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性別教育,請諒解父母合情合理的質疑與擔憂!

張貼日期:2011/7/15 上午 09:36:04

出處:彭菊仙中時電子報/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文/彭菊仙 Chu-Chu 媽咪

有多少人注意青少年被社會訊息混淆性別認同的嚴重性?

孩子逐漸長大,我所接觸的教養訊息不再僅限於小學及學齡前,目前在我所感受到的青少年問題中,最嚴重之一,包括孩子不僅對性經驗持非常開放的態度,對於性傾向也抱持非常開放、混亂的價值觀。

有青少年朋友個告訴我,在學校有一點型,就會被看上,不是被異性看上,而是被同性看上,,也有同學認為,只要是「喜歡」,就來一段曖昧情愫,大膽表白更被鼓勵,甚至因此發生令自己身心愉悅的性行為都不必太過介意,男女、女男、男男、女女都被允許,我聽了直呼不可能,問號連連:這些十來歲的孩子,不管喜歡人、被人喜歡,愛人、被愛,真的能真切了解「愛」、「友誼」、「欣賞」、「愛戀」等差異嗎?

教育部相關學者在教師參考手冊某位學者提出:異性戀者不會受到非異性戀者的影響,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甚至是五六年級小學生,真的是這樣嗎?

我說一段自己青春期的往事:我中學因為讀的是女校,二十多年前就曾經看到班上出現幾對特別親密的同學,她們傳紙條、互送禮物、一起吃飯、走路手牽手、對望時眼裡互閃著激賞的眼光、,還會為介入這段親密情誼的第三者吃醋,同學們私下都在傳,她們是同性戀,當然我也不免因為這些流言而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她們。

然而包括我自己,也曾被自己莫名其妙崇拜欣賞某位同學的錯亂情感而困擾。在同學們嘴裡傳來 傳去「同性戀」的當下,我也對自己的反應感到非常困 惑,難道我也愛上了班上的女同學?我是不是同志?

因為當時我是一個非常敏感多慮、內練矜持、卻容易陷入喜歡胡思亂想的孩子,我甚至困擾到一望見那位自己仰慕的同學,就產生莫名奇妙的困窘感,一看到她就滿臉通紅,眼神不安。我沒有辦法解釋自己的情緒,那是欣賞?是愛?是崇拜?是喜歡?

直到大學,這些成長裡的尷尬困窘一掃而空,因為思春期裡腦海的影像從來沒有一位同性朋友,進入我愛情生命、婚姻關係的當然是一位貨真價實的異性。而二十多年之後再開同學會時,當年被胡亂貼上「標籤」的同學們,現在都是孩子的媽,賢慧、能幹、慈祥、溫柔兼具之。唯一不具備的,是當年被我們言之鑿鑿、以訛傳訛的「同志」情誼。

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同性密友期」的危機

這個過程熟不熟悉?很多媽媽談起自己的青春年少,幾乎都有類似的經驗,班上都有出雙入對的「類情侶」,甚至連自己都曾經是其中的主角,同學多半稱之為超級麻吉的「死黨」,但也不乏同學認定他們有超乎「友誼」的情愫,到底真相如何,沒有完整經歷過這個成長歷程,不等到事過境遷,我們似乎沒有資格與完整的依據蓋棺認定真正的「性傾向」。更令人驚奇的是,度過了變化難測的青少年風暴期,媽媽們口中的這些故事主角大多數都自然而然踏上「異性戀」一途。

青少年時期為什麼會容易出現混沌不明的情感過程?我早在大學輔修心理系時,為自己及同學的窘境找到答案。

小學的時是「同性群友期」,男生與男生一群一群的玩,女生則自成一國,並與男生對立。(你應該還記得桌面上狠狠畫下的男女楚河漢界吧?)

到了中學階段,進入「同性密友期」,在這個階段會針對 一兩 位同學,和他們成為非常親密、交心的朋友,不再喜歡狐群狗黨的友誼型態。

然而,這個階段的友情特色卻與愛情的某些元素相當雷同:緊密黏稠的感情,不能容忍他人的侵入,情感深深的被依賴,推心置腹、榮辱與共、彼此信 任、更有崇拜、嫉妒等情緒。

依據心理學者的說法,這種同性密友期的發展非常重要,也很健康,正是成為日後與異性(或戀人)發展親密信任行為的基礎。

還沒完整經歷「同性密友期」的青少年孩子,正處於這種容易曖昧難分的友誼發展階段,我這三個男孩的媽,真的會開始擔憂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備分辨「密友」與「戀人」的能力!

