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身行

《靜坐引導》

2017.02.05 觀察身行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來做「觀察身行」的練習。


所謂的「身行」,就是「身體的活動」、「造塑身體感覺的活動」。在修行裡面,它是個如此重要的觀念,因為可以透過身體的活動,瞭解什麼叫作「因果」,什麼叫作「業力」。


「因果」的意思是,我們的動機產生,它以動作的方式呈現出來,怎麼樣在影響著我們經驗的品質。我們的起心動念、怎麼地用心、在當下是怎麼樣地參與境界,直接會影響著,不管是短期的或長期的幸福與災難。


「身行」簡單地講,就是建造或塑造出身體感覺的那些動作。好比說,我們眼前呼吸的方法、肌肉的使用,行、住、坐、臥這些姿勢之維持與運作,這些活動、這些用力,它們在塑造出我們當前身體主觀的感覺。


在練習開始之前,大家可以先做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或者深呼吸,利用這個機會,調整自己的坐姿。


一邊伸展運動或深呼吸的同時,一邊釋放身體內鬱悶的感覺,讓身體那些平常可能忽略的部位,這個時候都有機會得到好的能量的滋養。


在我們調整坐姿的同時,細微地調整:

端正自己的脊椎;

放鬆身體某一部分的肌肉;

調整身體平衡……

這些都是身行。前面的這些活動方式,都在重新塑造出當下身體的觸感。


熟悉這個過程,去看到,我們可以透過甚麼樣的微調,幫助自己的身體感覺到是舒適的,它是更大程度地允許能量滋養。光是在做這些簡單的動作,可能就已經可以感覺得到:血壓降低、身體內在衝動開始緩和下來等具體的感覺。所以,馬上就可以知道,眼前身體活動它的雕塑效應。就好像是一個藝術家,不管是操弄著畫筆或者是雕琢用的美術刀。眼前你是怎麼樣地在調整姿勢、調整呼吸,都在重新塑造出當前身體的感覺。


如果對於身行這個觀念不清楚,剛好利用這個機會探索它、觀察它,不用把既定的答案當作是唯一的真理。繼續探索甚麼叫身行,甚麼是眼前那個意志在身體呈現的方式。當下身行的調整,不需要複雜的、過多的、極度用力的,它可以是微乎其微地、一點點地調整。甚至光是意念上面的放鬆,或者是意念上面的一點導引,你就會感覺到身體的安適感,似乎多了一點點;身體的衝動感似乎少了一點點,好像我們的覺知,更樂意於安住在身體裡。


再次地簡單來講,要怎麼觀察身行:

可以看看你現在呼吸的方式,是怎麼樣在雕琢眼前的觸感;

去看看眼前使用肌肉的方式、維持坐姿的方式,是怎麼樣在雕塑眼前身體的感覺;

那個正在呼吸中的身體;

正在微調中的身體……


你愈能夠精準地掌握到甚麼叫身行,愈能夠清楚地看到,身行它的業力、它產生出來的雕塑效應,就愈能夠有效率地去調整你的身行。


要怎麼樣調整呼吸這個身行,讓呼吸變成是幫助安定的一個動作,而不是會阻礙你安靜的動作。這個調整不須要很刻意、很用力地、很造作地去調整,而是微乎極微、一點點,甚至只是一點點意志上的導引:用更安適的呼吸方法、更省力的呼吸方法呼吸;更沒有急迫、更盡情地受用…一點點的意志、一點點的調整,速度上一點點的微調。馬上、當下就會看到這個身行,在幫助我們的安靜感多了一點點。


如果你發現到,這樣的活動方式、這樣的省力方式,有幫助你的定力、有幫助你的安靜、有幫助你的清醒,那就繼續朝著同樣的方向努力。


細膩地觀察著身體當下的觸感,用這個作為你的引導、用這個作為回饋,所以知道要怎麼樣繼續做調整。


你那盤據在身體裡面的方式、維繫著坐姿的方式,一點點的調整,所以讓那些肌肉的使用,都是在幫助你安靜、幫助你清醒。


眼前是怎麼樣在參與,是怎麼樣在製造出身體的經驗來的,繼續去探索它;去留意那些細微的動作:

你是怎樣把呼吸、每一口氣,從這個地方牽引到那個地方。

那個動作劃過水面的時候,所產生出來的波紋。

肌肉裡面隱藏的鬱悶感、緊張感,慢慢地被釋放的這個動作。

這個動作好像是手掌劃過水面,留下波紋的效應,在神經系統裡面的迴響、漣漪、波浪。


身體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流動中的觸感,它是一個能量網。所以,你的意志的活動,在波動裡安撫著這個能量網,小心翼翼地、用心地。在此專心的意思,不是強迫自己死盯著,而是專心投注於這個工作、樂於這個工作。樂於去探索什麼是「身行」,樂於去探索身行所產生出來的效果,樂於去探索怎麼樣去細緻化你的身行、怎麼去安撫你的身行、調柔你的身行。所以,讓身行雕塑出來的身體,是更舒暢、更安靜、更輕柔。


