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翔的種子:有時「顛覆」是一件好事

張貼日期:2011/6/8 上午 11:43:24

出處:2011/06/05《台灣立報》

by:黃筱晶(高雄縣安招國小總務主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常務理事)

有一天,一位國中訓導主任跟我說:「我擔任訓導主任已經十幾年了,多年來處理過幾次學生性別事件,我覺得學生願意跟我這個在角色上是嚴厲的、在性別上是男性的訓導主任訴說所遭遇的一切,這當然對我是一種肯定。但反過來說,我是否對學生給我的肯定、做了該做的回饋?像是圓滿的處理事情,好好保護學生的安全……。」聽他說這些話,真是令我感動,但他接著說的讓我更感動了,也讓我對於現行中小學的同志教育有更深感觸!

他說:「對於同志教育,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場研習活動,徹底顛覆我的想法的,這堂課是『巨星電影院』,它是夜間自選的課程,我很慶幸自己有去參加。當天播放的是陳俊志導演的《無偶之家.往事之城》還有《美麗少年》等影片,陳俊志本人也有出席。」

「在看完影片之後,心中其實有滿腹的感覺,但卻不大敢說出來,說老實話,在這之前我其實是蠻『恐同』的,雖然一直有資訊告訴我們同志不是病,但心中對於有同性戀傾向的人,還是不自覺得感到退懼,表面上卻得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而在看過這些影片之後,我實在無法形容當時心中確切的感覺,只覺得腦中想法一再的翻騰,像是舊勢力與新知識在較勁一般,最後突然清朗了起來。我知道我不同了,不敢說是開了性別之眼,但至少在性別這條路,我又前進了一大步,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樣有這樣的機會呢?又或許得到這樣的機會卻一樣的排斥呢?」

經過同性戀解放運動人士長期的抗爭,在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同性戀行為從疾病分類系統去除掉,僅視為性取向不同於異性戀者,改正先前視同性戀為人格異常的說法。然而直到現在仍有許多異性戀者,對同性戀還是不瞭解。這些無知常常轉化成為對同性戀者的偏見及刻板印象,甚而形成「同性戀恐懼症」。

異性戀者對同性戀者其實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誤解及刻板印象,其中包括強調同性戀是「性氾濫者」,將同性戀者等同於「性變態」、「性濫交」、「有性無愛者」。這樣完全是以「性行為」來界定,將同性戀者從人的主體性醜化成一個肉慾與性交的客體工具。但如果就性氾濫而言,異性戀者具有多重性伴侶,到處拈花惹草的大有人在,為何未曾有人將其歸咎於「異性戀」的因素?

許多人對同性戀者的刻板印象是從媒體的報告和傳言而來,對於同性戀的種種並不了解,僅憑著些許對於同志簡化或類別化的訊息來論定同志,甚至以各種污名、渾名來否定與排斥同性戀者。身為一位教師,必須不斷的在教育專業上增能,「尊重性別差異,營造和諧社會」是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目標。性別差異不只是指兩性差異,異性戀預設的兩性關係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性別差異其實是包含更廣闊的,其中當然包含尊重他人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