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捨中觀察受及正念

《靜坐引導》

2017.04.02 在平捨中觀察受及正念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我們來練習「在平捨中觀察受」。


一般人聽到佛教的術語「貪」跟「瞋」,想到的就是好比說貪財或者是發脾氣。實際上,貪跟瞋是有更深的意涵,它在表達的是,一種更加原始的心理反射作用。我們心理的反射作用,主要是來自於接觸了感覺之後,內心對於不管是愉悅的感覺、不愉悅的感覺或者是中性的感覺,有一種近乎反射性的回應。之所以叫做「反射性的回應」,是因為在當下,內心感覺到被推逼、被擠壓。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用「綁架」這樣的詞彙來說明。那個感覺好像是,心遊刃有餘的空間被壓縮了,所以,在愉悅的感覺產生時,幾乎是情不自禁地著迷;在不舒適的感覺產生時,幾乎是情不自禁地反抗;中性的感覺產生時,幾乎都是處在一種混沌、愚癡、不清楚的狀況。



透過平捨心的心境,我們更容易看得到,這一系列的行為模式,心怎麼樣受到感受的宰制、被擠壓,然後產生出這些反射性的動作。如何能夠同樣在平捨之中,去觀察、去了解,所以能夠使得這些反射性的動作,越來越不能夠宰制我們的心。


在開始之前,大家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深呼吸、調整坐姿。


佛經裡面最常提到平捨的地方,就是在談論到四禪──捨念清淨。在這樣的上下文裡面談起平捨,也就是說,平捨心同樣地要找一個讓心能夠平靜、安適的地方。有可能是全身被暖意所包圍的感覺,有可能是身體有一種豐溢的幸福感,而這種豐溢的幸福感來自於,你可以不必要忙碌地去抓取、去擔憂、去飢渴著欲界的狀態,你能夠在觸的當下知足。


我們在感受著不管是身體的感覺,或者是呼吸的感覺的同時,再稍微調整一下角度,就可以知道什麼叫感受。「感受」簡單的意思就是,在當下觸的經驗裡面,它的愉悅的滋味,或者是不愉悅的滋味;舒服的滋味、不舒服的滋味。這個舒服跟不舒服,是坐落在一個光譜上面,所以在舒服跟不舒服之間,還有很多中性的感覺。提醒自己,尤其是對這些中性的感覺特別留意,不要讓心發呆,不要以為當下是沒有感覺的。


讓自己的覺知,能夠紮實地安置在「正在發生的滋味」,「正在發生的覺受」。如果對於什麼叫做受還是不清楚,你光是在這個探索的過程裡面,已經一個程度地在幫助內心安定了。你要清楚地知道感受,一定要把心帶到當下來,對於這個正在發生的觸感更加靈敏。你要幫助心能夠更大程度地停留在色界裡面,一定要下定決心把那些欲界的狀態,擺脫得乾乾淨淨。你要下定決心,非常紮實、非常牢固、不斷地訓練自己的心,讓它越來越熟悉色界的狀態。


你的態度是篤定的,方向感是確定的,起碼在眼前這個時刻,把欲界的活動甩得乾乾淨淨,完全擱置下來,去品味當下正在發生的經驗,所伴隨著的滋味。當你安靜地坐著時,那個滋味可能沒那麼明顯,但是你可以推知,我們的心不斷地被這些滋味所逼迫著、所擠壓著。好比說,不舒服的感覺,除了有不舒服的感覺之外,好像還綁著自己的心、強迫自己的心去做出某一種反應,像對於疼痛感、酸痛感的抵抗和排斥。


色界的特質,就是讓好多沒有用的動作都休息了,色界裡面還是有動作的,但是這個動作是更和緩,不像在欲界裡面那樣的著急、焦熱,那樣的迫不及待,那樣的被飢渴、被不安感所煩惱。色界裡面絕大部分的「受」,是舒適、愉悅的。如果你眼前沒有感覺到舒適、愉悅,沒有關係、不要著急,越是著急越不容易接觸,那種身體脫離開著急而得到閒憩、幽靜、怡然自得的感覺,那個所謂的「幸福感包圍全身」。不必硬梆梆要把「全身」瞭解為:包含每一寸的皮膚。可以將之瞭解為「整個人」──整個人都是被幽靜的幸福感所包圍、所浸透著。


一邊感受著「感受」,一邊去觀察甚麼叫「平捨心」。「平捨心」簡單來講,感覺上好像心裡有更多的空間,所以,當你在面對感覺的時候,不會忙亂地非要對那個感覺做出甚麼樣的反應,而這裡面是有更多的悠閒,更多的遊刃有餘。你可以知道、感覺它:「正在發生」、「正在消滅」,可是沒有被那個感覺綁著、要跟著它一起輪轉。你是在閑靜之中,相對而言,是在休息的狀況下,看著那些在生、滅的現象。所以,那些現象只是在穿透著、像是過客一樣,不斷地在流逝,但在流逝的過程不會把你拖進去。


