼。當校園的情景一出現,你的心馬上以某一種角色、某一種態度、某一種位格、某一種姿態,進入這個情境裡面。所以,我們所經驗到的所有東西,都不是單純、客觀的東西,它是完全被我們內心的活動所架構起來的境況。整個輪回的世界都是這個樣子,都是由心的行動即所謂的「心行」、所謂的「造作」所建構起來的。

什麼叫做「輪回」呢?「輪回」就是對於這種加工的動作樂此不疲,樂於以不同種的角色、不同種的姿態來進入境界,然後在境界之中,用不同的方式來汲取快樂、來跟境界互動。眼前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東西,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視覺的世界,這裡面馬上交織著「我在看、我是什麼樣的人、該看什麼樣的東西、對什麼東西感興趣、我跟這個感興趣的東西關系是什麼」等等的活動。這個就是心所制造出來的世界,這叫做世間的「集」。

佛陀講到觀察「色、受、想、行、識」的「集」,講的不只是觀察眼前現像的生滅而已,最關鍵的部分是:我們是怎麼樣在跟這些境界互動。因為所謂看起來像是客觀的境界,實際上是透過主觀的意志所編織、所交織、所染色、所架構,而形成的。

佛陀所講的「世間的集」,只要是做為一個生命體,談不上什麼客觀的經驗,我們唯一能夠經驗到的,都是這一些主觀的,透過內心的動作加工而呈現出來的境況。所有這些造作起來的境界,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位格、不同的姿態、不同種的心境,來進入這個世界。所形成的這個世界,是用力而形成的,是透過意志的力量而形成的,是透過內心的活動而形成的。

所以,它必須要透過力氣才能夠延續下去,才能夠被維持。它是不穩定的、它是會磨滅的、它是會敗壞的。整個輪回裡面沒有例外的,不管是美麗的、醜陋的、快樂的、不快樂的、令人可意的、令人不可意的,都是心系列的活動,陷入在這個瀑流裡面而編織出來的。

沒有例外的,這樣的世界是有壓迫的、是牽動的,是不斷地被衝刷到不可知的未來,需要你耗力地去經營、去維護、去追求、去建立。你所扮演的角色、所形成的自我感、吃東西的模式、狩獵東西的方法,沒有例外的,都是由這些動作所組合的。所以,都是無常的、都是苦的、都是非我的。

初果的聖人明白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所以不再把快樂的希望寄放在這些架構的動作上,不再把希望寄情於建立起一個更完美、更漂亮、更有能力、更安全的自我。因為他看到所有的自我都是「集法」,而所有的集法都是滅法。內觀最終的目的,不是只為了看生滅而看生滅,而是要看到境界是如何被意志所架構起來的,要去看到意志跟境界互動的方式,而且要看到最深刻的苦、最深刻的不安,都跟這種模式有關聯。

對於這樣子深刻、難以看清楚的道理,要怎麼樣由淺入深,幫助自己更容易了解它?一個最明顯的下手處,就是在平常禪修的時候,去觀察身行、觀察心行,去調整身行、調整心行,去放下會制造苦的身行和心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眼前的呼吸就是一種身行、就是一種心行,這裡面伴隨著意志,伴隨著不同種的內心活動。你是怎麼樣認知這個呼吸,你注意的範圍在哪,你注意的角度是什麼,你是怎麼樣在想像著呼吸的狀態,你是以什麼樣的概念模式在認知觸感,你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在面對它,你是怎麼樣在回應眼前的這個狀況,這些都是身行、都是心行。

從一個簡單的呼吸裡面就看得到,你如何在當下不斷地捏塑、制造出眼前經驗的品質。你可以利用呼吸的力量、不同種的呼吸法,讓自己更安詳、更放松、更清醒,讓你更清新愉快、有滿足感。每一個意志、每一個動作都好像是雕塑師的刀工,烙印下痕跡。這樣子修行的目的,最終就是幫助我們看到輪回是怎麼樣被制造出來的。輪回是如何由意志所支撐、所維持的。如果你能夠看清制造、支撐輪回的意志,就可以產生出厭離、不認同它,不把它當成是親愛的、寄托希望的地方、幻想的來源。你就不是以一種緊繃的方式,用情感黏著它。心跟意志之間原本是黏得緊緊的,松開來了,心跟意志之間的空間你越來越看清楚,所以不再盲目地被行所擺布。緣起煉的無明緣行、行緣識,開始松脫、瓦解,關鍵就在這個地方。這是出世間解脫法的關鍵所在。在安靜中、在呼吸中,繼續地觀察、體會。

