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想蘊

《靜坐引導》

2017.08.20 探索想蘊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開始靜坐之前,可以先選擇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深呼吸、調整坐姿。善用生理上的一些跡象來引導自己。好比說,當心神沉澱下來時,血壓降低、新陳代謝率降低,有一些細微的觸感,主觀的呈現上,可能像是你更能夠接近到內在安靜的環境,好像你跟內在觸感的介面是接上電了。去熟悉這些資訊,這些生理上的跡象,當你心安住在當下、貼近著身體的觸感時,呼吸上的改變、脈動上的改變,整個身心沉澱、收斂的感覺。正在脫離開煩躁的身心,正在脫離開飢渴感的身心。

我們今天來探索「想蘊」,它是怎麼樣影響我們的禪修,我們如何善用想蘊的功能,來幫助我們的禪修。

「想蘊」的意思就是,對於境界、對於當下正在發生的,它的想像、詮釋、它產生出來的意境。包括:你是怎麼樣認知你的呼吸,你是怎麼樣在觀想、在想像著這呼吸是怎麼進行的。好比說,如果你是一個高的姿態、居高臨下來看著呼吸,呼吸是一個比你小的東西,是比你的身體更細小的一個現象,你好像從外面在看著它。那種高的姿態看著它,它會產生一種身心的現象。相反地,如果你是把呼吸想成不是那麼侷限性的活動,它是包圍著全身,那個感覺好像是身心浸泡在氣海裡面。這個角度是從裡面看到包圍著自己的呼吸,這樣子對呼吸的認知,對身體、對心境有另外一種作用。

在你能夠處理的前提之下,若能夠把呼吸看成是更充遍全身的,對於自己開展出一種寬坦、平整的定力,是更有幫助的。這裡「觀想呼吸」的意思,並非要你憑空想像,不是要絞盡腦汁去虛擬出某一個境界來。這些不同的認知呼吸的角度,都是真實的,只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取角而已。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平常選擇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怎麼調焦,這是修行的一大半。

現在要幫助自己怎麼樣來觀察呼吸。你如果能夠看得到,呼吸是在更多的層次、更多的地方,在跟身體互動著,在滋潤著身體,基本上來講是更能夠幫助禪定的。好比你吸氣的時候,不必很用力地把氣從外在的環境塞進鼻孔,這樣小小的地方,塞進肺部。因為身心是浸淫在氣海裡面,所以呼吸是可以省力多了。有一點點力氣、若有若無的,幾乎是不費功力的,就能夠讓身體飽足。

嘗試著去感受到身體有很多不同的部位,都在跟呼吸互動著。好比說,你可以感覺得到腦杓,在參與著呼吸這個活動,它在這個膨脹收縮的波浪裡面,得到安撫、得到按摩。好比說,你可以感覺得到整個腹部,隨著微細的膨脹收縮這個波浪在起伏著,得到滋潤、得到按摩。你可以在皮膚的表層去體驗,就連這皮膚的表層也在跟這個氣海互動著,跟這個充滿氧氣、充滿能量的環境互動著,也是得到按摩、得到滋潤。

每一個跟氣海環境互動的身體的部分,可以利用觀察它跟氣海接觸的那一時刻,去看那個地方的緊張感,在消融中、在降低中。你能夠這樣子更全面地去體驗,身體的不同部位參與在這個活動裡面,那麼平常你在做身念住的時候,就會有越紮實、越豐富的內容。多花一些時間檢查,你是怎麼樣在認知呼吸,能不能讓呼吸這個活動,是更廣面、是滲透你、包圍著你的。你全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微的膨脹收縮、放鬆、緊繃,都可以得到呼吸的滋潤。只要你的注意力是保持在「身體、觸感、活動」這範圍裡面,可以讓它自由地遊走都沒有關係。好像在探索這個環境一樣,你要探索身體的內在,探索身體的表層,探索肌肉、神經系統的層面,探索下盤、中盤、上盤,只要是在身體觸感的範圍裡面,你都可以自由地遊走。

當然,如果不需要這樣四處地探索,直接找到一個舒適的,盤據著身體跟呼吸互動的一個場所、一個方式,那就在那個地方省力下來、沉澱下來。你認知的內容越單純、越單一化,就越能夠加深定力,你的內容如果是越複雜、越多元,它就幫助你擇法、幫助你分析,兩者都有好處。所以,當你在身體內在這樣遊走、探索,探索這個浸淫在氣海裡面的身心不同的部位,它跟這個呼吸、這個氧氣互動時得到的好處跟觸感,這樣做也是有益處的。如果你要選擇身心統合,就在一個單純的觸裡面沉澱下來,那樣的做法也是有好處的。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幫助自己更大程度地讓整個心安於呼吸。英文講說:be occupied。儘量讓整個注意力、整個覺知,都是參與在呼吸這個活動裡面,所以沒有空去想別的事情。你在想的、覺知的、觀察的、探索的、分析的,統統都是跟呼吸有關的。

如果感覺到這樣的過程、這樣的做法有僵硬、不舒服,要懂得靈巧去調整。讓這個過程是舒適的,或者起碼是幫助你趨向於省力、安適。在參與著呼吸的過程中,你能夠更有效率地脫離開煩躁、緊張,完全被呼吸的知覺所盤據,幫助心更安定、更專注。呼吸的觸感,這個動作本身就有治療性,深度地按摩,所按摩到的地方,是按摩師都觸碰不到的。在你這個人的深處,神經系統的最內在,都能夠被這個呼吸推、擠、刺激、提攜、安撫。