當你處在這樣一個「平捨的狀態」,就有能力能夠更清楚看到:「感受」是甚麼東西,我們的心正在對感受,產生出怎麼樣的反應。有可能是:很平靜的、很省力的、很輕鬆的,或者是隱隱約約看到,心被感受逼迫著、擠壓著。若感覺到有逼迫、有擠壓,學習能不能夠抽離,能不能夠用空間來包容那個擠壓感,或者刻意地把那個感覺和緩。


熟悉平捨的特質,多花一些時間探索它有甚麼樣的特質,它好像是一個保護自己的空間,所以正在發生的現象,不會直接地轟炸到自己。它有一種延緩的作用,所以你不會忙亂、著急地要去作反應,而能夠在更醒覺的狀況下,做出正確的反應,或者選擇「減少反應」。在平捨心的保護之下,我們不必要像奴隸一樣,被內在的指令操使著;不必要像個傀儡一樣,被那些盲目的衝動所指使著。


若還是不清楚甚麼叫「平捨」,提醒自己:光是能夠在當下,更清醒地知道「你的感覺」,這裡面就隱約的有平捨的意味了。光是能夠覺知「正在發生的觸感」,就已經是一個程度地抽離開,那個會淹沒人的經驗之流。保持著清醒,身體深度地放鬆。能夠放鬆、能夠安靜,就會變得更加地靈敏,更察覺得到你的動作;越能夠察覺到你的動作、越能察覺到你的衝動,就越容易能夠放下它們、越容易能夠緩衝,越容易只是單純地看著感覺,減少被擺佈的力量。


認真地去熟悉平捨,平捨不只在安靜的時候有用,你要把它鍛煉到在日常生活中,像是一張保護網一樣,可以穿在身上。去到甚麼地方、遭遇到甚麼事情,都能夠回到這個安靜的、不躁動的、不盲目的空間被保護著。讓那些正在發生、正在消滅的感覺,就好像在那個空間裡面,自己生滅的泡泡、聲響一樣,它威脅你的力量、逼迫你的力量,就大大地減少。


最高明的禪修者,他知道隨時隨地調整身心,所以,讓身體主要都是接觸著樂受,這是最高明。但是,如果還沒有這樣純熟的技藝,不用挫折,練習在不同的覺受之中,保持著平捨心。那是一種省力的狀態,如果有任何推逼過來的衝動感,會先緩衝之後才會觸及到你的心,所以,你不是一天到晚被逼著、被追著、被壓著,迫不及待、情不自禁、忙碌地在做一些反應。你的空間越渾厚,你的選項就越多。


留意著不同種的感受,它可能來自於你的坐姿;來自於你的呼吸運動;來自於你的心念,裡面伴隨著一種滋味。


「平捨心」的意思是,身體可以苦,可是心不跟著一起苦。雖然有現象的產生,充分地覺知到這個現象,可是這個現象不會綁架你的心、不會擠壓你的心,逼迫你做出那一些業力慣性的動作。平捨的感覺,是寬坦的、鎮定的、非常省力的…。在平捨之中的狀態,也不是純然地消極、無為的,它算是一種休息的狀態,可是,是一種隨時準備好,要做出「正確的對應」的休息狀態。所以不是一種睡著,這裡面是伴隨著智慧的,也就是說,有著分別的智力在裡面,知道在大部分的時候,省力是好的、才是正確、有效率的,可是它不是機械性的省力。隨時隨地,有機會的時候、需要的時候,都會做出正確的對應來,所以你可以調整身體、調整呼吸、調整心念,幫助身心更安適、更安靜。

已經很安適、很安靜了,也知道怎麼樣保持警覺,珍惜著、維護著、品嘗著眼前的安靜跟安適。如果身體能夠接觸到很多的樂受,有的時候,訓練的方式是:要去增加、發展對它的敏感度。但是,在修學平捨的時候,面對著身體的樂受,是清醒、不為它所轉,生的時候生,滅的時候滅,乾淨俐落地、沒有滯留、沒有隱隱約約地使力,沒有要去歡迎它、留住它。


把那些對身體樂受的多餘反應,也都放下來了,因而能夠體驗到更深的安靜、更大的省力。第四個禪那的特質就是這樣子,雖然我們不一定熟練、成就了第四禪,但是,可以在任何的時刻,去培養一些特質,讓自己的心隱約地跟第四禪相應。


面對身體的樂受,都是不斷地在朝向著省力、不積聚、乾淨俐落,生是生、滅是滅。看能不能在輕鬆省力的狀況之下,仍然保持很認真在觀察著,心細微的反應;或在身體生理的徵狀上面,細微的因樂受而產生出來的亢奮、滯留等等的這些反應,因期盼、得意、欣賞自己修行的成就,而產生的多餘的反應。緩解了這些動作,是不是得到更大的寧靜……

(靜坐結束)

【回向文】

長養「含遍世界之慈意」──

上下周遭,

無隔閡障礙、

不抱敵意、

不存怨懟。

行住坐臥,

清醒時分,

確立此念住。

此即「當下當處,

心住於梵界天神的境界」。


【麗霞打字,學文、明坤、湧智、美利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