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的「身分盗窃」案,凶手竟是最亲爱的家人──
2020爱伦坡奖「犯罪实录」得主《愈少人认识我们愈好》

作者/乔齐安 内容提供/麦田出版

转载:OKAPI阅读生活志

「因为缺乏破产的法律知识,会搞得家破人亡、没有工作呀。随便更动户籍或居民卡的资料,马上就会被讨债公司的人知道行踪,所以只能让小孩假就学,得偷偷摸摸的过日子。据说这些『弃民』人数多达二、三十万,完全没有人管。」

本间心想,简直是活着的幽灵。一群漂浮在财富河流里的弃民。

──宫部美幸,《火车》(1992)

愈少人认识我们愈好:一个关于背叛、家庭秘辛与身分盗窃的未解之谜

著 / Axton Betz-Hamilton 出版 / 麦田
馆藏分类号 / C785.28 (0107125)

从十一岁起,便有人操控着我的身分──我的社会安全号码、信用评分,甚至是我的名字。在每一个真实生活层面上,我都被那名隐形的犯人摆布。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个人」不只改变了我判断的视角、我的日常生活,还包括我整个人。犯人形塑了我的内在……

去年底我在老家得知数位身分证(New eID)开办的消息,没有细想便去拍了照登记,未料不久后便因资安争议的民间反弹而临时中止。主要症结点在于,晶片卡储存的个人资料与生物特征,很高机率会在骇客攻击下无所遁形(如铨叙部59万笔公务人员个资流出事件),另一方面也有国家管理下的隐私权问题。

在这个犯罪手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时代,即便是纸本个资也常有被盗用的新闻。今年二月便有报导:歹徒盗走身分证,并找到长相神似受害者庄男的共犯补办了一张健保卡,便可持有双证件将庄男的邮局、银行帐户重新变更资料,领走五百多万元存款,也引发后续受害者与银行间索赔的官司。

根据最近的统计,每19分钟,美国就会发生一起新的身分盗用事件。每年至少有1000-1600万人被盗用身分,动机基本上都是为了钱,甚至让学者嘲讽感恩节变成一个有点尴尬的节日──因为「身分窃贼」有超过30%是家庭成员。身分盗用犯罪让国家与人民付出庞大的成本:2006年,包含受害者的财产,共造成49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而这个数字在这十年间有增无减;在时间成本上,如到金融机构重办证件等琐事,受害者平均得花600小时去取回他们的身分。

古典推理小说中盛行的「无头尸体」这种身分交换诡计,在20世纪后以「身分盗窃」(Identity Theft)的崭新型态改头换面,结合科技发展,再度登上小说/影视舞台。尤其长年没有身分证制度的日本更容易发生,东野圭吾与宫部美幸皆曾以此主题交出相关代表作,曾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宫部,以深厚法学功底与犀利社会观察,在平成初期便揭露身分盗窃背后巨大阴影的《火车》,在往后的《周刊文春》百大推理榜单高居第五名、「社会派」作品第一名。

而美国犯罪大师杰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也曾经历因资料外泄,向信用卡公司申诉却屡遭质疑,转而写下「林肯.莱姆系列」杰作《破窗》(2008),叙述神秘企业藉由贩卖个人情资牟利、甚至进行杀人游戏;而志驾晃《原本以为只是手机掉了》(2017)则结合了「科技惊悚」,揭开过度依赖手机的现代人轻易遭有心人士毁灭人生之恐怖(连续两集都改编为电影,并入围「推理小说真厉害!」大奖)。在19世纪推理小说诞生、本格推理逐渐陷入窠臼后,「身分盗窃」的主题为这个类型文学注入了强而有力的生命力。

了解这些类型创作史后,我们接着打开这一本《愈少人认识我们愈好》,脑海中逐渐涌现美国中西部的乡村家庭、和乐的农忙生活……一张张黑白照片的脸孔,却逐渐变奏为阴森的民间传说;耳内更不由自主响起Netflix纪录片《未解之谜》诡谲的主旋律。 「AIR MAIL」评论这是一部由贪婪、恐惧、背叛和自我回顾所构筑的《黑镜》影集,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书中一切情节都是真的!本作在「犯罪小说界的奥斯卡」爱伦坡奖上击败了调查记者莫琳.卡拉汉执笔的《掠杀》,在2020年「最佳犯罪实录」类获奖。对本书作者艾克丝顿.贝兹-汉弥尔顿(Axton Betz-Hamilton,也是书中主人翁)来说,或许是这场漫长悲剧最欣慰的回馈。

