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身行的過患

《靜坐引導》

2017.12.23 觀察身行的過患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我們討論「觀察身行的過患」,「身行」就是架構起身體經驗的活動。

在開始靜坐之前,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逐步地、徹底地將脊椎一段、一段地伸展,配合著深呼吸。利用這個機會,將覺知帶到當下正在發生的動作。從焦慮感抽離出來,從飢渴感抽離出來。抖擻精神、確知這個是重要的任務,是值得你花心思、值得貫注精力的地方。

去感受現在正在支撐著、架構著你當前坐姿的那些動作,包括肌肉的使用,包括呼吸可以在身體不同的部位所產生出來的,像是推拿的效果、像是安撫的效應。這些動作都在架構著、都在塑造著,當前身體的經驗。

除了感覺跟觀察當下的動作、當下的觸感,可以同時留意著,在細微的地方調整自己的姿勢,調整自己肌肉的鬆緊、協調,調整呼吸的方式。好比說,身體感覺上是變得更通暢的,身體內在、在主觀裡面可以覺察得到的阻塞的感覺,開始變得比較通暢。本來身體有粗重的感覺,你可以感覺得到身體正在向更輕安、更輕鬆的方向前進著,正在脫離開焦慮感、脫離開擔憂感。

如同我們之前討論過的,把禪修的目標當做是正在發生的動作,所以你能夠有餘暇在調整著這些動作。讓身行都能夠幫助你,整體的感覺是多一點的從容、多一點的放鬆、多一點的清新。你可以留意在剛剛講的任何一個特點上面。當你這樣調整著細微的動作,調整著呼吸的方法,調整著使用肌肉的方法,你會發現到,實際上有許多動作的發生、動作的調整,幾乎是一個不間斷的、沒有終止的調適、適應。

也就是說,光是在觀察著身行、調整著身行的過程,你就會發現到做為一個生命體,我們是在不斷的活動之中去找到安適。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就是一個沒有終止的掙扎。「掙扎」的意思就是不斷在尋求身體的中適點(equilibrium)。過熱的地方、過冷的地方、酸痛的地方、麻癢的地方等等的,你都在不斷地調適著、適應著。

透過在細微或者粗糙的地方改變動作,使得你的身體能夠儘可能回到中適點,這個過程幾乎是沒有歇息的、是沒有中斷的。做為一個生命,本質就是這個樣子。就連坐在這個地方,大部分粗糙的動作都已經歇息了、擱置了,你也會發現到光是呼吸,吸氣怎麼樣推著吐氣,吐氣怎麼樣推著吸氣。也就是說,你不斷地被需要氧氣、需要排除廢氣的覺受推逼著,而必需要做出吸或者是吐的調適動作。

這看起來好像是微不足道的一個課程,可是你細心地去體會它,你就會明瞭佛陀所講的:「諸行無常、是苦、非我」這樣的道理。它就在這個地方,就在你呼吸的地方,就在你維持著坐姿的地方,就可以感受得到。生命的苦,不是只在你遭遇到打擊、遭遇到不幸、遭遇到挑戰的時候,才呈現出來,它是系統上面的苦。這個結構的本身,就是不斷要去尋覓安適,不斷要去調適、不斷要去調整。而來自外在和內在的因素不斷地攪擾這個系統。

所以,就連你在打坐的時候,無可避免地常常會感受得到,像是尿意的催迫,想起身去上廁所。它可能不是很強烈的感覺,可能是飄忽而過的感覺,可是那個騷擾、那個干擾,就已經足夠讓你準備要去調適。當你處在一個無法在這個地方安住,準備要繼續移動,你一直處在一直要移動、要活動的狀態,背部一點點的酸痛,臀部一點點麻的感覺,都在推逼著一系列新的動作的產生。可能是飄忽而過的調適,可能也是在很細微的地方發生的,在在都在顯露出這整個系統的不穩定性,這就是它的本質。

不管你透過多大的努力,你漂流到未來任何一種五蘊的狀態,都無法逃離開這個系統性上、這個結構性上的動盪不安。再舒適、再美好的狀態,裡面都是這樣,有變動、有干擾、需要調適。外面環境都是這樣,有威脅、有擾動、需要調適。儘量保持清醒去看清楚,就連安靜的地方,你都還感覺得到有活動的存在。如果把安全感寄託在這裡,寄託在這個不斷在流逝中、不斷在調適的動作裡面,那麼你註定是要被壓迫感所推逼的。

