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爭議

張貼日期:2011/6/8 上午 11:52:07

出處:CSA《文化研究月報》第116期

by:吳若綺、姚例安 、莊雅婷、劉力綺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系)

部分家長日前對於今年的暑假過後孩子的新學年度課程內容出現恐慌及反彈,因為教育部原本計畫將在100學年度將性取向相關議題納入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內。四月時,具基督教背景的真愛聯盟和部分家長老師發起聯署反對同志教育納入課程內,引發眾人爭議不斷。真愛聯盟認為小學生過早接觸同志教育,會對他們造成混淆或是誤導。主要引發爭議的是提供教師參考,而非強制使用的兩本教師資源手冊:國小適用的《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和國中適用的《性別好好教》[1]。至今真愛聯盟已發動三次聯署,不過聯署內容一再更動,從反對同志教育到反對性解放,甚至出現對既有性平教材的普遍反彈。[2]

台灣性別平等的概念被納入教育之課程推動,最早可追訴溯到1998年9月30日教育部所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當時兩性教育與資訊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生涯發展教育及家政教育等一起被規劃為七大學習領域。這些學習領域是以融入各領域教學為目標,不單獨設科,也無關教學時數。

在此階段,台灣性別平等教育仍以男女兩性為基礎框架。93年6月4日立法院正式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並由總統於23日公開宣佈。教育部循此增修「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課程綱要」,將「兩性教育」正式更名為「性別教育」,並於95年2月完成「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的修訂工作。此時的修訂內容,仍未觸及同志議題。「性取向」的教學內容一直到97年才在新修訂的《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課程綱要》中的「性別平等教育重大議題課程綱要」加入,並預計於100學年度第一學期(8月)實施以「性別的自我瞭解」、「性別的人我關係」、「性別的自我突破」三項核心能力作為課程主軸,每個主軸分層劃出12項主要概念及23個次要概念。而其中,直接提及同志議題的是23個次要概念之一的「性取向」項目(國小階段的「認識多元的性取向」及國中階段的「瞭解自己的性取向」),在「性別平等教育重大議題課程綱要」總共69條分段能力指標中只佔兩條。[3]

事實上,同志教育課程早已在校園中以不同的方式推行。教育部也陸續推動同志相關議題的教育納入校園課程的相關配套措施和行前教育,包括提供上述兩本提及同志的教師資源手冊和《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還有從2004年起於教育廣播電台開播的「性別教育Easy Go」節目、2006年起的中小學行政人員及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研習課程、2008年度的「反性/別暴力」性別平等教育全國戲劇競賽等。

從1998到2008這十年間,同志人權團體不斷推動將同志相關議題納入性評教育課程,使得性別教育的更趨多元化,但當同志人權團體努力在教育的場域拓展性別多元價值時,卻少見反對的聲音,直到這次的爭議。真愛聯盟等反動團體在「討論課程方向」時之所以如此被動,恐怕是因為其以為異性戀霸權的主流價值可以永保安康,輕忽小眾群體改變社會力量的積累。此次事件反映了異性戀霸權擁護者面臨既有結構鬆動時的焦慮,而辯論的延燒也證明了台灣社會正在發生質變。

針對「真愛聯盟」控訴教育部所編篡的性別平等教育教材有所偏頗,悖離原本所提倡之「消除歧視」和「尊重社會多元」的說法,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基層教師的卓耕宇表示,反對同志教育的連署事件,反映出長久以來台灣社會中性道德對性、身體和情慾的焦慮與汙名,「寧可選擇避而不談的恐性教育,而不是正向肯定自己身體與探索情慾感受的性教育」。性和情慾在校園因為不可言明,但不等於不存在。同志諮詢熱線針對內部義工所做的調查發現,許多同志在國小時就有喜歡同性的經驗,但多數到大學時才敢告知他人,顯示同志教育不見得與性傾向有關(「熱線」的義工同志成長經驗中很遺憾地還沒有性平教育),但卻與同志學生的能否身處安全、友善的校園環境直接相關。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也指出,在性別團體聯合召開反對教育部刪除同志教育內容的記者會中,非異性戀性傾向或非主流性別氣質的學生向來是同儕嘲諷與欺凌的焦點,更常是校園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視同志教育如洪水猛獸,不過是在逃避社會事實,[4]縱容校園中的性霸凌。[5]同志諮詢熱線理事長李明照也強調,學校忽略同性戀、雙性戀的存在,就等於是在教導異性戀是唯一的可能,而助長「排除異己」、性別霸凌的校園風氣。在不被接納、不被認可的環境中學習,非屬性別主流的學生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喪失自信,並對未來充滿絕望。

