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憶

《靜坐引導》

2017.11.19 「記憶」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的主題是「記憶」。

在開始靜坐之前,可以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或者配合深度的呼吸,利用這個機會活絡氣血循環,幫助自己將覺知牢靠地立足於觸感。利用這個時間去檢查一下自己的姿勢,看看現在正在進行的,正在組織、正在建構的姿勢,是否有助於你更加地清醒,能夠在放鬆之中,得到呼吸上的滿足。那個感覺好像是,你在從身體的觸感之中汲取滿足、汲取安適。所以你的注意力可以不必要向外放射,跑到未來、跑到過去,忙碌地尋找刺激、尋找快樂的來源。

選擇一個自己能夠相應的「現法樂住」的方法,能夠在當下單純、簡單地找到一種幫助你貼近禪那的主題。好比說,去留意呼吸帶來的滿足感,它不斷在剔除掉、在填補著你的飢渴,所以內在是安適、是飽足、是沒有欠缺的。也可以看得到你的覺知,自然而然地傾注於當下的觸感,在這裡面得到它要的滿足。

或者你可以留意,當你的內心有著清楚的方向感,有一種充滿喜悅、充滿著意義感的滋味,那叫「喜」。當那個「喜」遍身、遍心,觀察著它、體會著它,用這個喜來滋補你、用這個喜來觸發你。維持著這樣的狀況,人是有鬥志的、有清楚的方向感。

你可以透過回憶,或者透過當下的觀察,來檢驗一下所謂的「記憶」。這個「記憶」是凡俗的人所背負的好大的一個包袱。有很多的自我傳記,心裡面在編織著:我是誰、是什麼樣的人,我經歷過什麼、未來將要去什麼地方,要變成什麼樣的狀態。好大的自我傳記的一個部分,都是在延續著、在接續著心裡面所背負的,你認為是屬於你自己的過去。

如果在過去你沒有小心地、不斷去處理這個記憶裡面的東西,可能有很多沒有丟乾淨的垃圾,在發酵、在發臭、在扭曲著你的行為。你可以感受到在很多的時處,你是被你的記憶所干擾的。這些記憶,說不定是憂傷的、是懊惱的、是後悔的、是痛苦的;可能是懷念的、是高興的;可能是生氣的、是內疚的,不一而足。留心地看,當記憶產生的時候,實際上的經驗就是:可能是以「內心的影像」這樣的方式在呈現,伴隨著某一種感覺,心裡面某一種認知。

實際上這個所謂的「記憶」,你是不用一直背著它的,它只是在眼前這一瞬間,當它生起時、它生起,你感受到它的逼迫,它消滅的時候,就是逼迫感的消滅和減緩。它之所以會變成包袱的原因,是因為你不斷透過情感去跟它連繫,你不斷把它呼喚起來。這裡面有你捨不得的滋味,有未解開的情結,所以你一而再、再而三追逐著它、扛著它。

當這個記憶產生出來,在眼前這個生滅的過程,不懂禪修的人把它看成是一個「屬於我」的現象。實際上它只是影像而已,某一種波浪,它只是某一種震動而已,它只是某一種「受」,某一種舒適感、不舒適感、中性的感覺,卻被當成是跟你息息相關的。

嚴格來講,這東西是沒有跟誰息息相關的,是你把它當成跟你息息相關。也就是說,當你想起這個記憶時,你用情感在連繫著它。你可以看到、可以觀察你的心,它是怎麼樣連繫這個記憶的。可能它是鑽進去,那裡面有一些吸引人、令人不能釋懷的滋味,你就鑽進去了。當你鑽進去,當你盤據在其中的時候,它就變成你的故事,你就是裡面的角色了。

心可能對於過去的某一個情境不能釋懷,包括讓你不斷內疚的一個情結,讓你不斷痛苦的一個情結;讓你不斷生氣,不斷懷念、追憶的一個情結。因為你的心認定,那裡面還有你要的滋味,它在尋求這個樂。它沒有看透這樣的遊戲,沒有看透這樣的動作。當它沒有看透,那麼你付出的代價會遠大於你得到的樂趣。

曾經有位學生跟我講,他這六十年的人生,做了無數讓自己後悔的事情、無數的蠢事,如果要修行的話,他必須要好好去整理「記憶」這個大資料庫。鑽進記憶庫裡,翻箱倒櫃、把每一塊石頭都掀起來,將裡面的髒東西都淘出來弄乾淨。我告訴他,那是一個很愚笨的方法。如果你鑽進這個複雜、龐大的記憶庫,感覺幾乎是無底的,佛經形容它為「無始的」,找不到它的開始。

