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密而謹慎地觀呼吸

《靜坐引導》

2017.08.13 綿密而謹慎地觀呼吸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可以先選擇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透過深呼吸提振自己的精神,嘗試著去觀察身體內在那些細膩的,可能像是波浪、可能像是電流、可能像是泡沫,那樣的觸感。如果感覺不到這些觸感,不用氣餒、不用勉強,故意去想像這些東西。你只需要單純地把知覺帶到當下呼吸運動的過程,像是身體微微地膨脹收縮,嘗試留意它的過程,它的開始、它的結尾。

禪坐的技巧,基本上是要能夠長時間地,在近乎無為、省力的狀況之下,仍然能夠保持高度的清醒,保持著能夠觀察、能夠洞識現象的能力。但是,在修行的過程,難免會遇到一些起伏迭起、一些讓人碰撞、特殊的挑戰等狀況。這個時候,我們可能要採取的一個必要的手段,就是用比起平常更加倍的意志力,更加倍的認真,進行眼前的禪修。在達到起始的效應之後,再慢慢把剛剛過猶不及的用力、奮進、認真,調整回來。接下來,你能夠用綿延、長遠,像馬拉松一樣的力道來持續。

佛經裡面對於發奮認真的比喻:一個人頭上頂著一缸油,這個人被告知,如果頂上這缸油,有乃至一滴的油滴了出來,旁邊的劊子手馬上就是手起刀落,把他的頭給砍下來。當你在為了保護自己生命的狀況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全神貫注在讓油不要滴出來。同樣地,有的時候,在面對著內心波濤洶湧、妄想紛飛,讓自己靜坐上沒有什麼明顯的進展,你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用比起平常更加倍的奮鬥、更加倍的認真,就好像你的生命全繫於一髮之間。

確保你把這個加倍的用功,紮實地貼著觸感、貼著呼吸,沒有間隔、沒有鬆懈;確保你的知覺貼著呼吸、貼著觸感,貼著你眼前正在進行的工作。你可以一邊在心裡面探索著:還能夠有進步的空間嗎?還有沒有能夠更認真的地方?能不能把一部分外放出去,散落在其它地方的精力、注意力,都集中到這一處來。好像一輩子都沒有那麼用功過的,這樣的奮鬥。

這種發奮用功,用意志力、甚至是咬緊牙根的禪修方式,沒有辦法維持很久、也不適合經常使用。但是你可以嘗試維持一段時間,等到身心開始得到好的效應了,可以感覺到剛剛不能夠管控的妄想紛飛的狀態,開始得到一個程度的收攝、沉澱。在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選擇把注意力放到用功的力道上,把這個用功的力道調整回來。把它調整成綿密的,可是不是僵硬、用力的。把多餘的緊繃放下來,緩解那緊迫盯人的壓迫感。

你可以選擇在用力發奮用功,跟留意你的用力、放鬆、緩解,這兩個極端之間幾次地來回,這樣能夠幫助你了解,現在注意力所使用的力道。然後,像是一個調琴師一樣的,讓你的琴弦恰到好處,不過度地緊繃、也不過度地鬆緩,所以能夠演奏出悅耳、祥和的聲音。但是,在把發奮的精進力調回來之前,先看看,你能夠多麼認真地貼近呼吸、貼近觸感。不鬆懈、如救頭燃地,全心全意就是要撲滅它。你根本沒有時間去管做得好不好,把所有的力氣就是放在「做」。

用這樣的用功方式,呼吸的開始一直到結尾都沒有空隙、沒有間斷,所有的心力都貫注在憶持著這樣的技巧,憶持著你的呼吸,憶持著眼前、當下的觸感。如果感覺到這種壓迫感讓你會不舒服,提醒自己:這不是平常經常要使用的方法,可以利用眼前這個短暫的時間實驗一下,把自己暫時地、很短時間地,推到一個極限,看看你的極限在哪裡。看看當你這樣貫注心力,如此不分心地用功著,會有什麼樣的效果。沒什麼效果也沒關係,做不好也沒關係,實驗看看。去看看當你把分散的心力集中、收攝起來,變強而有力,所以妄念根本沒有機會進來。