尤其在青春期,身體快速變化、性衝動高張,身體的慾念主宰行動,情慾極容易被無可閃躲的、氾濫複雜的性訊息煽動,而此「風暴時期」更正值「自我意識」快速崛起的自我中心期,自我主張堅定、更傾向過度激烈的自我表達方式、「只要喜歡就可以」,我們父母真的很難不擔憂孩子輕易做出超過界線的情欲行為?而一旦跨越了界線,體驗到身體的快感與樂趣,更難分清自我,無法自拔?而輕易認同自己的性傾向。

走進國中高中校園現場,現在的孩子真的已經很不一樣,同性、雙性戀人皆有,表情達意的方式露骨而直接。在台北繁華的街頭、在捷運上、在公車上,我不時撞見女女依偎,男男親密,女女大方相吻,男男含情相擁。

誰能告訴我,他(她)(還是??)們有多少比例真的都是出於「天性」的性別多元者?非異性戀者?有沒有摻雜資訊暗示作用?青少年的模仿認同作用?複雜混亂的性訊息環境刺激?

青少年正是耍酷耍炫,以極端手法膨脹自我價值的階段,標新立異、帶有神秘色彩、快速渲染情感的新奇人事物,才是他們行為崇拜模仿的首選,所以極容易對接收訊息產生「選擇性接收」、「選擇性解讀」、「選擇性認同」、「選擇性解讀」的現象。

給教師的資源手冊真的沒問題?身為孩子的養育人及監護人,我們天天都在陪伴觀察感受甚至研究自己的孩子,我們的確很難不站出來,對「

義務教育」(即將實行十二年國教)強灌給我們孩子的資訊內容,提出不太過分的質疑與擔憂。(請各界人士站在孩子的父母、幾乎都是異性戀者的家長立場來思考。)

在媒體性訊息氾濫、各類性輔助道具極易取得(代表性行為的完成更為多種與發生容易)、多元價值過度被提倡的現今社會,愈來愈多的孩子,會不會過早、過於草率的就為自己的「性別傾向」、「性傾向」下定論?尤其,當同性、雙性、跨性等都有理論根據 ,都有教育當局「背書」的情況之下,孩子為什麼不可 以面改色的告訴我:媽媽,同性、雙性、跨性,我都可 以大膽嘗試,請放手讓我好好自我探索一番吧!我又沒 有犯法,何嘗不可?

不要說不可能,因為教育部給老師的「性別教育手冊」正如是說:(雖然不是放入學生的教材內容,但是老師是傳遞教育訊息的靈魂人物,由教育部廣泛發放的教育手冊應是他們教學的依據。)

「我們在面對懷疑自己是否是同志的學生時,可以讓他自由地探索這許多的向度,再根據這些向度上他自己的感受、認知與行為,來界定自己的自我認同,而且也應該讓他瞭解,探索自己的性傾向,例如:一位與同性發生性行為的人,他在情感上的偏好不一定會是同性,或是一位與異性發生性行為的人,他性幻想的對象也不一定是異性。若再加上時間的向度,現在受同性吸引的人,他過去可能曾受到異性的吸引,而他的未來也不保證不會再受到異性的吸引。這些向度上的不一致讓界定一個人的性傾向變得複雜而困難」 (引用「同志教育手冊」P13)

「我們無法從任何測驗、口頭問答、行為標準來知道一個人是否為同志,而強調個人認同同志身份、同志族群,進一步自我認同為同志。」(引用「同志教育手冊」P22)------我要向未來可能教到我孩子的老師們先承認, 未來,我可能---真---的---沒---有---辦---法---約束自己的孩子在「自我探索性傾向」的過程 中,不會失控演變「性別、性傾向隨便認定」,不會拿 此做為「性關係隨時、隨意、隨便修正更換」的藉口!

我不能提出此說理真有謬誤之嫌,畢竟是專家學者潛心研究的心得,但是這麼複雜的過程,孩子真能掌握真義?即使連性情各異的老師們,都保證能掌握正確輔導方式?父母你真的放心?

請各界人士諒解在「第一教養現場」的我們,這樣的質疑應該是和合情、合理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應該被尊重、被處理!