如果你的方式是要鑽進去,一件一件去整理你的記憶的話,人生都過了,你的記憶也是處理不完的。你會不斷地挖掘出新的東西來,這裡面是有一種不斷延伸的作用。一個記憶呼喚起其它的記憶,一個記憶呼喚起其它的聯想,聯想又跟其它的記憶連結,那是一個很累人又徒然無功的整理記憶的方法。

做為一個禪修者,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記憶、整理記憶呢?一個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就是去留意你當下連接記憶的依止。再一次重覆,重心不要放在那個錯綜複雜,剪不斷理還亂的故事情節,而是放在:眼前你的心念是怎麼樣跟記憶連接的,它是怎麼樣參與於記憶,怎麼樣追逐著記憶;它是怎麼樣複製著記憶,怎麼樣建構著記憶;它是怎麼樣在對記憶發生情感,在用渴愛的方式連繫著它。去留意這個,這就是快刀斬亂麻的方法。

你若是懂得這個道理,記憶就不會是你的包袱,它就只是記憶而已,它就只是一個影像,只是一個境界;只是一個生生滅滅,不屬於任何人的經驗。只有你把它扛起來,它才變成你的記憶。你也不要相信記憶庫裡面的東西都是真的,做為一個凡俗、無聞、沒有經過聖法訓練的人,他是如此地沉溺於渴愛、愚癡之中。所以每一次記憶起某一個事情,叫喚起某一個記憶,實際上是他當前的飢渴感、懷念感,那個執著、衝動,不斷在擴張、在建構起新的東西來,因為記憶不是純粹回到過去而已,而是當下在複製、在建立、在添油加醋的一個經驗。

所以,如果你管理好當前的這一個動機、這個心念、這個意志,你等於是替你的當前管控這一坨亂糟糟的東西。你才不會不斷去回應它的呼喚,它一呼喚,你就情不自禁地鑽進去,在裡面不斷地衍生出新的故事情節來。在裡面陶醉、沉迷,就連痛苦的記憶,你都在裡面不斷地緬懷著,自怨自艾著、婉惜、感嘆。

練習讓自己是心淨如洗,像洗過澡般的乾淨,沒有雜物、沒有多餘的東西,這意思並不表示說修行者或是解脫者沒有記憶,而是針對記憶這個現象,他不再把這個現象變成自己的包袱,不讓這個東西變成滋生更多的「我」與「我所」的材料。所以記憶變成是單純的、正在生滅的一個現象。這樣的現象是沒有重量的,你沒有一直抱著它,不會去到什麼地方都是被這個東西綁著,情不自禁地做記憶中的那些制約、指令的奴隸。多好啊!

常常清理那些垃圾,留意你當下的意念跟意志,你是怎麼樣在跟過去發生關係,下定決心,讓這個過去完全不變成你的包袱。可以配合著你主要的禪修主題,一邊可以這樣觀察或者是禪思,或者只是靜靜地在檢視著眼前的心,有沒有在跟過去發生關係,有沒有把任何正在發生的現象撿起來,變成我、變成我的。

如果有任何過去的影像浮現,可能是片斷的、支離破碎的某一個感覺,某一個讓你覺得愧疚的感覺,某一個讓你覺得懷念的感覺,仔細地去看,你的心怎麼樣去跟它接觸,就是在這個地方,你可以看得到苦集滅道的「集諦」。看到那個苦迫感的重量是怎麼發生的,是透過什麼動作跟這個經驗接觸,去把它撿起來、鑽進去、盤據在其中,渴望它、對它充滿憧憬,這些動作怎麼樣造成你的壓迫感。

認真、小心地,儘量去留意內心這些細小動作的同時,深度地放鬆,讓身體儘量地安適。因為就在安適、就在放鬆的狀態下,才容易看得到,身體是怎麼樣在對過去的影像起反應,你才容易看到,你的心是怎麼樣被這些影像掀起波瀾,漣漪是怎麼樣被晃盪起來的,心弦是怎麼樣被觸動的。

或者是你就專門以「集」做為禪修的主題,其中一個做法是:

吸氣時,決心放下過去的包袱;吐氣時、決心放下過去的包袱。

吸氣時,觀知眼前只有苦的生滅;吐氣時、觀知眼前只有苦的生滅。

吸氣時,觀知跟過去發生關係的意念之連結;吐氣時、觀知跟過去的連結。

吸氣時,知道心沒有抓取過去;吐氣時、知道心沒有抓取過去。

吸氣時,保持著心不連結過去;吐氣時、保持著心不連結過去。

以上任何一個技巧,都可以是你禪修的主軸。

愚癡無聞的凡夫,對於輪迴的狀況那麼樣地著迷,有好大的部分就是因為被記憶所騙。記憶裡面沒有釋懷、沒有消化的東西,那讓他意猶未盡的幸福感、快感、好奇、亢奮、憧憬,透過記憶把這些經驗叫喚起來時,渴望著,心裡面的渴愛就跟這些記憶連結,所以記憶裡美好跟不美好的東西都被誇大、被擴散了。

