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六根的練習

《靜坐引導》

2017.11.26 守護六根的練習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的主題是「守護六根」。

開始靜坐之前,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或者是伴隨著深呼吸,一邊伸展著身體或者在用呼吸按摩內在。這個時間,心裡面刻意地開始脫離開,欲界的煩躁、複雜、令人心憂的這些內容。把注意力帶到動作,好比說呼吸的動作,好比說正在調整著坐姿的動作,好比說正在幫助心抽離開煩亂的狀態的動作。

佛法的禪修主題,是向解脫的某一種動作,不是用人為的意志,強迫把注意力鎖死在某一個地方。所以理想的禪修主題,好像是去留意正在和緩下來的身體,衝動感正在和緩,身心沉澱過程所產生出來的觸感。心裡面有一個篤定的、清楚的方向感跟目標,在這樣的狀況之下,身體的觸感,那種有能量、有鬥志,在一個既定的框架之中動作的情形。

靜坐的時候,目標不一定是要訂到多安靜、多專注,更重要的目標是:能不能夠具體地掌握那些良善的內心品質,好比說,高度的正念、高度的正知。

「正念」簡單來講,就是你在憶持著你的意義、你的方向、你的價值,你記得眼前該做的,你知道你為什麼在執行這個技巧,你知道要怎麼樣執行這個技巧,你知道要怎麼樣去評估這個技巧,這個都是正念的內容。

「正知」就是把你的觀察力調整到行為這個層次來,所以你能夠觀察你是怎麼樣在進行,你是怎麼樣在實踐著這些技巧。好比說,你在看著你的全身不同肌肉的使力,它是否在趨向於省力。去留意內心這些好的特質,它比消滅所有的念頭,是更值得追求的目標。所以,與其去在乎是否將所有的念頭都消滅掉了,不如去留意你是否很紮實地掌握著十六勝行的某一個技巧。

然後就像螞蟻推著沙粒一樣的,不用在乎眼前這座山有多麼巨大,你的注意力都是放在:穩定地掌握住這個沙粒。找到那個使力點,把這個沙粒推開、移除開來,用這樣的方法,一點一滴地去除掉躁熱感、著急感、衝動、僵硬。看著這個僵硬感、這著急感,怎麼樣一點一滴地就在你眼前瓦解中。

佛陀在經典中講到很多有關守護六根的技巧,有的時候翻譯為「守護根門」。這個技巧主要的使用是,當一個修行人要從一個安靜的、單純的,能夠深入禪修的環境,轉移到一個比較複雜的、屬於世俗的環境。好比說工作的場合,或者好比說出家人托缽乞食的時候,接觸村落、接觸人口密集的地方,以及種種的聲色刺激,這個時候所要特意留意、所要修行的。實際上來講,在任何場合如果能夠留意守護六根,都是有幫助的,可以把守護六根當做是留意的重點,它能夠幫助你成就禪定。

要守護六根,有幾個要掌握的基本原則。首先,你是有意志地去接觸境界,意思就是不同於一般凡俗的人,他們是常常忘失掉要守護、要看護自己的心,所以他們是在疏忽、在不謹慎、在恍神的狀況下去接觸境界,然後沉溺於其中。所以他接觸境界時,幾乎是一瞬間就被拉進去了,在這裡面他是沒有抵抗力、沒有免疫力的,他是隨波逐流的。這樣的心,只是在境界中不斷在強化既有的貪瞋的慣性。

守護六根的意思,就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已經有一個決心、一個意念,就是要保護你的心,它甚至是來自一種修行者的自我期許:我,雖然是出生於這個世間,但是我是不屬於這個世間的。「不屬於這個世間」意即:要嘛這個世間已經沒有力量能夠牽引、能夠拌倒自己,要嘛就是自己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我們以眼睛為例,眼睛大概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根門中最活躍的,我們花最多的力氣,從視覺的世界中去汲取刺激感,去尋求娛樂。一個在守護、在看護著眼根的人,意思並非他什麼東西都不看了,不是毫無選擇地要去剝奪所有視覺世界的刺激,而是他很有選擇性地、高度醒覺地,去接觸視覺。因為提高了警覺,所以任何時候,他的眼睛在接觸到那些,隱約開始在撩動他心弦的影像、那些視覺的資訊時,他是更加地留意。