任何時候你想要,就把注意力帶到「你在用力地注意」那個力氣上面。開始來調整,看看能不能夠在儘量地放鬆,可是卻不會讓警覺力、觀察力、清醒,退失掉。好比說,你可以嘗試看看把眉頭鬆開來,可以把剛剛咬牙切齒的肌肉鬆開來,所以,你的上下顎不是緊咬著。一邊這樣放鬆著上下顎的肌肉,一邊看看你的觀察力、你的念力,有沒有打折扣。可以嘗試著放鬆臉部的肌肉,尤其是人在很注意一個事情時,眼睛之間或者眼球後面的部分,有沒有緊繃著,有沒有緩解那些緊繃。

一邊緩解、一邊留意著,正念和覺知力有沒有打折扣。能不能讓這些部位很深度地放鬆,但是內在深處的敏感度,沒有因此而變得暗淡。敏感度和覺知力是不需要繃著眉頭、咬著牙根才能維持,除非是不得已,有的時候真的是太散亂了,完全被妄想、被煩惱壓制著,根本沒有辦法安定下來,不得已、短暫地,咬緊牙根、繃起全身、皺起眉頭,全力以赴地好像自己的生命懸於眼前這一際,那樣子的投注、用功。

但是,大部分的時候你可以學習,一樣在內在保持著綿密的精進力與念力,放開那些耗費能量的,會磨損機器的多餘的用力。雖然是如此地認真、用功,呼吸是可以舒服、從容的,身體可以像棉花一樣,不斷在放開壓力感。你可以讓整個靜坐的過程都在尋找這個中道,這個恰到好處的力道。你要怎麼樣使力、投入、投注力氣,同時,能不能夠去感覺所投注的力氣,它的用力、它的壓力感、它的苦迫,所以能夠讓你昇進到一個更深沉、更不用用力的覺知。

我們的習慣性煩惱是如此地根深柢固,像大樹的根一樣盤結錯綜,深入到身心的底部,如果只是用很輕忽的方式、隨意的方式,你很難能夠看得透你的心,很難能夠撼動得了內在習慣的活動方式。所以,不要相信你只是這樣子照本宣科,只是這樣做著功課,就保證能夠進步。不要那麼樣地掉以輕心。觀察著、反省著,這樣的力道、這樣的用功、這樣的投注,還能不能夠再更進步,能不能再去開啟內在還沒有使用的潛力,把潛力貫注在眼前這個功課上。

你想要做的功課,是把所有煩惱的根都挖盡,證得一個沒有任何條件能夠撼動的解脫跟快樂,這豈是一般泛泛的努力能夠達成的。利用這個短暫的時間,眼前你端坐在這個地方,觀察著你的心、觀察著你的呼吸,這個時刻就好好做這個功課。人生沒有多少次這樣的機會,那麼認真、那麼篤定地面對自己問題,嘗試著去激發過去沒有激發起來的潛力。去看透那些一層又層的藉口、自我的欺騙。發奮圖強吧!

做著這樣的練習,你很容易能夠看得到,就連注意力都要花力氣的。平常我們如此掉以輕心,眼睛隨便看、耳朵隨便聽,心不斷對境界在使力、在攀緣,很少覺察得到,實際上這是用力的、是耗費能源的。利用眼前這個機會,去看注意力緊盯著呼吸,貼近著身體的觸感,這個緊盯、貼近的本身,就是在用力。儘量精準地去感覺這個用力,感覺到那是一個壓迫、一個負擔。你越精準、越清楚感覺到這個壓迫,就越容易自然地放下那些多餘的壓力感,你就越容易明白,只要還有活動,它就有壓力。眼睛看東西,心接觸境界,那不是一個免費的享受,那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禪定之中,有一種跟平常不太一樣的觀察力,那觀察力是你在省力、安靜的時候,如此地敏銳。透過這種交替的練習,很容易去契入更深沉的觀察力,那是若有若無的用力,若有若無的意志。就是這種深沉的覺知,就連在你睡夢之中,都還有可能讓你是警覺的,在你睡夢之中,都好像有法在提攜著,不至於去做那完全昏迷、追著煩惱的事情。去熟悉這種深沉的,幾乎是不使力的覺知力,這種深沉、省力的覺知力,幫助你看到那些細微的動作,它能夠幫助你反過頭來看動作的本身。

(靜坐結束)

【回向文】

這樣子就滿足了

以禪那為樂

決意念住

這樣就滿足了

心向修行目標

篤定做一個離了家的人

這樣子就滿足了

心向安適

下決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