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欲貪的觀察與調伏

《靜坐引導》

2017.10.15 有關欲貪的觀察與調伏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開始靜坐之前,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利用這個機會活絡身體內在的循環,把覺知跟觸感貼近,讓身體充遍著呼吸跟覺知,以及呼吸所帶來的能量跟覺知所帶來的能量。

花一些時間去感覺一下,骨骼端正的坐姿所帶來的穩定感,一旦把這個身體的支架穩定地架構起來,肌肉的部分就很放鬆地擱置在上面。讓地心引力是幫助你,而不是造成你的阻礙,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使得你的骨架感覺更加地穩定,向下沉澱的作用幫助你更省力。

去看看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有沒有在浪費力氣跟地心引力抵抗,調整坐姿,所以地心引力是幫助你的體重,從中間、從下面沉澱。因為身體沒有前傾後倒、左右偏斜,所以你不用多耗費力氣跟地心引力打鬥,以支撐起自己的坐姿。

這裡面是沒有百分之百正確的作法,所以不用感覺有壓力,覺得自己總是做得不夠完美。要知道禪修就是一個過程,光是趨向那個目標,你已經在用功了,光是在探索著怎麼樣的坐姿骨架是端正的,怎麼樣的坐姿身體更容易沉澱,這個探索的過程已經是一種身念住了。

將禪修的主軸練習到滾瓜爛熟,所以你的注意力一放到這個禪修的主題,馬上就能夠分辨出清楚的方向感,哪個方向是躁亂、煩亂、耗力的;哪個方向是脫離開躁亂的、是幫助你省力的。當你朝向脫離躁亂、省力的方向,就算只是小小步地走,你也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在觸感的層次上,苦正在脫落、壓迫感正在脫落、心正在安靜下來。

在佛教圈裡,好些人都在討論「頓悟」跟「漸悟」的問題,修行到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還是瞬間開悟的模式。在原始佛法的解脫系統裡,佛陀講到解脫,指的是心理行為這個層次上的徹底改變,所以是循序漸進的。這個循序漸進的「漸修」,有很重要的意涵在裡面,是什麼樣的意涵?

我們的心要擺脫貪欲對它的影響,好大的程度上就像是要戒掉一個癮頭一樣。那種習慣性,好比說從賭博、從毒品、從某一種活動模式,得到舒壓、得到快感。身心是如此高度地依賴這樣的模式,所以,如果不重覆這個模式時,就會有很強烈的苦悶、煩躁、不舒服。

要戒除這樣的癮頭所經歷的過程,有一個很重要、必修的,就是必須要好一段時間,刻意去革除、不去碰這個癮頭。觸碰這個癮頭,好比說你是透過酒精來舒壓,對這樣的模式高度依賴,每一次你都跟自己講,「這是我最後一次了,接下來要好好地修行」。但是,你只要允許自己再利用喝酒的方法來解除壓力,你就在強化著這個模式,強化著這個慣性。你就是讓這部分的人格性,在你內心發出更大的聲音,有更高的主導性。

你長時間培養起來的各式各樣的癮頭,各式各樣的取樂模式,各式各樣緩解壓力的模式,在你的心裡面都有它們獨特的個性,都像是一個個別的人格性一樣。它們有合理化行為的一套說辭,當它抱怨很大聲,當它很大聲地主導著你內心,常常會壓制性地、半強迫性地,把內心其它的聲音、成員一起拖下水。

要對治這樣的癮頭、這樣的上癮模式,一定要經過「遠離」這個層次的訓練。這個遠離的過程,包含了去尋找一個暫時的、比較高明的、比較無害的舒壓方法,獲得滿足感的方法。所以,你不是一直回過頭來靠酒精來達到暫時舒壓的效果。當你能夠越長時間地不再去強化喝酒的習慣性,這個喝酒的人格性將慢慢被餓死、被扼殺。

行為模式就是業力,你不去重覆它,然後又有機會能夠開發出取代它的行為模式,你就越有能力回過頭來去檢視,原先你所依賴的這個模式:它的過患是什麼、你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它的壓迫有多大?那種被酒精引領著生活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那是一個如此強大的癮頭,所以就自我合理,說那裡面有多大的樂趣。實際上,當你的心安靜下來,或者你的心現在是得到飽足的時候,回過頭來看,會發現被酒精主導著的生活,是很無可奈何、有很大的壓迫感。

要改變這些行為模式,不管是對酒的上癮、對毒品的上癮,乃至於對欲貪、渴貪的上癮,都必須要經過遠離這樣的階段。一個程度、一個時間,不再去強化、重覆這樣的行為,這個癮頭就會弱化了。所以,在這個程度上,佛法的修行是漸修的。