舉例來講,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位年輕的媽媽推著一個嬰兒車在公園裡散步,有可能你眼睛在看到嬰兒車裡的小baby那一瞬間,就發現到心裡面有一種對於幸福感的渴望。「啊!有小baby真好啊!要是我能夠給自己生一個來玩…」,或者是在懷念著孩子還小的狀況,或者是在期許著未來的時候,能夠跟相愛的人共譜天倫之樂,去捕捉這種幸福感。

當你發現你的心開始往那個方向走,開始以一種唯美的角度,去沉溺在境界裡面的美感、幸福感時,你就知道要留意了。或者是,你的習慣性不一定是在留意這方面的幸福感,而是看到那年輕媽媽的身材,幾乎是一瞬間,讓你的身心產生亢奮感、飢渴感。對於身體的某一種線條,對肌膚所呈現出來的色澤,甚至是這個人的氣味、講話的聲音等等,勾起你的聯想。然後這聯想的內容,都是讓你更加慾火交煎的,都是讓你的亢奮感越高亢的而不是越減弱的,這個時候你就要特別注意了。

也就是說,任何時候眼睛接觸到境界,如果不是依遠離、依離欲、依滅,不是一種有著清醒的、向解脫的方向感在指引著,而是有一個誘惑的力量,好像一個誘餌一樣的,讓心陷溺到情節裡面。而且,還不止陷溺到眼前這個景象裡面,甚至是忙碌地不停在編織著、在聯想著,讓貪心、瞋心更加地熾盛的那些聯想。

你如果一開始就是小心翼翼地,一上街的那一刻,一開始散步的那一刻,你已經在提醒自己:我現在是穿上了裝甲,我現在是有保護罩籠罩著,我現在是以正知、正念、正勤的方式,來接觸境界。你有任何這樣的作意、這樣的注意、這樣的決心,不管接下來你做得好不好,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一步了。

光是在心裡面有「我要來修守護六根」這樣的一個覺知,就已經有幾分的防護罩在裡面了。你是刻意地覺知,不是隨意地被境界擺佈,你是正在努力中,把境界當做是境界,眼前生起的、消滅的這些影像、印象,不管它是視覺的影像、聽覺的影像,乃至嗅覺、觸覺等等的,心裡面就是已經覺知到「這是境界」,留意著心跟境界互動的方法。

你的心跟它互動的方法,若是完全放縱的、任意的,那麼你就強化你的貪跟瞋的習性,你會持續在那個境界裡面輪轉,讓這個境界帶你到天堂、帶你到地獄,永遠餵不飽你自己。因為境界裡面,那看起來很美麗、很誘惑的,實際上你仔細去觀察它,那滋味是…要怎麼說呢!你說是有滋味嗎、是沒滋味嗎?好像有滋味,但是總是餵不飽的滋味,稍縱即逝的滋味,後面連帶著一大堆副作用的滋味,要讓你扛起很多、很多沒有窮盡的負擔的滋味。

「守護六根」跟我們以前所講的主題,其實是雷同的,都可以是同一種的修行方法。去留意你的心在接觸境界時是任意放縱,還是有在嘗試著去截斷、去減弱,心跟境界連在一起,黏在一起的那個枷鎖、那個黏膠、那個情愛。去留意,你現在的注意力是放在什麼地方。注意力是一個有限的資產,我們就只有「有限」的注意力,如果你善用的話,那麼你能夠開啟一條讓你越來越解脫的道路,如果濫用的話,就是不斷在給我們的煩惱加油添醋,不斷在提供燃料。

你發現到你現在所留意的影像,是讓你更加地亢奮,讓你更加地飢渴,讓你更加地慌張、迷惑,任何的一種蓋障,所謂的「蓋障」就是會動搖你解脫的方向感,去留意任何這些現象。知道要怎麼去轉換你的注意力,注意力不要一直徘徊在讓你慾火中燒的影像上。當你發現你的注意力是卡在這個人誘人的身材,平常你有沒有在你的資料庫裡儲存了對治的、相對應的,其它的相、其它的想。若你是一個熟練這些向解脫的想的人,你的資料庫裡面有很豐富的,可以不斷幫助你調整,重新讓你平衡的相。