用這樣的角度來認知呼吸,呼吸幾乎是無孔不入的,自由地進出神經的脈絡,身體每一個細胞,沒有例外的,都是浸泡在氧氣海裡。光是去學習讓覺知跟這些現象更緊密地連結,就已經在幫你治療身體、治療精神。原本不斷在轟炸、在侵襲你身心的壓力感、壓迫感,這個時候都得到緩解。嘗試著更清楚去感覺緩解的過程,以及呈現出來的那些觸感。不用很刻意、很費心地去找那些觸感,就是這個樣子!讓心安靜下,直接觸碰到,就是這個樣子!直接的、主觀的這一個,就是這樣子。這一點都不難,唯一要做的就是念住,所以你能夠持續地得到這個好處。定力就是這樣子,持續地念住於這樣的觸感裡面,慢慢就會越來越明顯,安靜的力量就越來越熟悉它。

如果你的身心基本上在經驗著舒適感,去觀察怎麼樣讓這個舒適感把心餵飽,讓它能夠在這個安全的地方沉澱下來。如果你基本上經驗到的是不舒適感,好比說身體疼痛,腳酸、背痛等等的,同樣可以透過調整想蘊、調整認知,來徹底改變你跟疼痛感之間的關係。阿姜李、阿姜傑夫都曾經教過,面對疼痛一個認知它的方式,一般人在經驗疼痛、經驗不舒服的時候,感覺好像你開著汽車,眼前的風景不斷朝向自己、接近自己、靠近自己,你若是用這樣的視野,用這樣的取角來看待不舒服感,不舒服感好像不斷在攻擊你、侵襲你一樣,那是疲勞的,是容易讓人感覺到煩躁的。

可是你如果換一個角度,你坐在汽車上往後看而不是看著前面,看著路邊的樹、山丘,慢慢地離你遠去,用這樣的角度看待疼痛「正在消退、正在離開你」的這個特質。任何一種疼痛都有「正在離開你、正在變質」這樣一個共通的特質。當你用這樣的視野、這樣的角度,來看待身體的不舒適感,練習精準地把注意力安置在「現象正在消滅、正在離開你」的那個狀態。這樣疼痛感變得更容易忍受,你跟疼痛的關係、跟它互動的方式,截然改變。

想蘊的運作──你是怎麼樣認知事物。這個想蘊那麼巨大的功能,你若不留意想蘊的話,我們的心習慣性去尋找一個影片,一個境界裡面百分之一的美感,忘失掉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不淨。鑽牛角尖地在那百分之一裡面,感到焦躁、感到飢渴。用心地檢查,你現在是怎麼樣在認知這個境界,若覺得這樣很難,那就只是留意著你是怎麼認知呼吸。光是練習用比較廣面的取角來看待呼吸,你馬上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效應。

再一次地,「廣面」的意思是,不是侷促、狹小地把呼吸看成是通過鼻孔的氣流,這樣的呼吸治療效果效果很有限,安定的效果很有限。你若了解,在當下身體裡面的細胞都是浸泡在氣海裡,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一定要跟氧氣一直互動著,否則很短的時間它就會衰敗、會死亡,當下一定就是緊密地跟氧氣互動著。所以,呼吸不是你以前認知的那麼狹義的,只是鼻孔之間的氣流。身體當下能夠感受到的每一個觸,實際上都在跟呼吸互動著。你不用皺起眉頭很用力地故意去想,光是這樣的一個認知,嘗試用這樣的角度,去品味著身心的裡外,全都浸淫在這個滋補的活動裡面。它是活生生的,正在新陳代謝,緊密地在跟氣,跟空氣、跟內在的氣在互動著,這樣的現象。

身心基本上就像火焰一樣,無時不刻地在跟氧氣互動,出現這個燃燒的現象。所以,你在身體的熱裡面可以感受到呼吸,可以在身體的涼快感覺到呼吸,可以在身體的膨脹裡感覺到呼吸,可以在身體內在的神經系統,隱隱約約在振盪中感覺到呼吸。你可以在皮膚的表層接觸著空氣,這個層次上感覺呼吸,你可以在肌肉的緊鬆裡面感受到它跟呼吸的互動,你可以感覺到在你的最深層,你的覺知完全浸泡在呼吸裡面。

開始熟悉了想蘊的操作方法,想要再更進一步練習令心行休息,你要用什麼樣的想蘊來幫助你更安靜,簡單的回答就是:更單純的想蘊,更精純、更單一化的想蘊;更不複雜的、感覺是一個單純的觸,它的想像力稀薄到幾乎不是言語能夠表達的,連去劃界限、去分別它、去位格它都不需要,單純、眼前這一瞬間這個觸。這是一個很單純的想蘊,若你偶而、短時間去體驗這樣單純的觸,想蘊淨化、想蘊休息,都是有好處的。

剛開始做這個練習的人,不用急著想要一直維持這樣的狀況,放鬆、內心作意偶而去接觸單純化的想蘊,讓複雜的想像休息,放開劃界線、分析身體不同的部位、分別身體的內外等工作,就是在單純的觸裡面休息,短短的時刻都好。然後你可以去分別,這樣子的想蘊跟剛剛的想蘊,有什麼不同的效應。你越知道那個差別,就可以有越清楚的方向感,知道想蘊的簡單化表示更省力。

(靜坐結束)

【回向文】

我是一切生命的同情者,

堪做一切生命的善友,

願我遠離一切害意、敵意,

常安住於沒有敵人,無可限量的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