很多後代的佛教徒看不起這樣的修行方法,說這是小乘,小乘的人就只是靠遠離、靠避開、靠壓抑,做這樣批評的人,是不了解心理行為模式的基本原理。若真的要改變癮頭,改變行為模式,靠頓悟的那一套,去觀空、觀無相,那個空跟無相講得頭頭是道的人,在面對自己癮頭的力量時,是無力的。他只能用冠冕堂皇的說詞~反正這個癮頭是空性的,我觀它的生滅就好。對於很多自命是大乘的修行人,他們的修行就是這樣子而已,但是這個以佛陀的標準來講是不夠的。

不是將癮頭、將不好的習慣看成是空性就沒事了,它一樣在制約著、在主宰著你的生活。你接下來的投生方向、生命取向,就是由這些力量非常強力地決定著。而這些癮頭的習慣性如此根深蒂固,它能夠那麼短時間內帶來快感,所以一般人的心裡面,有好大的程度、好多的時間,都是花在要怎麼樣準備下一次的高潮、下一次的快感;在籌劃著要如何能夠負擔得起,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毒品,能夠不斷地重新、重覆地去複製這樣子的快感。

佛陀的修行,有好大的部分光是能夠堅持著長時間的正知正念,依遠離、依離欲、依滅,這樣子來面對癮頭,好比說欲貪,就能夠在根本上轉變欲貪。這絕對不是小乘的修法而已,這絕對不是一個暫時性、壓抑的修法。你若能夠長時間地、一致地、堅定地不跟五蓋相處,不跟貪欲相處,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準備好,永久地跟這些狀況隔離。所以,不要在乎別人講這種漸修的方法是小乘,要相信這是唯一改變行為模式的方法。解脫不僅是認知上的改變,而是行為模式上的問題。

你還有沒有癮頭?這癮頭裡面,有沒有東西還會吸引你、拉著你、會撼動你的,這是佛法處理的部分。因為處理的不僅是認知的問題,所以光是改變認知,光是所謂的頓悟,那是不夠的。一定是透過行為模式上的遠離,透過行為模式去觀知,心要如何抽離開這樣的狀況,練習抽離開這樣的狀況,你才能夠斧底抽薪,將這個癮頭的根源截斷。所以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們就是堅持使用這個看起來好像是愚笨的方法,實際上,當你受益的時候,你自然會曉得,這個才是穩當的離苦之路。

那要怎麼做呢?好比說,一發現自己很大的癮頭,是在五蓋之中遊樂,在五蓋之中巡迴著,在欲貪、在瞋恚、在散亂、在昏沉、在疑惑猶豫不決,這些心境裡面,做為「你是誰」,這些故事情節主要的滋養物。那麼你可以下定決心:「我可以半天的時間,可以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在一個禪坐,好比說一個小時裡面,完全不跟五蓋交涉」。當你這樣做,你就在改變你的習慣,你能夠越高度一致地隔離,不再去重覆這些癮頭,在隔離的時間裡面,去開發出隔離得到的喜樂,叫做遠離樂;去開發出替代癮頭所帶來的快感的另外一種快樂的模式~禪那的模式。

從知足之中得到快樂,從向著佛法那種紮實的勤奮所得到的快樂,從有堅定的信心得到的快樂,從高度的寧靜之中得到的快樂,然後,用這些快樂取代原本幾乎是神經質的,佔領了你整個內心資源的那種取樂的模式。這就是為什麼,佛經裡面有很多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他的修行方法就是:從早到晚堅定不移,讓心不要參與到貪欲裡面。再重覆一次,有很多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他的修行方法就是:從早到晚堅定不移、正知正念,確保心不參與到貪欲裡面。

這樣聽起來,被很多人詬病的笨方法、小乘的方法,實際上你真的去做,就會發現那才是有能力改變行為模式的手段。原始經典裡面,沒有刻意去分禪那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擱置五蓋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因為當你擱置五蓋,且努力、堅持、不動搖地去做,是會通達出世間利益的,它可以不僅是世間的努力。

所以,不要小看眼前靜坐這種隔絕的手段,光是你在這個地方能夠堅持,三分鐘的時間不跟欲貪打交道、不跟煩惱打交道,高度警覺地確保心不鑽到那樣的境界,不被那樣的世界吸引。一發現心起了一念跟欲貪有關的念頭、跟五蓋有關的念頭,不猶豫地截斷它,抽離出來。

若發現一百次你的心跟欲貪打交道,那就一百次用各種方式將心抽離開,改變對欲貪的認知,看到它的過患與不淨,或者是提昇當下的飽足感、喜樂感與安靜感,所以你的身體不會感到匱乏,需要去欲貪裡面找食物。或者是練習在內心拋棄掉這些東西,如何越來越省力、越快速、越有效率地隔絕這些境界,讓心想都不想,讓那個領域的東西沒有一絲一毫會喚起你的好奇心與興奮感。任何有產生好奇心與興奮感的地方,針對著那個地方火力全開地修行,就是要做到,那一個世界沒有一絲一毫的東西,會讓你產生出喜貪來。