一個多麼誘人的身材,如果在同時,你的心裡面留意到那個臭氣沖天的口氣、那個氣味,同時留意到身體那一些你平常不去留意的角度,那麼讓你亢奮的那些影像就不能夠維持。你會發現到那個亢奮感,在一開始時看起來是那麼地強力,讓你無能為力,實際上它是很危脆的。只要任何一個支柱點被移開、被挪動、被動搖了,整個紙牌都會崩塌下來。

佛經裡面常常講到,守護六根是要防護「漏」,巴利文叫“Āsava”。「漏」這個字很有意思,巴利文的“Āsava”,是從外面漏進來,也是從裡面漏出去。「從外面漏進來」,就是如果你沒有看護好你的心,任由它去吞食、去接觸、去暴露在那些不斷地滋生貪瞋的影像中,那麼貪瞋的習慣性就不斷地被滋生、茁壯。所以你要知道怎麼樣去保護這個從外面漏進來的,選擇性地去接觸環境,在接觸環境時是警覺的,知道該怎麼樣使用你的注意力。「漏也是從裡面漏出去的」,意思就是那些內心沒有化解的衝動,包括我們的飢渴感,囤積著很多食物在心裡面,這些東西無可避免地會發酵、會發臭、會腐敗。

所以,你跟任何一位不是阿羅漢的人在一起久了,都可以聞得到他的臭味,那從煩惱裡面流溢出來的,你可以看得出來,他的某些動作是被煩惱推逼所跑出來的。他的言語、他的用詞、他的臉色,他的趨向、他的舉止、動靜,隱隱約約飄著臭氣,飄著煩惱的臭氣,飄著我慢的臭氣,這就是「從裡面漏出來的」。

「守護六根」就是確保:一方面能夠讓外面的垃圾漏不進來,另外一方面,不要在內心累積會發酵的垃圾,而讓臭氣外溢。

如果你想要在守護六根上做得得心應手,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立足點要夠紮實。你能夠在正知正念之中自得其樂,能夠在正知正念之中得到飽足感、得到安適,你才有能力能夠拒絕誘惑。你才能夠在拒絕誘惑的同時,能夠獲得大的成就感、得到滿足感。佛經裡面講到,一個守護六根的人,光是內心深度地信樂佛法,他就得到他所需要的快樂,不需要在外面尋找那些很膚淺的、一大堆副作用的刺激。

佛經也講到,有守護六根的人,在一開始的時候心裡面就是決意著:讓我嘴巴的活動趨向安寧,讓我身體的活動趨向安寧,讓我心理的活動趨向安寧。你可以感覺得到生命的趨使力,是往省力、少負擔、安祥、少欲,這樣的方向在前進。所以,你接觸境界的方法、動機,自然而然都是有收攝的,你不是為了要囤積更多的東西,不是想在境界中擴大自我感。如果你能夠在接觸境界時,心裡面浸淫在深度信樂佛法的快樂中,那是非常好的資糧。或者,你能夠沉浸在禪悅之中,沉浸在趨向寧靜的清新感、舒適感、解脫感,那也是一個很好的立足的地方。

能夠掌握這些原則,每一次心接觸境界,都是你練功夫的場所,你都在成長、都在幫助你看得更清楚,都在幫助你越知道怎麼樣擺脫黏著,要怎麼樣看護著、守護著你安靜的心境,還有你向解脫的意志。

重新複習一次守護六根的內容,一個有幫助的起始點,就是一種由自信心產生出來的自我期許:我雖然出生於這個世間,可是我是不屬於這個世間的。所以我的志向是要超越世間,是不被世間所淹沒。「被世間所淹沒」意即你透過飢渴感、透過情愛,去跟這個世間形形色色的感官刺激連結,在其中編織著故事、深度地入戲。你知道心接觸境界如果不守護的話,會有這樣的後患,確知守護六根的價值,這是一個尊貴的人、自愛的人,應該要練習的。

他在還沒有進入到城市,還沒有進入到百貨公司,還沒有進入到村落時,已經下定決心,待會在進入那些情境、進入工作的場合時,開始要進入一天裡面跟家人的互動,在那個時候已經有一個決心:我是穿著防護罩,我是穿著保護甲。瞭解境界──那個叫做境界,意即那是一個生跟滅的過程,是一個由不同種影像~色、聲、香、味、觸、法,所編織起來的世界。你要怎麼樣去參與它,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接觸它,就會決定你會不會讓「漏」漏進來,會不會讓「漏」漏出去。

