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自我傳記」的功能

《靜坐引導》

2017.04.09 觀察「自我傳記」的功能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我們來觀察「自我傳記的功能」。


心對於五蘊的愛戀、著迷與熟悉感,是如此地根深蒂固,如果要能夠幫助心,不再攀附於五蘊,不再攀附於這個經驗之流,需要開啟洞識的智慧。就算是平常的時候,不一定有很用心、很刻意去開發這方面的智慧,但是,如果能夠在接下來的45分鐘裡面,很用心地觀察,我們跟我們所執著的現象之間的關係,將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是能夠獲得殊勝的功德。


在開始之前,大家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深呼吸或者是調整坐姿。不管你是在伸展、深呼吸或者是調整坐姿,利用這個時間,將覺知調整到當下的觸感。儘量讓自己的心安住在安適的觸感、輕鬆的觸感或是飽足的觸感,因為,當我們的心在飽足的時候,在面對情境時,就不容易因為飢渴而慌亂;就不會因為立足點的不穩當,一下子就被境界捲進去了。讓自己安歇的地方,是穩靠的、茁壯的,認真地讓覺知多跟觸感接觸、踏實地接觸。


去熟悉那種血壓正在降下來,焦慮正在甩開來,那個具體的感覺。去熟悉那個感覺、那個門路,所以你能夠很有效率、很穩靠地,將身心帶進那個安靜的狀態。


我們的心有一個非常喜歡玩遊戲的地方,叫「自我傳記」。「自我傳記」的意思是:你認為你是誰,你曾經經歷過什麼樣的故事、什麼樣的歷史。如果一個人對於過去世的記憶還沒有毀壞、還沒有失漏,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們的自我傳記的記憶,是如此地危脆不堪。它是非常容易因為你鑽進一個新的夢境裡面,然後對這個新夢境的情境,有了感情與寄託,跟它做了很多情感上的連結。


過去的一些記憶,過去的自我印像~你認為你是誰,你所在乎的人是哪一些,你所熟悉的環境、所依戀的情境,那些東西都慢慢喪失掉了。實際上,不只是過去生,我們的心是一直在尋覓著新的食物,在這個尋覓的過程中,不斷鑽進新的情境、新的境界裡面。


曾經接觸過很多能夠回憶起過去世的小孩子,他們往往在四、五歲以後,記憶就會完全地喪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到四、五歲時,就已經對眼前新的父母、新的家庭、新的環境、新的兄弟姐妹及周遭的人事物,有了感情上的投注與連結。所以他已經投入、已經入戲了,慢慢跟過去記憶裡面的情境還有人事物,就擺脫了關係。


我們的記憶的本質就是如此,什麼東西我們能夠記得,很大程度在於:你在乎的是什麼,情感連結的部分是哪些。所以,我們的記憶是破碎的、是不完整的。你記得的就是你最在乎的部分,特別有情感的連結,然後間接地因為有情感的連結,所以經常在腦海中重覆著它、複製著它,這些是影響我們自我傳記最劇烈的記憶。所以,佛經裡面說,面對過去的想蘊,要放下它,因為它已經不存在了,能夠被你回憶起來的,都是那些泡沫一樣、虛幻的,是透過選擇、透過洗練、透過重組,幻現出來的東西。對於未來的想蘊,要放下它、不執著,因為還沒有產生。它未來的產生,也是透過選擇性的連結。它沒有辦法被穩靠地保留著。所以,我們對於未來的記憶沒有期盼,沒有期望說我要怎麼樣去囤積它,以囤積它為快樂。


不要像凡俗的人一樣,以累積記憶為快樂,以累積記憶做為一種成就感的來源,好像累積好的記憶越多,你就越是人生的勝利組。要了解記憶,它的破碎、它的無常、它的虛幻,真的是不值得我們拿來搜集的。


佛經裡面繼續說道:面對眼前的想蘊,包括在想蘊裡面呈現出來的自我印象,你的認知~我是誰、我在乎的人有哪些,我跟哪些人是有關聯、有關係的,我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個影像裡面,有美好的、有醜陋的、有中性的,它不用知道這只是一種內心選擇性的活動,常常是混亂的、殘缺不齊的,它是選擇性的。你將自我的影像如此地拼湊起來,所以某一些人事物是你最關心的,有最多的情感上的連結,所以這些部分是你記得最深刻的,是你重點選項、把它挑出來,變成是你認定的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面對著當下的想蘊、當下的記憶,修行者應該要精進地斷除掉對它的依戀、對它的迷想、對它的執著。


在做這個練習的整個過程裡面,一個應該是對大部分人都有幫助的方式,就是確保你的身心是安詳的。在安詳飽足的狀況之中,去面對想蘊裡面呈現出來的影像,就不容易被捲進去。因為心是相對而言的飽足,所以你不會因為看到影像就飢渴,情不自禁要鑽進去、要追著它跑,期盼著從中得到滋味。我們的滋味在呼吸之中就已經足夠,在這個放鬆的身內的觸感裡面,就已經有飽足感、有安全感。


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去看看內心呈現出來的自我影像。如果有幫助的話,甚至可以問自己:我自己覺得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是誰?這不是一個哲學的、深奧的、形而上的一個問答。你很直接地面對自我觀感,你是怎麼樣想像你自己,你認為人家是怎麼想你,人家在想你時,腦海中呈現出什麼樣的影像來。


別忘了,一邊是被呼吸所滋潤著,一邊儘量去看看,心現在在進行著什麼樣的動作。若覺得這樣的觀察不容易下手的朋友,不用著急,看到多少就是多少,就算是一點點浮光片影,光是能夠在安詳的身心狀態之中,去面對一個自己平常習慣性鑽進去的東西,這裡面就有很多殊勝的功德,你已經在培養非常寶貴的種籽。所以不要氣餒,放鬆、安靜、舒暢地去面對,去看看我們的心是怎麼樣在組合著自我的影像:我是怎麼樣在想我自己的,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是誰、我經歷了什麼事情…。