儘管真愛聯盟的反對力量來自宗教立場,但其訴求卻引發了部份非基督教背景的家長的共鳴。對性平教育內容抱持質疑態度的反對者並引用相關條文,指出性平教育的實施傷害了國家憲法和國際公約賦予家長及法定監護人的教育權,也違背了孩子本身的道德觀、宗教信仰和選擇自由(見真愛聯盟連署網頁)。顯然,此立場無非是以法律為藉口,鞏固並合理化父母對子女控制權之獨大。而「真愛聯盟」對性取向議題的性平教育有誘導國中小學生發展多元情慾的指控,亦獲得不少支持。基督教團體馬太之家提出政府不應在青少年判斷能力不足時,給予具有爭議性的思想,以免混淆視聽。曾出版《教養好好玩》、《幸福教養》等書的彭菊仙亦撰文指出青少年的情慾極易被過多複雜的性訊息煽動,容易對訊息採取「選擇性的接收、認同、解讀」,此時若再學校教育的「推波助瀾」,難保孩子不會輕率地為自己的性傾向下定論,若再加上過度膨脹的自我意識,將使父母產生約束上的困難。可是家長怎麼不認為當未成年孩子想像自己往後的異性戀人生時,是「太輕率地為自己的性傾向下定論」?為何當孩子「選擇性的接收、認同、解讀」異性戀訊息時,我們沒有質疑、反而是鼓勵?對於同志教育會影響性傾向一說,家庭合作事業協會總幹事卡蜜兒認為,是太「大看」學校教育,認為學生會完全接收學校灌輸的教育內容。如果學生真的都那麼順服,那真是天下太平了;二來是太「小看」主流異性戀社會機制的強大。她自己的女兒儘管認識一群同志朋友,還是堅信男生女生配。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也持類似立場表示,憂心孩子若接觸同志教育會變成同志簡化了性傾向的認同過程。無論哪種性傾向都是生理天性與社會文化建構共同影響下的演變過程,教育是社會文化的建構之一,但也只是之一,不是全部。事實上,正如卡蜜兒所言,讓人「變成」異性戀的社會文化建構才真正是鋪天蓋地,其力量強大到大部份的人都以為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另一方面,家長的焦慮又對「變成同志」想像得過於負面。如果家長擔心孩子變成同志會因不符社會期待遭到排擠、嘲笑或唾棄,那家長更應該支持可以改變這種歧視環境的正向教育。日前匿名接受蘋果日報採訪的一位家長也表達支持同志教育,「現在教材試圖解決這問題,讓孩子及早發現性向」。她以自己30年無愛無性的婚姻經歷說明,就是因為沒有被啓蒙的機會,她一直遲至45歲才開始認識自己的同性欲望及女同志認同。

除了憂心小孩過早被影響之外,部份反對人士也認為,中小學為孩子從「同性群友期」進入「同性密友期」的過渡時期,同志教育會引起「性別認同」及「友伴關係」上的混淆,影響身心健康發展。而目前身為基層教師的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王振圍指出,多數同志在青春期的密友為異性,並非同性,並駁斥此論述完全不具學理根據,與事實脫節。另外,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服務行政學院博士生Cheenghee Koh與美國羅格斯—紐澤西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生高穎超,以學術的角度指出「同性密友期」是山寨知識[6]多半引用此說法的學術或通俗論述皆無可清楚追溯之學理依據。就算這項山寨知識日後能為自己正名,這類觀點都還是屬於「將動態變化中的人類行為僵化、本質化的人類發展階段性理論」,而這套理論「以單一觀點主宰了我們對於青少年發展的理解,也阻礙我們真正去接觸,並謙卑的理解青少年們複雜、多重、豐富又有創造力的生命。」反對同志教育者納入中小學教育者看不到青少年及兒童的生命個體的主體性,只是一面倒的以大人的姿態與家長的權威對其加以箝制和壓迫。

