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貪欲的本質

《靜坐引導》

2017.06.25 觀察貪欲的本質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我們今天來觀察「貪欲」的本質。

開始靜坐之前,大家可以選擇做一點簡單的伸展,或者是深呼吸,調整坐姿。放下複雜的故事情節,心思從剛剛糾纏不清的境況中抽離出來,帶到眼前的觸、眼前的活動:這個在呼吸的活動,正在坐著的活動,正在沉澱到當下的這個活動。

依循著一個自己喜好的禪修方式,好比說,觀察身體的暖,它跟環境不一樣的溫度,身體在發熱的狀態。或者是觀察,當你安靜下來,細心地傾聽的時候,能夠感受到的內在的各種粗的、細膩的觸感。

有一個這樣安適、安穩的立足點,方便我們來禪思、來觀察,什麼叫做「貪」、什麼叫做「欲望」。讓當下的心跟身體知足,脫離開騷動,所以,它是已經準備好,要去理解那些在糾纏著它的力量,而不是被那些力量綁著、牽著鼻子跑。

一般世俗的人講到「貪欲」,想到的不外乎就是貪財、貪色等等的,這些世間道德倫理所不允許、所批評的過多的欲求。可是,在佛法的解脫道中所講的貪欲,是一個全然不一樣的狀況。佛法裡面所講的貪欲,是內心跟境界發生關係的一個方式。當貪欲發生時,你很容易發現到,身心裡面有飢渴的徵狀,這些徵狀在生理上面的表現,可能是呼吸變得短淺、急促,呼吸道變得狹窄,身體內在的能量管,變得狹窄、變得緊促。

那種飢渴感是不舒服的,在生理上呈現出來就是一種苦受。直覺的反應就是:我需要這個,我需要這個人、事、物,需要這種活動。在心裡的呈現上,我們的注意力的聚焦,很容易鑽牛角尖,全部貫注在你在乎的人、事、物上面。所以,我們對於人事物的需求感、依賴感被高估了,那感覺是世界變小了,你所需要的人事物變大了。世界沒有這個東西的話,你就是匱乏的,呈現出來的同樣也是一種苦受。

一般人不願意去超越這個貪欲,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害怕超越了貪欲之後,會得不到他想要的。可是實際上,在生命裡面,苦受跟樂受同樣在進行著,同樣自生自滅。修行上修改的,是內心對於下一個境界的急躁感,那股要撲身而去的衝動。

這個壓力、壓迫、苦受,你在調整它、釋放它,學習不被它綁著。所以超越貪欲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的受用被剝奪了,相反的,我們的心在沒有被貪欲所驅迫的時候,所受用的境界,品質是更高的,心是更容易滿足的。當你是被貪欲驅迫,心在不滿足的狀況之下,加深了你的飢渴感。你更以為當下是不夠的,以為要更用力地往前撲,才能夠消除得了眼前的苦迫。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在很多經裡面講到“see renunciation as rest”,把出離欲望當作是一個休息。它不是自我剝奪,不是否定娛樂、樂受的價值,而是去看清楚,當你內心在抓、在追、在撲、在盤算、在焦熱,這些動作是多餘的!它造成內在的擠壓,深刻地看到這種動作的過患,深刻地看到,這種動作所換來的愉悅感是極度短暫的。所以你能夠清涼、輕鬆、爽然地,把飢渴感放下來,而且不斷地重新下定決心:這不是我想要繼續重複的模式!

「輪迴」基本上就是貪欲在延伸的狀態。仔細地觀察、好好地思考,平常我們的心攀附著這個境界,馬上在尋覓著下一個境界。就像猴子一樣,一隻手還沒有把剛剛抓住的樹枝放開來,另外一隻手已經伸出去,要去攀捉下一根樹枝。我們醒著的時候,甚至睡覺的時候,差不多都是在這種狀態。

所以輪迴裡面是沒有休息的,它是一直在找、一直在追、一直在焦慮。如果這是我們生命的全部,那註定是個悲劇、註定是苦。這裡面沒有什麼是真實的,沒有什麼是穩定、是安全的。你要看清楚內心貪的基本動作,你才會願意全然地背捨輪迴。你才會真的相信,只有解脫才有安樂。而執著,不管你執著的是什麼,對象、方法有多麼地高明,它的本質就是這樣子,不斷地被火燒、不斷被飢渴感逼迫著,不斷被衝動綁著、推逼著。