你若能夠堅定不移地不斷訓練自己,不讓「漏」漏進來,不讓「漏」漏出去,你就會證得阿羅漢果。不要相信後代的佛教徒跟你講的,那是小乘的、有為的修法。真正佛法的解脫道就是在這個地方,就是在這個漸進式,就是在這個行為模式上,一點一滴地改變所建立起來的。在接觸境界時有警覺性,看一看這個境界是不是像滴落在蓮花上的水珠,它是沒有停留、是直接滑落的。

如果「停留的地方」,就是你的注意力會被卡住的地方。什麼叫做「注意力被卡住」?某一個形色、某一個聲音、某一個氣味、某一個觸感,讓你在那個地方徘徊著、留戀著、黏著著。你開始發現到它讓你內心有渴望,身體有匱乏感,身心可以感受到焦躁、焦熱、渴求,你可以發現到心裡面的聯想效應準備要啟動,或者已經啟動。從這樣的一個不當的作意,不正確的使用注意力的方法,就是一連串的影像、聯想、想像,讓你更加地飢渴、更加地焦躁、更加地渴望,更加地覺得眼前這個東西,裡面有滋味。

發現到這個馬上調整,調整你的注意力、注意的所在,調整讓身心是處在更安適、更飽足的狀態。整個過程中,你的方向感就是:讓我的言語的動作趨向安寧,讓我的身體的動作趨向安寧,讓我心理的動作趨向安寧。在接觸境界時,好像是要深入花叢一樣,你不是要去採蜜,不是要去囤積、收集,你清楚地知道你的目標是守護、看護著你的心,這是一個訓練的場所。如果你能夠讓這些不斷在生滅的影像、印象自己生滅,好像不會動搖你、撩動你、穿透你,在這之中,你另外有你自己的資源、食糧。

好比說,心中對於佛法深度地信樂,從這個地方擷取快樂、擷取意義感,而不是在境界裡面尋找意義感。你在境界中尋找意義感,往往都是跟欲樂相應的,要怎麼樣去跟很多不同的、有意思的人,發生很多有意思的戀愛的關係。如果你的快樂感是寄託在這種欲樂上,你是注定要承受無邊無際的壓力。

在這過程中,你幾乎是無可避免地一定要傷害到別人,也傷害到自己。若你少不經事,以為這是冒險、好玩、有意思,就表示你在佛法裡面還是個門外漢。因為你不知道,真的就像是佛陀所講的,如同小孩子在刀刃上舔蜜,你的舌頭有被割斷的危險,甭想在這個地方 能夠有讓你飽足的甜美滋味。

小心翼翼地去交涉,在境界裡面保護著自己、看護著自己的心,任何時候發現心開始被撩動、被推逼,被境界吸過去、排斥出來,你就在那邊微調著、對治著,你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做到:境界歸境界,心是完全沒有參與感。沒有參與感的秘密就在於:那個境界中還有沒有你在乎的東西,境界裡還有沒有你想要靠過去,吸吮出滋味的地方。

別忘了這個目標,別忘了這是你修行的一個目標,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境界,像照鏡子一樣,小心翼翼地調伏著心、對治著心,讓它在境界裡面越來越自由。當你發現你的心在境界中越來越自由,你會有越來越大的成就感跟快樂,雖然這成就感跟快樂都還是一種我慢,但是在修行的道路上,它是一個健康、相對而言對我們是有很好幫助的我慢。

以身口意趨向安寧,做為你的安適感、飽足感的來源,心裡面信樂著佛法,篤定地、穩健地向著解脫做為你快樂的來源,做為你激發內心的資糧,這是快樂之道。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多麼無聊、乏味的,你認真地這樣走、用心地這樣走,一定會快樂。你一定會獲得世間的這些境界,都無法提供給你的快樂感、意義感、紮實感。而且這個快樂,不只是眼前的紮實感、眼前的快樂而已,它是一個讓你更快樂,確保你長遠的快樂跟安全的快樂。

(靜坐結束)

【回向文】

在正念之中移除放逸,

智慧產生之時內心脫離開憂苦。

有智慧的人觀察眾苦,

如同站在山巔上向下望,

他超越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