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遠離為休息

《靜坐引導》

2017.03.12視遠離為休息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練習「視遠離為休息」的練習。


簡單解釋,所謂的「遠離」是指,刻意地脫離開煩躁、飢渴、擔憂的狀態,然後,把這樣出離的動作,刻意看成是休息。


對於很多人而言,在練習禪修的時候,有可能遇到很大的挫折感是:「這是很困難的!」


實際上,可以把「禪那」理解為:它是一種「休息」的狀態,但不是一種普通的休息狀態。這種休息不是導致精神昏昧,而是處在高度靈敏的覺知狀況之下,知道怎麼樣去認知、品嘗休息的舒適,清楚地感受身心在休息的狀況下,被滋養的過程。


在開始之前,大家可以先做點簡單的伸展動作,深呼吸跟調整坐姿。利用在調整坐姿的同時,把心念帶到當前「坐在這個地方」具體的觸感。利用這樣的觸感來引導自己,讓自己一方面是深度地放鬆;另一方面,充滿正面的能量。心裡面伴隨著高昂的鬥志,提醒著自己,這是關切自己長遠安樂、幸福的努力。所以,願意非常認真地,把心神帶到眼前身心的這項功課裡。


你要能夠讓身心深刻地休息,第一個最明顯的步驟,就是要脫離開那些最粗重的包袱──最明顯會破壞自己的安適感的那些包袱。好比說,對於煩亂的情境,追逐、依戀著、擔憂著。刻意地把這些煩亂的活動狀態先擱置,把注意力帶到「正在呼吸中的身體」。


「觀察著呼吸中的身體」的意思,是要能夠更廣面地去體會呼吸。不只是從「空氣流動」這個角度,而是去體驗呼吸是怎樣牽動著全身的神經系統。呼吸對神經系統有一種安撫、刺激或別的效應。用這樣的方式體會「牽動著全身的呼吸」。


一步一步漸漸地脫離開煩亂的狀態。學習去認知「脫離開煩亂狀態的身心徵狀」的具體觸感。這裡面有一些細微的變化,用自己主觀的方式,去了解感覺:「那個擔子放下來了」、「紛亂的感覺減緩了」…。變化可能只有一點點,可是不要小看這樣的變化。認識清楚,一次又一次地重覆著這樣的動作,所以能夠非常地熟悉:脫離開煩亂、脫離開擔憂、沉澱下來等等的過程。具體的身心徵狀,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的靈敏度會提昇,身體更加地放鬆了。所以,更容易細心地去品味著「休息的狀態」。一般人的休息就是心神關閉起來,但禪修裡面的休息,伴隨著正知、正念,清楚的知覺。


你可以用好幾個不同的角度,觀察著這個休息狀態。可以挑一個:怎麼樣能夠更深度地休息,觀察其中的動作、具體的過程。另外一個可以觀察的角度,是去看這個休息怎麼樣地在修復著你的身心,身心如何地在休息的狀態之中得到滋潤、得到復甦。這個滋潤跟復甦有具體的觸感。


練習去認知:「身體在休息狀態那個感覺是怎麼樣?那個細微的徵狀。」可以特別地去留意,你的心脫離開擔憂、脫離開飢渴、脫離開紛亂,就算只是一點點,所帶來具體的休息上面的質變。心變得更寬坦、更沒有重量,更不紛亂。身體的內在,好像變得更沒有壓制、更沒有壓迫。敏感的人,大概會感覺到身體被壓迫的狀態減少了,呼吸的滋潤更充遍,所以,休息的深度,變得更悠遠。


再一次地,你對禪修的認知跟態度,很大程度影響你的成功。你若把這個當成是很困難的,妄自菲薄地認為自己很愚笨、自己不行,那你很容易會挫折。


要把禪修當成是一個可以是很直接、很輕鬆、簡單的,重點在於你有沒有真誠的態度,跟不斷地重新出發。從最基礎、最簡單的那些步驟,不厭其煩地重新開始。不屈不撓,相信不斷地鍛鍊著這些肌肉,這項技能一定會變得嫻熟,一定會變得善巧。一次又一次地,用心地實踐這些步驟:觀察著效應、觀察你是怎麼做的,在這其中尋找著改進的空間。


心能不能更徹底地脫離開擔憂、煩亂、飢渴;能不能正在呼吸的當下得到滿足、得到飽足?這樣就夠了!


品味著:「身體被壓迫的感覺減少中」。來自心念造成身體內在的壓制感、壓迫感在減少中。在呼吸的過程裡面,身體得到休息,滋潤感充遍全身。


佛法的解脫心理學裡面,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看到:放下重擔所產生出來的具體身心釋放感──放下甚麼樣的重擔而伴隨具體釋放的感覺。可以慢慢一步一步地、一點點地脫離開擔憂跟煩亂,讓身心相對應地釋放。


熟練這樣的技巧,觀察它的效應,所以,我們有信心知道:重擔放下來不是失去,而是自由、安適。這個叫作「視出離為休息」。


大可不必要把禪修當成是:硬梆梆地培養專注力而已。而是把它理解為:怎麼樣是更有效率地休息,怎麼樣更清醒地休息,更有飽足感的休息;怎麼樣的休息可以幫助你看得更清楚,知道以後心在面對境界的時候,哪些力氣是多餘的,就很樂意地從那些力氣當中,抽離出來。


把心專注在你的心念動作上面:怎麼樣能夠讓身體更安適和深度的休息,從中得到更大的飽足。當你那樣做的時候,心就會更樂意安定下來,會發現到身體是個「現法樂住」,容易地在當下的觸感、簡單刺激之中,就有飽足感。


嘗試著去發掘那些「正面的經驗」,「脫離開紛亂感的好處」,具體的安歇、釋放、輕鬆那些具體的觸感。


換一個角度來講,禪那的意思就是:正知正念的休息;專心地享受著休息的好處;觀察著休息的效應,瞭解怎麼樣能夠更精準、更有效率地休息。


心基本上必須要有一個安住的對象,而這個安住的對象在這裡是:「呼吸過程裡面休息的感覺」、「身體它正在修復的感覺」…。


乃至出世間的解脫也是一種休息,不同種深度的休息。就算眼前,你只是在品味著最膚淺的一點點休息,不要小看它。知道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裡面,不斷地用心去開發,更深邃的智慧就會自然而然跟著被開發。


不要把休息看成是固定的、死寂的狀態。而是要把它看成是:正在進行中的活動。所以,你的注意力是放在:「正在休息」、「正在品味休息」,或者「休息它正在發生的效應」……等等的這樣的觀察;不要在昏昧或沉醉中虛度時光。


留意過程、留意動作、留意效應。

(靜坐結束)


【回向文】

願一切衆生住於快樂、平安中,

心內得安適。

願人們不欺騙、謀害彼此;

無論何處,

不鄙視、輕侮任何人。

不因怒意、怨憎,

而希冀他人受苦。

如同慈母

以身命照護獨子,

同樣地,應如是善護

對所有衆生的

無量之心。


【麗霞打字,學文、明坤、湧智、美利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