你看看日常生活裡面,跟家人討論,待會兒要去超級市場、去百貨公司逛,光是那個意境呈現,對於下一個境界的欣然,那個好奇、期盼,好大一個部分就是立基於:待會兒那個境界,有某一種東西是我要的。你在期盼著某一個回饋,期盼著某一種刺激是你要的,目標就是你可以在其中擷取出來的滋味。

但是如果你去看每一個貪的動作,所換到的、所擷取到的滋味,一樣地流逝中、不能滿足、付出代價。你追的時候要擔憂,擁有的時候要維持它而患得患失,在失去它的時候你要適應,然後再去盤算,準備著適應著下一個境況。我們是如此地對這種活動、對於輪迴的狀況,習以為常。但是一個深思、善於觀察的人就知道,那真的是不正常的狀況。所以佛陀說,五取蘊是癌症,是病、是殺、是死亡。

心思細膩的人會發現到,甚至眼睛在看東西的時候,或是準備要轉向一個新的事物的時候,後面都有貪。因為期盼,有一種嚮往跟憧憬,因為飢渴而發射出去的一個動作,期盼著下一個看到的境界能夠帶來什麼。一個禪修者如此地觀察,意思並非都不看東西、不聽東西,但是他越這樣子觀察,他的欲望就越得到緩衝與放下。

欲望的放下跟緩衝,是佛教定力最重要的基礎。佛教定力的基礎不是來自於持咒、念佛、把心鎖在一個地方,而是來自於不在瀑布洪流之中沉淪、顛簸,被沖刷到不可知的遠處。光是在飢渴感、衝動、焦躁的和緩,就觸及到樂、觸及到放鬆、觸及到解脫,他就看到了不被綁著的可能性,不做任何的食物的奴隸的可能性。所以你越深刻地了解內心衝動的狀況與過患,你若正確地做的話,結果就是內心的和平與安靜。

這個貪欲在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欲貪,對於感官刺激的懷念、憧憬、期望、飢渴、焦躁、煩悶。這個貪欲在更深細的表現上,就是同樣的動作,用來對應到五取蘊上面。對於身心的活動有一種欣然嚮往,對未來的身心活動,能帶來什麼、能變成什麼、 能擁有什麼,對某一種境況捨不得、期盼。去看看這個捨不得、期盼、焦躁,怎麼樣在推著你的心。這個推的過程,就是佛陀講的河流、洪流。

你只要還在推,你就沒有休息,你只要經驗生死,不被推,就是壓力的解除、煩惱的解除、苦迫的解除。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常常形容解脫的人:他不往前、不往後、不停留在中間。他表達的不是一個玄學的思想,而是一個具體的內心的狀態,那種不被推的自由、不被推的寧靜。

佛經裡面,許多人證得高等位的聖果,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日與夜中保持著正念、撲滅著欲火。這裡的「欲火」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對於下一個境界的企求、期盼,想要撲身過去的那種衝動。在我們自己的身心裡面,留意地注意這些活動,把這樣的活動放下來,不會損失什麼的,你得到的會是安樂、會是利益,會是你長遠的安樂與利益。

同樣地,保持正念、努力地了解欲,努力地撲熄欲。感受著觸感,在觸感的層次上,去感覺心被欲隱隱約約地推著到下一個境界。現在你不能安靜的因素,就是你還在想跑到哪裡去,想要變成什麼。你做的工作不是壓制它,你首先做的工作是清楚地感知它。你越能夠清楚地感知到欲,它是怎麼呈現出來,呈現出來的感覺是什麼,呈現出來時是怎麼佔據你的身心,你就越能夠調治它,越能夠看到掙脫它的可能性。這就是佛經講的:看它的「集、滅、離」。

在自己的身體裡面感覺,有沒有一點點的著急,一點點的憧憬、亢奮,對於山頭外的那一個,那個還沒有跨越過去的地平線以外的,在幻想著、在期盼著。去看到這個動作,越精準越好,在你的身心裡面感知這樣的動作。在所有的煩惱之中,這種貪的動作幾乎是基本的動力,所以那個自卑、焦慮、生氣、佔有欲,裡面都帶著這樣的力量,在推、在往前衝的力量。

專心致志地掙脫開這個枷鎖,一連串的煩惱,就像是骨牌效應般的倒下來。我的過去已經被這個火燒炙無數次,真的有帶來一個更完美的自我,有囤積起來可以帶著走的、可以恆續擁有的嗎?未來的我,還要被這個火燒炙多少次?這是沒有終點的,沒有到一個完善的地方,就是一直被燒、一直被燒,一直不夠、一直不夠!