面對真愛聯盟來勢洶洶的反對聲音,同志人權團體也挺身而出為校園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而戰。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於4月10日發出的聯署聲明稿,眾多團體及個人熱烈地加入,藉此表示支持教育部在中小學課程納入同志教育。5月5日,台灣平等教育協會、All MY GAY!!、同志諮詢熱線、性別人權協會、婦女新知等召開「排除同志教育就不是性別平等教育」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部依法行政,同時也在發言中強調同志教育的缺席將更增加性別刻板及性別弱勢學生的不利處境,加深社會歧視。另外,友善台灣聯盟聯合其他13個團體於5月13日發起的「行動:一通電話、一封信,表達關心同志教育的聲音」。同日臉書上發起的「萬人連署:抗議教育部僅憑保守勢力團體片面之詞「同性戀教材踩煞車」,推翻性別平等教育多年心血!」也獲得超過萬人的支持。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婦女新知基金會、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等社團更在5月17日國際反恐日的前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教育是建立性別友善社會的基礎,同時希望社會大眾一起破除台灣恐同的現況。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也特地設立「敦促教育部推動中小學多元性別教育加油站」,將這次遭遇到的反挫力量化為動力,繼續推動同志教育的進程,以期創造性別多元的教學與就學環境。

然而,這次巨大的反對聲音還是在台灣性別平等教育上投下了一枚具殺傷力的炸彈。儘管事後發現,真愛聯盟刻意扭曲性平教材[7]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也已代表手冊編者依法對其提出刑事告訴[8]在宗教團體、部份家長及立委的反對壓力下,教育部的態度出現極大的轉變,國教司長黃子騰於5月12日表示,國中部分按照規劃進行,國小則因原來就規劃至104年8月才會開始,因此不排除重新修訂課綱,並於6月底召開公聽會,最晚在7月底確定同志教育課程未來的走向。面對教育部的軟腳,同志人權團體雖氣餒但不放棄,秉著一路來對性別平等不遺餘力且毫不放棄的精神,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特地設立「敦促教育部推動中小學多元性別教育加油站」,將這次遭遇到的反挫力量化為動力,繼續推動同志教育的進程,以創造性別多元的教學與就學環境。同時也於6月18日下午五點在高雄舉辦粉紅點行動,強調愛的自由及反對性別霸凌,期待台灣可以成為一個多元性別、多元家庭友善的地方。

在表達同志教育重要性的立場時,台大教授黃宗慧、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王皓安皆提到,在這傳播資訊多元的時代,適當的性平教育可以避免氾濫的片面資訊與語彙因為被誤讀,而成為言語、性別霸凌的工具。「真愛聯盟」對性平教材刻意扭曲,但卻能誘發家長的高度恐慌和焦慮,這正顯示出整個台灣社會性別多元平等概念的不足,導致「恐同」的價值觀與氛圍可以在教育規劃的場域中繼續成為壓迫的勢力。去除「恐同」的鬼魅,要從學校開始,從小做起。當然,實踐同志教育除了課程與教材之外,還包含師生互動、班級經營…等,無論是支持或反對的聲浪,都不乏對實施後的成效以及既有的師資充滿疑慮,但這些疑慮不應成為落實的阻力,將同志教育列入中小學性別平等課綱,實為踏出性別平等首要且必要的第一步,而實施後的師資培育以及教材修訂則是繼續努力的方向。

[1] 延伸閱讀:<性別可以好好教:獻給國中教師的一份性別教材>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50期,<http://gender.nknu.edu.tw/liling/pdf/論文/游美惠、蔡麗玲-性別好好教:獻給國中教師的一份性別教材.pdf>。

[2] 台灣立報,<真愛聯盟太多變遭批像王老師>,2011/05/11,<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7011>

[3] 延伸閱讀:訓育委員會,<更多認識、不再歧視—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100學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七大領域實施教學>,2011/04/27,<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4452&pages=5>。阿上(桃園中壢基層教師),〈中小學同志教育?

還原課綱真貌!〉,《今日新聞網》,2011/04/21,<http://www.nownews.com/2011/04/21/327-2706424.htm>。

[4] 阿上(桃園中壢基層教師),〈中小學同志教育?還原課綱真貌!〉,《今日新聞網》,2011/04/21,<http://www.nownews.com/2011/04/21/327-2706424.htm>。

[5] 兒福聯盟2006年以國小四、五年級學童為對象就校園性霸凌經驗的調查研究顯示,半數以上的孩子有受害經驗,而性霸凌的其中一項具體表現就是對性取向的譏笑。<www.cles.mlc.edu.tw/~guidence/article/98/9803.doc>

[6] 延伸閱讀:Cheenghee Koh/小草(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服務行政學院博士生)、高穎超(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學博士生)、吳政庭(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國中教師),〈拒絕「同性密友期」偽科學支持「同志教育」進學校〉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note.php?note_id=10150569855775051>。

[7] 延伸閱讀:「台灣真相聯盟」<http://tulvlie.tw/>。

[8] 孫窮理,「性別教育手冊被誤讀 性別團體告真愛聯盟」,2011/05/12,《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1717>,GenderEducationQA,<https://sites.google.com/site/gendereducation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