吸氣、吐氣的時候,它牽引著你的氣流的方式,能不能輕柔、能不能不著急,「輕柔、不著急」不是要叫你用力地去控制你的呼吸,而是去發覺那些可以省力的「酷勢」(台語:角度)、可以省力的地方。去品味、去發現,那些可以省力的地方。這種省力是不會讓你缺氧的,而是讓你內在的衝動感降低,所以你的消耗、你的新陳代謝的速率會減慢。同時心裡清清楚楚地知道,這個緩慢下來的滋味與感覺。


幫助自己看到眼前正在發生的經驗,是透過我們的參與而變成這個樣子的,是透過我們的身行──呼吸、肌肉的運用、內在那些細微的動作雕塑而成的。境界就是這樣子的,所謂的境界就是有參與、有互動。幫助自己看到這個,才不會習慣性地把責任推給境界,而是看到該負起的責任:心是這樣在製造痛苦,心是這樣在脫離痛苦。


把這個過程、這樣的狀況,看得清清楚楚。下定決心,要清楚到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壓迫,通通都能夠透過身行的調整、身行的放鬆與身行的安詳,瞬間讓痛苦產生質變。看起來很劇烈的痛苦、很僵硬的身體,就是由一絲絲呼吸的動作組合的,就是由一絲絲肌肉的緊跟鬆組合的。這裡面任何一個動作,稍微做調整,痛苦的感覺就不一樣,瞬間就被缷力了、就被洩氣了。


佛經裡面形容一個學習禪那非常棒的方法,就是「調節身行」。所以,認真地觀察、認真地去實驗:透過實地的微調你的身行,去感驗它所產生的效應,就在自己的身體裡作實驗,就在自己的覺知中作實驗。


光是能夠讓自己的呼吸多一點點的滋潤、多一點點安撫,身體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看你呼吸的動作,它所牽引身體不同的部位,牽引不同的部位,所製造出不同的漣漪效應。這個汲取空氣、排除空氣的過程,新陳代謝是哪個部分在參與。這些都是身行的探索。


嘗試著去體會,身體不同的部位參與著、吸納著能量的過程,被能量貫穿、覆蓋、滋潤。聽起來好像很難,實際上就算做一點點、看到一點點就很好。


光是心裡面知道,手臂也在參與這個呼吸的過程,手臂裡面也有膨脹跟收縮,身體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不要習以為常地呼吸,不要掉以輕心,很認真、很放懷地把這個工作做好。認真的意思不是要你用力,而是可以很輕柔、舒暢地,乃至於是高度覺知地,隨時在尋找那個可以更省力的空間。若不能夠省力,不用勉強,你要大口呼吸、要加快呼吸的速度,任何時候都是可以的。不是壓制自己、強迫自己,而是隨時隨地見縫插針,找那個機會看能不能省力一點。那個更輕鬆、更省力,能夠滋潤全身的方法,去探索它,這叫作「探索身心」。


放鬆寬坦的心境,如果偶而出現干擾、出現障礙,去看看那個相對應的身行,怎麼樣透過調整身心,很有效率地瓦解掉障礙。好比說「坐立不安」的感覺,坐立不安具體的活動,跟藏在肌肉裡面蠢蠢欲動,那一股沒有釋放出來的能量的感覺,能不能覺察得到那個細膩的地方,調節它、瓦解它。


在寧靜中、輕鬆中,最容易清楚地看到身行。清楚地看到身行,學習更加精準地調整你的身行,又能再幫助你的安靜跟放鬆。這叫「止觀雙運」。


呼吸裡面隱約感覺到滯礙的感覺,過度造作的感覺,留意那個身行,怎麼樣調整那個身行,瓦解這些感覺。如果在呼吸的過程,感覺到舒暢、省力,觀察這是身行的效應,怎麼樣去維持它,怎麼樣使它更精緻化。


吸氣時,練習身行祥和;

吐氣時,練習身行祥和。


吸氣時,練習令身行寧靜;

吐氣時,練習令身行寧靜。


去探索什麼叫「寧靜」,什麼叫「祥和的身行」?這沒有單一的、絕對的答案,必須要你在實際的個人經驗中去品味的。


吸氣時,安撫身體內在的衝動;

吐氣時,安撫身體內在的衝動。


長時間不被衝動感壓制的身體;

長時間不被衝動感驅迫的身體。


那個沒有被衝動感逼迫的感覺;沒有被忙碌的內在活動逼迫的感覺。


沒有被逼迫的感覺,身體內在舒坦、打開來、放鬆。


正在靠近寧靜的快樂;

正在靠近遠離的快樂。

(靜坐結束)


【回向文】

於過去無憂,

未來不欣樂,

現在隨所得,

正智繫念持。



【麗霞打字、1校,學文2校,明坤、湧智、美利3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