父亲约翰经营农场与牧场,母亲帕姆则是自行开业的财务会计师,本应无忧无虑的艾克丝顿却比一般人更早结束她快乐的童年。 11岁那年,她家的信件、帐单、订阅的杂志开始无故失踪。她母亲说,这是所谓的身分盗窃事件,有人盯上了他们家。虽然他们一一列出可能嫌疑犯(从邻居到亲戚),却都找不到证据。父母决定采取与世隔绝的因应之道,与外人接触愈少愈好,不要被发现这个丑闻,以免更多贼人进一步拿被盗用的资料来做文章。艾克丝顿回忆,进入青春期本应走出家门、拓展交友圈,但她却被恐惧深深束缚,表面上一家人「一切都很好」,但整个家、每个人已渐渐崩坏……

无形的压迫感无所不在的对汉弥尔顿一家造成破坏,「他」使用母亲签字的非法支票让警察找上门来、窃取电费让房子断电,父亲是传统农稼硬汉,灌输女儿要保护家园的观念。他们拉上窗帘紧闭门扉孤立于小镇、艾克丝顿在学校也形单影只,无法相信任何人,导致遭受霸凌。她青春期最受到父母称赞的行为,是挥舞着菜刀大吼吓跑一名靠近家门的水电工。艾克丝顿说自己糟糕到了极点,压力让她罹患恐慌症,直到考上大学离家才平复。

然而,身分强盗的魔爪没有放过她。她在19岁收到厚厚的报告书,那是以她名义刷爆各家银行信用卡,以及高利贷的讨债文件──第一张信用卡是1993年办的,当时艾克丝顿只有11岁,那是她爸妈身分遭窃的第一年。她报警并向银行解释,这些金融机构难道相信她那么小就开始刷卡消费?然而窗口告诉她,这张卡片曾经在刷爆前缴过两次卡费,因此无法接受她的说词。对一个还没出社会的学生来说,信用破产意味着她「以后什么都买不起了,无论是车子或房子」,还就此背负与自己无关的庞大债务,和疯狂的讨债骚扰。

值得敬佩的是,艾克丝顿并未就此放弃人生,她遇见真爱、持续认真念书,进入研究所后以身分盗窃为研究主题,最后取得博士学位与大学教授职位,更成为美国知名的身分盗窃专家。而真正的故事,却在她功成名就、修复信用过程中的31岁生日之后展开──母亲帕姆因癌症去世,由她精心打造的纸牌屋终于解体,揭露出惊人真相:20多年来所有汉弥尔顿家的财务困境、羞窘与恐惧,全都是掌管家中经济大权的帕姆一手造成。这到底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完全犯罪?

这并非全无征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问题与秘密。童年的艾克丝顿曾亲眼见到母亲毫不节制地购物,而她的会计专业,让家里收支看似正常,成了「监守自盗」的最佳案例。统计下来,母亲无所不偷,包含税金、电费、女儿的学杂费与生活费,累积超过50万美元。帕姆在家里、床底藏着大量未拆封的鞋子与首饰,却让唯一的女儿童年挨饿到肚子痛、付不出学费。

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犯人伪装成受害人,说了长达20多的谎言?这成了如今艾克丝顿案举世闻名后各方探讨的重点。

美国身分盗窃资源中心在2006年预言,针对儿童的身分盗窃会在未来持续增加。一方面是儿童的信用纪录「干净又方便」,另外在信用卡申请时通常不会仔细比对申请人的出生日期与社会安全号码,让窃贼有机可趁。更糟的是,这类犯罪「低风险,高报酬」,很难调查与起诉。因为诈骗金钱的方式有时候会跨越法律管辖范围(帕姆掏空家中财务就是一例),窃贼知道就算被逮,惩罚也不大,这让他们更肆无忌惮地对儿童下手,父母便是最常见的犯罪者。老人也常是身分盗窃的受害者,加害者有高达60%是其亲属。老人往往害怕失去照护者、不愿破坏家庭和谐,让许多事件永远不会浮上台面,是相当悲哀的。