我再節錄另一發放給各國小國中教師的專書內容:「父權體制下的性別定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社會,婚姻也不再侷限於一男一女的構成,可以是男生跟男生、女生跟女生,跳脫傳統兩性社會的性別框架的家庭組成。」「除了一男一女的父母親且育有一兒一女的「以往的理想家庭」,更可能出現單親家庭,出現兩個非異性戀所共組的家庭,當大家看電視時,不覺得奇怪或噁心,而是同喝開水般自然的接受現狀的存在。」(「性別可以這樣教」p21)

「在看圖說故事中,學生了解到家庭型態原來除了一男一女的異性戀核心家庭、折衷家庭外,還有這麼多種類型,包括:與父親住的單親家庭、與母親住的單親家庭與鄰居社區、繼母與原生家庭、女同志家庭、隔代教養、頂客族與寵物家庭、男性同居伴侶…」(「性別可以這樣教」p85)

-----我應該要再進一步向孩子解釋,為什麼我們的法律規範與教育內容是不一致的嗎?同志家 庭、多元性別家庭、兩人以上性關係家庭,都已經符合 法律規範呢嗎?這樣走在法律之前的內容灌輸,適不適 當呢?

以下是提供給老師參考、針對小學「五年級」孩子的教案:(該名學者已經在推廣講演中實施過,並大力鼓吹教師應該盡快開放觀念進入小學)

利用五年級的輔導活動課設計一個「同性戀的議題」單元。以「我問你/妳答」的方式讓學生說出心中對同性戀者的看法。

孩子的問題:

為什麼要喜歡同性的人?

妳/你們要如何傳宗接代?

妳/你們要如何做愛?

妳/你們的性器官有何不同?(「性別可以這樣教」p75)

-----真的,我五年級的孩子連異性戀都還搞不清楚、婚姻制度、父母角色與功能、家庭功能都 還懵懵懂懂,我該如何保證他聽得懂、不會選擇性接收 「性」息?

教育部準備全面發放給教師的三本教學資源手冊,還有很多我來不及一一提出的質疑,感謝「真愛聯盟」(http://tulv.tw/)的網頁上幫父母們一一整理出來,讓我們對於義務教育內容有「知」的權利。重要的是,我必須提出一點,我真的不屬於真愛聯盟、走出埃及,我也是因為焦慮此事而搜尋到這個網站。另外,我本人及配偶都不屬於任何宗教團體。相反的,當我走進擔憂的家長現場,大家除了驚訝擔憂之外,都沒有人會先提出自

己的宗教傾向。

即使教育部一直站出來告訴我們,這些教育內容只站性別教育的ㄧ小部分,但是不僅學生會選擇性解讀訊息,這麼具有爭議性的議題,老師真的有把握不會犯下傳達之錯誤?診斷之錯誤?輔導之錯誤?我引述一位格友媽媽(皇太后)很有意思的留言:「連以前國中的健康教育13.14章老師都不會教,現在老師會教嗎?如果老師們全面性會正確教,那還會有國中徵在廁所生小孩的新聞嗎?現在的社會中充斥著事是而非的觀念,如果推動"多元情慾"的教學,對性別教育有幫助的話,那應該在孩子們已有健康且正確的性知識的情況下(最早應該高中)」

從我一開始碰觸這塊領域時,我就是知道會遭到批鬥,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笨蛋行為,因為連民意代表們都知道,這不僅是選票毒藥,而且只要稍稍提出一點點不同的意見,還可能遭到相關團體十手所指 的嚴峻批判!過去,「同志」、「非異性戀」是禁忌, 現在「異性戀」是異端、是霸權!所以沒有人會傻到要 站出來!

但是父母們,孩子除了接受國語數學社會自然人文藝術等你不太需要干涉擔心的義務教育之外,是否真的注意到,下半年,我所說的這些內容都合理正當的抵達校園,並且是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是我們教育當局認定的價值體系。不論內容多與寡,這些都是教育內容事實;教多教少,學校師長可以有自己的裁量權,但是教育部發放的資源手冊似乎是被當局認可的價值體系,我不能說,全盤否定,但也,真的,很難完全認同(編撰者包含層面不夠周延廣泛:品格教育者、生命教育者、父母、基層老師代表....沒有看到?!)。。

更為擔憂的是,這麼新奇的領域,老師們都做了萬全的訓練了嗎?我還想為基層老師們說幾句話,他們總是被賦予無限上綱的責任,被學界、教育當局、父母視作全能全師的角色,將來不知道要如何應付各式家長們意想不到的反應與責難,真是辛苦了啊!

再次提出我的七大論點:

1. 有疑慮的父母≠恐同症

2. 焦慮的父母≠基督徒

3. 議題≠知識體系

4. 提早教≠提早理解:不要高估學童的判斷力!

5. 教得詳盡≠最好的教育方式

6.循序漸進≠全盤否定

7.幾個學者的論述≠全面性教材(老師教學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