佛陀的弟子學習的是,去觀察這個生命之流,它裡面就是由無數的衝動、無數的調整所組合起來。這裡面沒有什麼真的安歇,沒有什麼真的穩定,所以心裡面產生出警覺、產生出厭離。幫助自己更清楚地看到,那個動作、那個調整、那個掙扎、那個不穩定,就讓你的安逸感被衝擊著。去撼動你的我慢。「慢」的意思就是:在這個地方得意,在這個地方放縱,在這個地方掉以輕心。讓這個無常的諸行去撼動這種慢,去撼動你的不警覺。

就連待在舒適的暖氣房裡面安靜地坐著,都是要不斷地受到此起彼落的觸感所轟炸,此起彼落的壓迫感的干擾,更何況是其它的地方呢!利用心裡面不斷產生出來的警覺,不斷產生出來的厭離,來幫助你的心跟動作有更多安全的距離。凡夫的心是迷戀於動作的,他在動作發生的地方,情不自禁地「我能夠動、我能做什麼、我是這個、這是我所擁有的」。

當你在小心翼翼地體會著不穩定、掙扎、調適、無常,而產生出更大的警覺與厭離,利用這個警覺與厭離的力量,讓心跟諸行、跟身行是有安全距離的。在這個地方體會動作是不得已的,在這個地方體會,動作最終是不可愛樂、不可依靠的。它就是對應著壓迫感,而產生出來的一個調適手段、一個適應,它不會真的帶你到你所著迷、所期望的地方。它只不過就是這樣子而已,此起彼落,每一次把你帶到新的地方去,那個新的地方同樣還是不穩定,同樣還是繼續會被新的干擾所侵襲。

以這樣子的心態來修學身念住的第四階「令身行祥和、令身行止息,令身行休息」。你的心是對於身行有警覺的,對它是沒有幻想、沒有憧憬的。它都在深刻地感受著身 行的過患,它的無常性、它的苦迫性。所以心趨向於不要附著在身行上。你的心趨向於不願意老是被身行所焦熾、所燒灼的狀況。這個叫做對身行的厭離、對身行的止息,它不是來自於你刻意用力地壓制自己的動作,而是來自於你對諸行的過患越來越清醒,所以心自然而然趨向於不愛樂諸行。然後在諸行慢慢趨向於休息的過程裡面,找到你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就是禪定的目標、禪定的對象。

你可以選擇把當前注意力的重點,強調在剛剛所講的任何一個關節,然後看能不能夠把它連串起來,幫助你練習第四階「令身行休息」。我們再重覆一次:你可以把重點放在更清楚地去感覺身體細微的動作,它是一個調適,它在對應著一個干擾,它是無常、是不穩定的。在這裡面沒有真正的安歇、沒有真正的休息。

因為這樣的警覺,因為這樣子的厭離,所以心不愛樂動作,不對動作有迷想。對於動作過去所形成的種種狀態,你知道就是這樣子而已,它是無常、苦、非我。對於動作現在正在形成的狀態,對它沒有迷想,就是這樣子而已,它離不開無常、苦、非我。對於動作將來所能造塑出來,所能堆砌出來的新的狀態,沒有迷想、沒有渴望、沒有憧憬,不對它期盼。

你也可以把注意力強調在:傾向於不愛樂動作、不參與動作、不攀附動作的省力。這個過程,你可以試著把每一個環節連結起來。或者如果覺得太複雜了,專心在其中一個環節,這裡面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幫助你修學第四階「令身行休息」。這裡面不是讓你刻意去壓制動作,那樣的做法是不善巧的,因為壓制的本身又是另外的一個動作,而且是很粗糙的動作。

對於身行的過患看得更清楚,對它的警覺、對它的厭離越提高,對於身行不愛樂、不攀附,或者是心理欣仰、傾注於不依附身行的自由。任何一個環節都能幫助自己,更精準地把那些沒有必要動作放下來,更大程度地讓心更知道行的本質是這個樣子,所以能夠前進到更安靜的地方。

保持著警覺,心裡面越不愛樂身行,越不攀附、越不鑽進身行,它拉住你的力量就越少,它在你心裡面呈現出來的重量就越少。所以努力地邁向自由,努力地邁向把重擔放下來。身行的生滅歸它的生滅,看看它有多大的程度在牽引著你。它的動盪不安怎麼樣造成你心裡面的動盪不安,你怎麼樣去割截跟它的這種糾纏關係。具體要做的就是:覺知過患、提高警覺、厭離,心裡面欣仰著那個不被身心所牽繫的狀態。

(靜坐結束)

【回向文】

對於失眠者而言,夜晚是漫長的;

對於疲倦的人而言,道路是漫長的;

對於不知佛法的愚人而言,生死輪迴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