任何一種腦海中的影像呈現,看看它能夠維持多久,還是瞬間它就變異。那個影像真的是那麼真實嗎?還是,是一個虛無漂渺,像泡泡、像水波、像海市蜃樓一樣的東西?它的質地,駐留在內心的方式,駐留時所擴散出來的效應,所伴隨著的滋味,造成身體的緊跟鬆,及呼吸上的改變。


看看我們每一個人,走了那麼漫長的路,到了今天,累積了那麼多的記憶,不斷地想要改良自我,要去囤積更多的記憶,現在得到了什麼?“what’s you have to show for?”你實際上收集到了什麼東西?除了這些破碎的影像之外,除了這些稍縱即逝產生出來的身心效應之外,你收集到什麼?


在想蘊之中呈現出來的自我影像、自我情境,真的是那麼迷人嗎?真的值得你一直鑽進去,一直去珍惜著它、愛惜著它、去寄託到那個裡面,值得嗎?扛著這樣的影像,把這樣的標籤貼在自己的頭上,值得嗎?


任何時候需要休息,就更放懷、更全然地回到你平常熟悉的禪修主題上,好比說,正在放鬆中的身體,正在被呼吸安撫著的神經系統,身心在沉澱中的具體觸感。抱著一種要穿透、要看透想蘊,要穿透、要看透記憶的決心。我們已經在這裡面打轉不知道多久了,好不容易有個機會,暫時抽離開、看一看,這個深深地吸引著我們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動作、這樣的狀態。看看能夠看到什麼樣的層面,看看你身心是怎麼樣微微地使力,才能夠建立起那個影像來,才能夠編織出那個自我傳記。去看看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影像、感覺、情節,是怎麼樣在生滅,是怎麼樣駐留,它產生出什麼樣的身心效應。


如果不習慣這樣子觀察的朋友,可以把這個技巧簡化成用「尋」跟「伺」,在心裡提醒自己,過去的記憶已經消滅了,未來的記憶還沒有形成,當下的記憶是透過活動而去連結的--無常、幻化、欺騙性。對過去的自我影像,我願意練習把它放下來,未來的自我影像,我願意學習把它放下來,當下的自我影像,是更加精勤地斷除對它的愛執、對它的迷想。


在這些影像裡面所伴隨的種種包袱,包括:跟自我有關聯的罪惡感、遺憾感、虧欠感、不足感、驕傲感、優越感、成就感。看到這裡面,哪一些是自己不願意再承擔的負擔,刻意地抽離開、把它放下來,在放下來的過程,看你的呼吸是不是更通暢,看你的心地是不是更寬坦。清楚地看到,所謂的「自我」就是一個動作而已,沒有必要背著它,沒有必要去符合那個印象,或去符合別人認定你的印象。


用這樣寬坦的態度,來面對過去一直在壓制著自己的包袱,罪惡感、遺憾感、恐懼、創傷。若能夠用這樣的角度來面對想蘊和記憶,很容易能夠治療自己,你可以知道過去的創傷,之所以會繼續傷害你的原因,那是你用不正確的方法把它記起來、扛起來。若能夠不透過不善巧的方式跟它連結,那些記憶就像泡沫一樣,沒辦法傷害你,不需要變成重擔。


練習做一個心不被記憶壓制的人,心是特別的乾淨,沒有什麼多餘的記憶你還在扛著的,沒有什麼多餘記憶的影響力,必須要制約著你。不斷重新面對想蘊呈現出來的影像,還有記憶庫裡面的那些影像。把那些沒有必要、骯髒的重量拋開來,習慣性讓心是乾淨、磊落、少負擔的。你能夠從記憶的陰影裡面走出來,就會變得聰明很多、清醒很多,完全是可以不受到記憶所帶來的感情餘緒所擺佈的,抱著這樣的信念,去看透這些影像。


經常做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你,把資料庫裡面的雜物和垃圾常常清乾淨。完全沒有必要覺得這樣的修行是太困難的,你只要能夠做到一點點,能夠對於記憶這個東西多一分了解、 多一分清醒,願意對它多一分寬捨,用平捨的方式面對它,馬上就可以感覺得到好處了。目標不用訂得高,但是要具體地做。


看到這些記憶和自我傳記,只不過是影像而已,只有你鑽進去時,跟它用情感來連結的時候,它才會變成負擔、才能夠擺佈你。如果覺得觀記憶很困難,光是能夠在呼吸中嘗試著正知正念,嘗試著去面對一點點的記憶,那都是很好的用功,所以不要氣餒。


你的身心越安適,幫助你的身心在安靜中、在禪悅中得到飽足,就越不需要盲目地鑽進那些影像裡面,去尋找剌激、尋找食物;你就越能夠客觀、超然地看著這些影像生滅。甚至可以刻意地把資料庫裡,某一些你一直不太敢去面對,不太樂意去面對,那些不堪的記憶,不舒服的記憶,過去曾經干擾自己很多的記憶,都能夠在這樣的狀況中重新去面對它。重新客觀地感覺它的質地、它的生滅,你是怎麼樣在跟它接觸。

(靜坐結束)


【回向文】

長養含遍世界之慈意

上下周遭無隔閡障礙

不抱敵意

不存怨懟

行住坐臥

清醒時分

確立此念住

此即當下、當處

心住於梵界天神的境界


【麗霞打字、1校,學文2校,明坤、湧智、美利3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