2005年,有一位母亲在儿子于伊拉克战争服役期间,使用儿子的身分支付各种费用,甚至借钱上网赌博。除了父母,有机会拿到儿童个资的学校雇员,或卫生保健工作者也是一部分的罪犯来源。在艾克丝顿的硕士论文「The Experiences of Child Identity Theft Victims」个案采访中,6位幼年曾受害的受访者里,就有2人是被父母窃取身分。

这些受害者的经历与艾克丝顿相当雷同:缺乏家人的支持、执法部门无法提供协助、以及最关键的「亲子关系不睦」。身分盗窃资源中心指出,家人的支持对于受害者的信用重建过程至关重要,如果家人淡漠以对,受害者的负面情绪影响将更重,帕姆在女儿哭诉时大事化小即是如此,不重视其感受,甚至否定女儿的硕士研究。 6位受访者中也有5位表示,家人并不鼓励他们的奋斗,思嘉莉的大家庭成员就事不关己地叫她「放着就好,不用理会啦」。

执法部门对身分盗窃的无能为力与沉默态度也大同小异,艾克丝顿第一次报案时,警察只做了备案,连笔录都懒得做。受害者安妮则说,报案过了半年,都还收不到警方任何调查联络。这种案件很难像一般窃盗案那样锁定嫌犯,另一个麻烦点在于,警方对于受害人的报案多少心存怀疑,全国保险公司首席隐私官赫拉特的解释是,「身分盗窃是唯一一种,受害者在证明自己完全无罪之前就会被推定有罪的犯罪」。

最后,身分盗窃属于一种「机会犯罪」,往往建立在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特殊连结。 2位受访者与盗用他们身分的母亲关系不好,艾莉的母亲与帕姆很相似,敷衍逃避女儿针对受害的自救讨论,重视自己的欲望更大于母性。艾莉母亲甚至还偷了其他兄弟与祖母的身分,造成全家几乎破产,付出的代价只是坐牢一个月。

《愈少人认识我们愈好》最精彩的是,作者对于母亲人格的挖掘与推理调查。她从母亲去世后留下的社群软体发现,帕姆以谎言构筑的多重生活,以不同身分周旋在各个交友圈。显然,帕姆可能患有「强迫购物症」的精神疾患;而她于不同场合自在切换人格,又很像是「解离性身分障碍症」,家人与朋友眼中的她根本是截然不同的性格。

母亲的童年也是一个巨大谜团,似乎继承了外婆许多强迫症与失贞的行为模式,帕姆在12岁便诱惑约翰发生关系,婚后也有秘密外遇,这些都可以套用在童年性侵受害者逃离痛苦所发展出的特征。

作者从细微的回忆发现到不少母亲对家人缺乏关心的线索。她认为帕姆更有可能是精神病态(Psychopathy):毫无内疚感、行事鲁莽、自私、过度自恋。她很可能没有爱人的能力,而是喜爱以操控他人为乐。这也能够解释在这场完全犯罪里许多她不合常理的行事。艾克丝顿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下了结论,精神病态习以打压孩子的自尊,若孩子闯出成就,他们却抢先邀功。就在作者举起儿童身分窃盗研究国家奖状的家庭合照中(下图),帕姆那灿烂的笑容──她正是逼迫女儿不得不开启这门研究的幕后黑手。

艾克丝顿(中)以「身分窃盗」研究获奖,父母亲开心与她合照。 (图/ 《愈少人认识我们愈好》内页,提供 / Laura Sprague)

艾克丝顿对母亲窃取款项的调查仍在进行,还有很多帐目不明,或许有隐藏的秘密帐户或埋藏处。她坦承,如果母亲还在世,她会依法提告。 《愈少人认识我们愈好》出版后,她得到大量关注以及几个愿意「挺身而出」的情报来源,因此获取了更多解锁帕姆人生的密码,未来可能会发表续集,便让我们拭目以待这未解之谜的水落石出。

艾克丝顿上节目谈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