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加強性別教育

張貼日期:2011/4/22 上午 05:00:50

人間福報 《社論》加強性別教育

2011/4/22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24036

最近同志話題熱門,不只是因為前民進黨主席施民德對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性傾向的質疑,教育部決定在今年八月一日開始的國中小課綱中,加入同性戀議題,也引起家長及相關社團之間的論戰。

施明德的發言引發藍綠陣營、社會各界一致的批判,認為他不尊重同志,是一次完全失格的發言。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撻閥,施明德仍然不道歉、不認錯,他有二點理由。第一,當時發言場合是與媒體會談,在三小時的採訪中,他對蔡英文各方面的表現提出質疑,覺得她很多言行表裡不一,是一個謎樣的人,包括她的性傾向;而這部分的談話大概只有十分鐘,並不是談話當時的重點。

第二,我國法律只承認異性戀婚姻,如果蔡英文真有所謂的同性伴侶,那麼一旦發生如前總統夫人吳淑珍之類的貪汙舞弊行為,法律將無法追究。因此,當蔡英文可能成為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時,施明德認為她有必要面對外界長期以來的質疑,正面回答。

如果施明德的發言基礎真如上述所言,那麼也可以說不無道理,外界對他的撻伐力道似乎過大了一些。從尊重同志的角度出發,愈是用力批判施明德,豈不愈顯示將同性戀當成不可公開言說的秘密,從而反映了另一種潛性歧視?國外已經不少同性戀政治人物在面對長期的懷疑後,終於出櫃,這才是對性教育的正面示範。

撇開政壇的同志議題風波,台灣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嘲諷、貶抑等不友善言論或行為,不時可見,接受程度仍有待改進。因此,教育部決定將同志議題納入國中小課綱,應是一項正確的措施。

雖有家長團體對此表達強烈反對意見,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童基本的兩性觀念仍在發展中,再教導同性戀議題,可能混淆孩子的「性別認同」或「友伴關係」,反而影響身心發展,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反對的家長並指出,教育部提供的教材相關資料中,尚包括同志性愛、多元情慾等,對中小學階段言,實在「太超過」了。而負責教學的老師,也擔心一旦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各種問題,老師如何解釋、解釋到什麼程度,都是考驗。

將同性戀議題納入國中小課綱的確是創舉,但誠如同志團體所言,很多人對同性戀的印象只停留在轟趴、肛交、愛滋病等極端負面印象;這種刻板印象會隨年齡愈大愈加深。若要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必須從小開始。

教育部既然有心對中小學展開同志議題教學,則家長擔心的教材內容、教師教學訓練等配套措施,當然也不可忽視。教育部應在政策上路前,再仔細檢視相關教材的內容是否妥適,教師是否普遍具備這方面的教學能力。否則,若空有政策,卻無對策,未來教學現場的困擾將層出不窮。

同志教育列入國中小課綱,是我國性別教育發展的一大步,若施行得當,不只同志人權能得到憲法上的保障,也展現了尊重少數的民主精神,社會應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