對於佛法,能夠聽懂多少就聽多少,聽不懂的部分不必要感覺氣餒,知道佛法是循序漸進的。只要有誠心、有慚愧心的人,都是可以入道的。就算是聽不懂所謂的「集法」,我們也可以很卑微地在自己的身心之中,去觀察我們的動作是怎麼在影響著我們的經驗。你呼吸的方式,你切入呼吸的方式,怎麼樣在造塑、在揉捏出當下的品質。如果你觀察力很縝密,要看到很多的動作,「色、受、想、行、識」裡面都有動作。如果覺得自己的觀察力不夠縝密,就觀最粗的,看看你呼吸的深淺、快慢,好像是運動一樣,制造出當下不斷在牽動的、不一樣的身體的觸感。

佛陀所講的「世間」,不是唯物主義者所講的客觀的空間與時間。「世間」就是心參與進去了,跟它發生關系才有意義的,那才叫「世間」。

看你的動作、看你的活動,看著心在什麼樣的世界裡面輪回,看著心怎麼樣從不同的輪回世界裡面抽離。在多次的抽離動作中,洞知的智慧越來越深,越來越知道意志的有限性、架構法的有限性。架構法就是不斷在忙碌地,一直經營、一直追求,沒有休息的時候。整個輪回的世界都是這樣的力量在支撐著,透過這樣的力量支撐出來的世界,有什麼真實的安全可言?又有什麼真實的平安、滿足感可言?鑽進去就是一個無底洞,就是一個看不到有出路、看不到有終止的巡回。

就連你所深愛的,深深依靠的記憶都不可靠、都是架構法。就連你所深愛、所依靠的人際關系,所愛的人、關心的人、愛你的人、關心你的人,都是架構法。就連你拿來觀察事物、覺知事物的意識功能,都是架構法。凡有集就有滅,凡所有集法皆是滅法。如果這個關卡你看到了、讓你死心了,那就是進入佛法之流的關鍵。

沒有什麼絕對客觀的世界跟環境在供你玩樂的,整個輪回的世界一定是一個程度透過自編、自導、自演,才有這種情境出現。「眼、耳、鼻、舌、身、意」任何境界的呈現,不要立刻盲目地相信它,這裡面往往已經參雜著你編入的主觀意志的成分。聲音產生的那一瞬間,你馬上就有相對應於這個聲音的自我影像、自我觀念,在接受著這個聲音。不管你發現到自己在什麼樣的場景裡面,那場景給你的惆悵的感覺、哀傷的感覺、愉快的感覺、興奮的感覺、有信心的感覺、高亢的感覺,都是因為你已經以某一種姿態、某一種角色,沉浸在那樣的場景裡面。

實際上境界不迷醉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因為這些造作的動作,使得境界看起來有吸引力。心鑽進去、在其中繼續產生一連串的迷想效應、戲論效應(papañca),故事編織著故事。

我們在混亂之中尋找著秩序,混亂之中尋找著意義感,尋找著自己能夠受用的樂。內心裡面隱藏著許多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久遠積累下來的業力、記憶、指令、衝動,就在我們自編、自導、自演的過程裡面,不斷把我們衝向遠方。你以為這故事完全是自己編導的,你愛怎麼玩就怎麼玩,實際上,我們是被過去這些行好像綁架了一樣,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做的決定,實際上往往都是情不自禁的,往往都是被擠壓、被壓迫的狀態之下,剩下來的幾個非常少數的選項。

所以,一個禪修者對於心裡面所產生出來的意志,也不是全然地相信它,不把它當作是自我的。不斷去檢驗它、勘察它、觀察它,去看意志跟心之間的關系。真正的自由,心是沒有被意志所綁架的。意志是如此地充滿欺騙性,它讓你以為這就是自我的核心:好像因為有意志所以證明了自我的存在,有一個你能夠掌控的核心。

一個禪修者不斷鍛煉自己,讓自己越來越清醒,就連意志發出來的聲音他都不盲信,不把意志當作是自我,不把它當作是依歸的地方,當作是我慢依靠的所在。

(靜坐結束)

【回向文】

正知世間集,

正知世間滅,

知集必有滅,

智慧法眼生。

【麗霞打字,學文、明坤、湧智、美利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