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住到无色界

《静坐引导》

2017.05.14(之三) 心念住到无色界

朱倍贤 主讲

繁體版


研究原始佛经的学者里面,有很多人都相信,在巴利藏里面的《尼柯耶》经群,一般称之为「原始经典」的经群里面,还有早晚之分,这里面是还有层的。也就是说,就连《尼柯耶》经群里面,有的是早出的丶有的是晚出的。有一群经典被称为「早中之早」,在学者推断,这大概是最接近佛陀时代的作品群。这里面包括了,像《小部经》里面的《法句经》丶《经集》的某部分,《长老偈》丶《长老尼偈》等等的。

在这个经集里面,有好几部的经典所呈现出来的教法,是非常的古朴丶直捷。它的教义里面,甚至看不到像四圣谛丶八正道,这些所谓的佛教的关键名称。经里面提到的,往往就是最直接的,没有经过教义整理的修行方法。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怎麽样净化自己的行为,心在面对境界时,怎麽样能不起贪染。

在这些早中之早的经典里面,还提到一个非常独特的禅修的境界,形容这样的禅修的心境,像空无一物或是心净如洗,无有累赘,内心感受不到重量,心不被任何事情所牵系。像这样的心,好像是穿透渔网的风一样,渔网是捕捉不到它的。这样的心好像是空间的本身一样,是不被任何的物体所压制。

当然,这边所形容的这种乾净如洗的心境,一方面是形容解脱者的心境—解脱者把所有的执着都放下来,所有的渴爱拔除了,所有的焦恼丶焦虑都放下了,彻底自由的情形。但是在同时,这样的心境也是在叙说着一种修行的方法。我们在比较晚出的经典在讲「心念住」时,隐约可以看得到这样的修行内容。就是练习怎麽样让心很乾净丶光亮丶没有污染,不被压制丶没有黏着丶无有障碍。

当然,这样的功夫要做到非常彻底的话,平常的时候心里面就是不累积事情,没有未化解的情结,不背负着某一种意识形态在生活着,不驻执於任何的见。要把这样的心境当作是一个修行的技巧的话,严格来讲,它是属於「心念住」的范围。透过检查自己内心的境况,起码暂时间丶一个程度地去体验那种杂染减少丶重担放下来,心被释放开来的滋味。

平常若有养成这样的习惯,心常常就是乾净无物的,感觉不到有什麽事情积累着,有什麽积案没有解决的,对於身心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

端身正意,这是很好的禅修的开始。念住於当下的触感,念住於呼吸效应,念住於当下的呼吸的动作,念住於正在放松下来的身体具体呈现出来的感觉,以这些种种做为基础来探索心。基本上这个心,一般的人会感知到它存在的时候,就是它开始有重量的时候。在担心的时候丶在焦恼的时候,因为它变成一个障碍丶变成一个重量,所以你特别容易注意到它的存在。

但是一个禅修者,心在任何的一种状态,他都可以去观察它。有重量的状态他观察,没有重量的状态他也是观察;有五盖的状态他也是观察,没有五盖的状态他也是观察。确保你的注意力是念住於当下,有一个非常牢靠的基础,基础可以是当下的呼吸丶当下的触感。

还记不记得刚刚讲的,念住的那种心情:你是谨慎丶是不疏忽的,是小心的;抱着一种敬业的精神,像一个敬业的工作人员一样,把他的工作当作是一个尊贵的任务,很认真地在执行它。在这个执行工作当中,去逐渐地体现从容丶优雅丶投注丶安宁丶平衡丶中道,等等好的特质。

如果这个听起来太复杂,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留意你现在身体的姿态。这是佛陀教导最初级的学生念住的方法。去留意自己身体的姿态,不管你现在是行丶住丶坐丶卧丶进行肢体的改变。你是怎麽样地坐在蒲团上丶坐在椅子上,坐着的姿态丶感觉—你要能够维持着这样的坐姿,隐隐约约要花的力气,可能是一点点丶微乎极微的。以这个做为基础来探索自己的心。

光是尝试知道心丶做这样的寻觅,如此探索中,那里面已经有心念住的味道了。你已经在学习把注意力,从故事情节的内容抽离出来,放到活动的层次,放到具体当下的生灭。

这个心在佛经里面常常被形容为「世界」,就是寻觅着食物丶寻觅着滋味的地方。整个活动范围的所在,去看看里面有没有被压制的地方,可能是隐隐约约的担忧丶纠结,习惯性平常在烦恼什麽事情,所以就算当你闲下来时丶没事时,感觉里面好像某些地方在用力着,具体呈现出来,就是皱眉头的状态。

如实丶精准地去感觉,有这样子被压制的感觉,有这样子重量的感觉,有这样子纠结的感觉。看你是要抚平它丶或者是放下它。就像是抚平有皱纹的棉被,让棉被的表层是光滑丶乾净的。或者,你可以像是放下重担丶放下枷锁一样,把重量抛到脑後,尽量乾净地搁置下来。