所以,不要小看了隔絕的方法、遠離的方法,起碼在靜坐的這個時間裡高度警覺,確保心不跟要斷除的癮頭相應。如果想要戒煙,就利用這個時間細膩地觀察,吸煙這個模式有沒有觸動你的心弦,能不能在眼前的這個時間充分地飽足,完全不被煙的欲望所牽動。然後,準備著讓這樣的模式,能夠在你起座之後繼續延續著。若能夠在眼前做得到不被這個癮頭動搖,你很有可能能夠再複製這樣的經驗,並拉長這樣的時間,堅持久了,你才能夠有信心知道,自己真的可以不用依賴那些癮頭;你才會真的相信,從安靜裡面能夠開發出多麼不可思議,讓你自己不敢相信的力量。

你是有能力能夠在身心中跟這些強大的衝動感做搏鬥的,剛開始搏鬥的時候,你可能被打得遍體鱗傷,充滿了挫折感,但是越挫越勇,每一次這個蓋障、這個癮頭產生,你都是滿心歡喜的,「又是我練武功的機會了!我每一次練武功,打起架來效果就是不一樣」。

再怎麼羸弱的人,打上上百次、上千次的架,身手就是會越來越靈巧。對方的攻術、招數、所耍的花招,就是那幾套而已,你再怎麼笨,不斷地跟他搏鬥,你就能夠摸清對方的招數。你就會知道五蓋會耍的那些花招,是怎麼樣盤據你的心,是怎麼樣綁架你的呼吸;它是怎麼樣在你身體製造出匱乏感來,逼得你好像非得把注意力放到哪個地方去,可是,那些花招就是這樣子而已。你每一次跟它搏鬥,不要害怕,就是看清楚它、摸清它的力道和招數,而且,不只要打敗它,還要用越來越省力的方式打敗它,要用越來快速的時間解決它。

就用這種所謂的小乘的笨方法,你就會觸碰得到內心煩惱的最根本之處,你可以一輩子不懂得「空」、「無相」這些玄深的大道理,但是你會確知,你的解脫是真實的。

全方位地準備,讓自己有能力擺脫癮頭,讓呼吸是舒暢的、是有滿足感的,讓身心充分地汲取知足的快樂、安靜的快樂,所以它沒有匱乏感。讓它根本沒有必要去懷念、去籌劃,另外一個複雜的汲取快樂的手段。如果心真的要想事情,它都是在注意癮頭的過患,在脫離開癮頭的解脫,它的好處、它的清新、它的輕鬆與省力。

在念頭上,讓自己準備好不被欲貪吸引,身體上、呼吸上,能夠照顧到的每一個層次,就連肌肉都是在放鬆之中,舒適的、飽足的,在肌肉之中,你無法發現到一絲一毫對欲貪、對癮頭的懷念,想要去追求欲貪的渴望,一絲一毫都察覺不到。你的身心是從頭到腳,每一個部分都被照顧的,是飽足的、是安靜的。

高度警覺地保持這樣的狀況,若有一秒鐘的時間被打斷,被你愛樂的、上癮的東西吸引,馬上截斷它。改變你的念頭和認知,改變你面對呼吸的方法,改變你覺知身體的方法,更刻意地放鬆自己,更刻意地檢查身體因為飢渴感而產生的緊繃。全方位地讓身心從上到下,被這個無法穿透的保護網保護著,它是一個不被吸引力所吸引的狀態。

不斷地鍛鍊和淨化滿足的滋味、知足的滋味,讓它變得越來越純淨、越來越穩定,所以你被飢渴感打斷越來越少,有越來越長、越延續的時間,是知足的、是不被亢奮感所挑起的。這需要你專注、小心謹慎、認真地保護著、保任著。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強調,專注力不是鎖在一點的,而是照顧著整個身心,只有這種開放性的覺知,你才能夠如此地用心。確保身心是傾向於安靜,維持著這樣的滿足感,對於有可能產生的欲貪,像是盯著獵物的貓一樣,警覺、警惕,老鼠還沒有探出頭,你已經準備好要跳上去、撲殺它。

不要以為這樣的方法只是壓抑、只是小乘,你這樣做,出世間的道路自然而然就會開啟,你會發現這樣的修行,它的世間跟出世間之間的界線,不是絕對的、不是清楚的,而是渾然一體的。

(靜坐結束)

【回向文】

愚人不明瞭

人生終歸死

彼等若明瞭

諍論自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