佛陀所講的四聖諦,關鍵都在這裡━「知苦」、「斷集」。「知苦」就是要我們敏感地覺察到,這種被逼迫的狀態,那個被火燒的滋味,被擠壓時、被逼迫的困頓感,被衝動綁著的滋味。你越能夠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你越容易看到貪的過患,你的注意力就不是外放、迷失在那個美麗的包裝上。美麗的包裝就只是包裝而已,吸引著你對它飢渴,讓你為它賣命,努力地追求它。你獲得了之後,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佛經中所講的「魔」,就是一個最會打假廣告的,他用光鮮的外表、光的鮮的包裝,讓你焦慮、讓你飢渴、讓你渴望。你以為你欠缺的是那個東西,它讓你看不到你當下的動作是怎麼樣在造苦。

「禪那」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夠緩解那種飢渴感,所以你能夠在現法樂住的安樂、豐足的狀況,來檢查貪的動作,來檢查貪的過患。所以,用讓你身心能夠安適祥和的方式呼吸,建構起一個能夠安適祥和,安住在你的身體裡的方法,你才不會一天到晚被火燒。你過去所有的決定,整個人生的方向,都是取決於那個飢渴感,都只是從飢渴感裡面發生出來的決策,而不是智慧發出來的決策。

你能夠有這樣的能力,來反省、來觀察、來感受那個貪,你才有可能開發出更精準的審美觀、更精準的價值觀。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會帶來苦的;什麼是快樂的,什麼是快樂中再通往更高的快樂;什麼是痛苦中再通往更深的痛苦,你才能分別清楚,才會知道自己的走向,才會知道人生該努力的方向。

你能夠長時間安住在這種狀態,檢驗、反省、觀察著貪,你就會開展出,跟凡俗的人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看不到、看不透、看不清楚這個貪的人,他的意志不是他的意志。意志就是飢渴感發生出來的衝動,整個輪迴都是這樣子,飢渴感裡面發射出來的動作,而我們就這樣盲目地被推進天堂、推進地獄,沒有什麼確定可言。

你以為是你做的決定,你不知道你在飢渴感之中,是會製造出地獄的,你看不到這一點。你看不到飢渴感推出來的所有的天堂,它不是永久的,就算你到了天堂,你仍然被飢渴感燒炙著。

透過精密的觀察,你可能感覺到貪這個飢渴感在減緩,火在熄滅中。這個時候,你仍然應該要繼續地用功,去檢查這個火在減少,火熄滅了的狀態它的好處。不被逼的滋味,你要能夠更熟悉它,不被擠壓的滋味,自得其樂地在這裡面尋、伺、研究、探索。是什麼樣的力量的減少,造成了苦迫的減少,貪的減緩跟出離,帶來的是匱乏感嗎?還是什麼其它的?所以,不管你是在經驗著強度的貪、中度的貪、弱度的貪、沒有貪,你都可以這樣繼續地用功。

這是一個如此普遍的、深密的心理活動,所以你要有耐心,細心地觀察它、跟它周旋。就像是任何的行為治療術一樣,像要戒煙、要戒賭一樣,你能夠越弱化這樣的習慣性,你以後就越有可能,能夠徹底地擺脫這種活動模式。貪就是活動的模式。去看你只要一發生貪的動作,馬上就是伴隨著行苦,如果看不清楚這一點,也不要著急,回到最基本的靜坐方法,耐心地跟觸感相處,保持著正知正念。

提醒自己:留意著,有沒有你能夠看得到、感覺得到的焦躁,要衝往下一個境界,期盼啊?你可以感覺到任何這種形式的力量,它的發動。如果對這個方法感到容易下手的,可以深細地看看,包括起心動念,你的注意力的聚焦、微調,後面是不是都有一股貪的動力。

(靜坐結束)

【回向文】

那時睹見了老師無比尊貴,

最上的調御者,如耀眼的太陽;

身後跟隨著的乞士,

每一位都是開發了澄澈的覺知,

徹底揚棄了驕慢和自我陶醉感;

而我無法自禁,屈身伏地,

在眾中之尊的足下禮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