中国佛教,常常看不起「心如明镜台丶时时勤拂拭」的修行方法。可是最古朴的佛经里面,佛陀是非常重视这样的方法。把心当成是镜子一样,拂拭它,让它乾净丶让它没有污点丶没有重量丶没有质碍。如果你平常心里面就蛮乾净的话,应该可以很容易地,起码一个程度地感觉到心宽坦丶没有事情的具体的感觉。

平常心要乾净的人,就是心常常有原谅丶没有记恨的,不对哪一个事情着迷,看不透丶放不下。你若能够在接下来短短的时间里面,一个程度把那个重担放下来,对於你的身体丶对於你的生理,都有好处,都是对自己的慈悲。

心空如洗,还有没有未洗乾净的部分吗?看能不能够觉察得到这里面还有没有皱纹,有没有重量丶有没有纠结。如果有人问:你的心在哪里丶你的心是什麽?你会因为心如此地宽坦丶如此地虚无,几乎是讲不出什麽东西来,没有什麽东西可以形容这个「没有」。没有桎梏丶没有被压制,这样的觉知的状态。就连所有被你觉知到的现象,它们都不是心,只是生灭的现象。那个正在觉知你认定的「能观」,它也不是心,它只是一个用力丶一个使力的状态,一个无常的动作。

学习到真的是没有什麽属於我的,连心都不是我的丶都不需要扛起来,让它彻底地释放开来丶无事般,勉强要形容它,就是宽坦丶没有重量,不知道是有这个心丶还是没有这个心。它没有障碍,不会因为想到什麽事情而卡在那个地方,有放不下丶皱起眉头的事情丶起来的感觉—完全没有质碍。

在经典中形容,如果能够常常去品味「心空如洗」的滋味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入无色定的方法。在这边「无色」的意思是,你的心连界限感都没有了,甚至不以身体为家,一无所有丶不需要去占有丶去囤积任何的东西才感到快乐。「无所有」的那种自由本身就是快乐。不被任何的记忆丶事物压制着,没有在担心着房产丶担心钱财丶担心工作丶担心家人。没有担心!没有什麽东西是属於我的。

就连这个心都不需要讲说「那是我的」,那是一个没有办法被锁定,勉强要称之为心的东西。

在这种一无所有,什麽都不拥有的心情之中,可以选择反观拥有者的心情。看到平常建立起来的世界,「我是拥有什麽丶什麽的」,对自己的容貌丶才能丶家人丶朋友丶人际关系丶事业丶财富等等的,真的看透这些的话,那真的不算是拥有的。那都是心在对着一些生灭的现象着迷,钻进了那样的情节里面,自认为跟它们有这样的附属丶附从的关系。实际上这些东西,就是一瞬间的生灭,就是一个念头丶一个影像丶一个感觉的生灭,真的是谈不上拥有。

我们所在乎的家人,你认为这是世间最可靠的,值得珍惜的亲情,你若看不透它,觉得这真的是你可以拥有的,你就要为了家人而愁,为了他们而感受到恐怖,感受到舍不得丶感受到心痛丶感受到失望,在里面狂喜丶在里面焦虑丶在里面悲伤。你若把钱财当成是我的,把身体当成是我的,把你的夫妻关系丶你的才能丶你的聪明,把你记忆库里的资料,任何一个东西当成是我的,为了它们着迷丶产生出情执,你就要为它们做奴隶,就要因为它们而恐惧丶忧愁丶患得患失丶不安丶焦虑丶渴望丶失望。

去看透,所谓的拥有丶拥有者,就是一个架构法,是一种内心的活动方式,只是一种认知而已,它只是心勾搭上境界的一种方法而已,就是一个动作而已。当前看到这个动作的生丶灭,看透拥有者丶拥有,它的虚幻丶它的空洞不实丶它的没有满足性丶它的危脆不堪。你「没有什麽丶不能拥有任何东西」,那不是一种失落,那不须要是一种失落。

一个禅修者,从一无所有之中得到自由,得到不被任何境界逼迫的自主性。去体会丶去培养,那种一无所有的心情丶一无所有的认知,同时去培养丶去观察,所谓的拥有,它的无常丶它的苦丶它的非我。

真正的智慧,就是展现在你宁静的流露上面。所以,一个了解拥有的空洞性的人,他的生命的缓急轻重,一定是调整过来的。他一定是没有办法为了拥有的感觉,不管是拥有任何东西,那种在汲汲营营地把生命大部分的力气,都是放在维持着丶累积着,这种拥有的感觉。

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有一种自由是比这更高的,有一种自由是比这更安全的。这个世间,不管是多麽动人的丶绚烂的丶漂亮的累积的方式,都不能让他分心,都不足以成为他的诱惑。因为他心底深刻地知道,什麽才是有价值的,哪一些动作,最终就是枉然的,就是失望丶就是苦;哪一些动作能够达至最高的宁静,超越一切条件的安全。

(静坐结束)


【回向文】

有田产的人担忧着田产,

有牛只的人担忧着牛只,

心里面没有拥有的人,

过着没有恐惧的生活。

【丽霞打字,学文丶明坤丶涌智丶美利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