輪迴好大的部分就是你還在繼續追溯著重溫舊夢的可能,還在追溯著讓過去沒有遂願的能夠遂願,你不知道長夜以來,已經被這個記憶騙了無數次。你是被它驅趕的牛馬,追著那不斷在退卻的海市蜃樓。所以,禪修者應該要認真去截斷對過去的愛,去釋放開一直背在身上、背在心上,他認為的「自己的過去」。那不是你的過去,那就只是一個生滅的影像而已,那就只是一個生滅的感覺而已,一個生滅的情境而已。

那看起來豐富、堅實的「過去、現在、未來、自我傳記」,就是一個騙局,就是拍戲用的薄板子製造出來的特效,從後面一看、什麼都沒有。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挑起你的胃口,不斷地讓你焦熱、讓你亢奮。它後面沒有一個紮實的、有營養的東西,可以讓你飽足、能夠讓你安全的。所以你把對於記憶的愛徹底地捨盡、吐盡,也沒有失去什麼珍貴的東西,不用害怕。

提高警覺力,知道什麼叫負擔,至少那心裡面還懷著渴愛,用這個渴愛去連結任何的境界,都是壓力的來源。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不管你過去曾經做過什麼,你過去是什麼樣的人,統統都是心淨如洗。千年的暗室一燈照明,因為千年的黑暗你不用去清理它一千年,才能去除掉黑暗,只要明白這個道理,一瞬間、那個負擔就被放下了。你不必要再去迷信宗教裡面的戒禁取,告訴你要怎麼樣去消業、怎麼樣去贖罪。

人類有限的精力跟時間,如果你是不斷要跑到過去去修補你的過去,疲於奔命、於事無補,你應該要專心致志於眼前這個意志。只要你能夠轉變這個意志,只要能夠放下這個意志,多麼黑暗、多麼不堪、多麼難受的過去,統統都不是「你的」負擔。所有的力氣只是放在眼前,你怎麼樣重新建立起那個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殺了一千個人的鴦掘摩羅也能夠成為阿羅漢。這意思並不是說過去所做的沒有影響力,而是你看到那個影響力的發生,就是眼前的一個生滅,訣竅在於你如何與它連接。修行人只需要照顧好眼前,你是怎麼樣在接觸過去,你是怎麼樣在接觸未來,就能夠最有效率地化解掉最關鍵的東西。那個最關鍵的東西化解掉,其餘的惡業都不是大問題了。

佛經裡面比喻,你把幾湯匙的鹽丟進杯子裡,那杯水鹹到不能喝,同等量的鹽丟到一個寬廣的淡水湖,那湖水的滋味是不受影響的。一個不斷趣向解脫的行者,他的心就像是這個寬廣的湖水一樣,那些過去的記憶發生在這個湖水裡面,就不斷地被化解、不斷地質變、不斷地昇華,它不成為負擔,它只成為智慧的來源。

佛陀形容解脫者的足跡像「鳥跡」,就是鳥飛在天空留下的痕跡,意思就是沒有痕跡。如果你能夠把渴愛吐盡,就是一個沒有過去的人,一個沒有歷史包袱的人。不再有過去的歷史來定義你,你的意志就會得到釋放,因為我們的意志,很大程度就是過去沒有化解的記憶所推逼的。是你沒有釋懷的東西,還扛在肩上的指令,它在驅迫著你,讓你以為那是你做的決定,你在發揮著自由意志。尤其是,如果你發現到自己是一個常常在追悔過去、懷念過去的人,把這個當做起碼是你眼前暫時、主要的禪修主題。

主題就是:不斷、不斷在放下這個包袱,去斬斷你跟它的連結,或者起碼去改變跟它連結的方式。在一切的時處小心翼翼地看到,接觸到的聲音、接觸到的影像、接觸到的氣味,它呼喚著、它連結著過去,那個甜甜的、苦苦的、酸酸的滋味。它好像有朦朧的美感,或者有一種淡淡的憂傷,不管是什麼、不管是多細微的,留意它,保持高度的警覺,徹底地消化這個東西。

(靜坐結束)

【回向文】

愚蠢的人陷溺於放逸之中

有智慧的人善於護持自己的修行

精進不放逸

如同獲得無上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