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關心性別平等教育的家長

張貼日期:2011/5/24 下午 01:18:26

出處:2011/05/22《今日新聞網》

by:石川

你我或許不互相認識,因此我只簡單地介紹自己:我是一名目前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也是家長、父母的孩子。

近日,教育部計劃在 100 學年度施行包含「性別平等教育」的 97 年課綱,卻引發了諸多沸沸揚揚的爭議;在 5 月 17 日國際反恐同日的當頭,眼看著這般情景,我無法平靜以待。

家長們可能會有疑慮:在中小學進行這樣的教學,不會太早嗎?答案是:不會,小學真的不會太早。國三生葉永鋕的事件,已經提起太多次,到了大家都不願再次消費他的地步。我們可以想像、也會確實看見,校園中仍存在著無數的葉永鋕及他的同學,重複著霸凌與被霸凌的循環:他們這些出自於無知的偏見及壓迫是如何逐漸養成的?為什麼在過去,沒有人告訴過他們「這樣不對」?

在我讀國中的時候,關於各種性器官及性愛的黃色笑話已經屢見不鮮:即使學校不教,也不妨礙學生們自行探索、拼湊出關於性與性別的多重面向。而錯誤的認知,反覆孕育著確實存在的敵意與歧視:偶爾聽聞再過去幾間教室的某某班上,有幾個從未真的打過照面的「噁心的娘娘腔」;電視新聞播出同志爭取人權的畫面時,會有同學挑釁般地公開質問:「有誰認為同性戀有人權?」口氣充滿輕蔑;教學有趣、受人喜愛的老師在課堂上隨口開了個玩笑,就把同性戀與愛滋病輕易畫上了等號。即便到了高中,平時聰明、風趣的要好同學們屢屢毫不猶豫地吐出充滿仇恨與偏見的言論:「同性戀應該被『捏爆』!」時,我甚至無法判別他們的語調中有幾分戲謔、幾分認真,那般矛盾與拉扯最刺傷人。

如今,過了九年了,事情真的有變好嗎?在一個不容許學生認識、思考並討論的教育現場中,實在很難相信「It gets better」:從國小、國中、到了高中,同樣的偏見、不寬容從未被除去,反而一再複製並放大。帶著這些思想的人最終成年,來到社會上,繼續融於社會的主流中默許同樣的壓迫。該是改變的時候了吧,這不正是教育的目的嗎?

所有學生都必須知道關於多元性別的事嗎?是的。你我的兒女、同學、鄰居、家教學生……每一個身邊的青少年,都有可能是性少數族群的一員,在社會的岐視氛圍下噤聲,並活在自我懷疑與不安之中。我們必須正視這些人的存在:這是我們起碼必須捍衛的,所有人都享有的基本價值。

我必須懇求所有家長,想想這樣的可能性:當你竭盡一切努力企圖避免你孩子接觸這些社會上的汙穢與怪異時,他/她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與這「汙穢」與「怪異」並存的生命。我們或許乖順、或許叛逆;或許堅強、或許脆弱。但是請不要就此把我們的生命隔離於社會之外。

(作者石川,花蓮人,就讀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簡介表示:關心社會上的性別、環境議題,也喜歡以自然美景及藝文活動為生活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