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給許瑛珍教授的信

張貼日期:2011/5/17 下午 12:00:40

來源:邱耀慶facebook

許瑛珍教授 您好,

我是在澳洲Macquarie University就讀認知科學博士的邱耀慶。

我在本期新新聞雜誌看到一則關於您的訪問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7893)

有一個問題,我想懇請您賜教我這學藝不精的晚輩:

您在訪問中表示「祇要是學過發展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兒童轉入青少年的時期,同性間形成親密友誼是正常現象。」 請問,這樣的看法是根據於哪一本教科書、哪一篇學術研究、或者哪一位科學家的觀點?

我特地找出我在台大心理系就讀期間,雷庚玲老師所使用的發展心理學教科學書 "Child Development" (by Laura E. Berk),這是一本廣泛被多數大學院校使用的教材聖經。我在書中完全找不到任何關於同性密友期的研究證據。然而,該書裡面具體提到同性戀的部分則是: 在社會結構大幅變遷的情況之下,某些在美國的州立法院開始出現把小孩的監護權判給同性戀家庭的案例,而部分研究則發現一對同性戀雙親對於小孩的投入與付出的程度與異性戀父母並沒有差異 (Patterson, 2006)。

此外,您在報導中表示在性別教材中納入尊重同志的內容會造成性別認同的混淆。這樣的觀點,是根據任何科學研究的結果嗎? 或者,這是您的個人看法? 我在澳洲的同學們告訴我,他們的性別教育課程的確有談到尊重同志的部分,我下星期會馬上調查在澳洲 (或在任何西方國家) 是否有任何科學文獻發現教導學童尊重同性戀就會導致性別認同混淆。

我所受到的學術訓練,不管是在台灣的老師們或者出國之後遇到的教授,都鄭重地向我強調,在一個爭議的議題上,不論發言或撰文都要力求客觀並佐以嚴謹的科學證據。在許多宗教團體與人權團體、同志團體對於性別教材吵的紛紛擾擾之際,我嚴肅地認為身為一個心理學家 (或學術工作者) 的發言一定要客觀謹慎,並且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因為您在媒體的發言對於政策走向、家長的看法、以及小朋友的心理發展,全都會造成影響。

此外,基於負責任的態度,我附上 Patterson (2006)的研究。這篇文即是我先前提到Laura Berk在她的教科書裡面引用,並指出同性戀雙親所領養的子女,在身心發展上,完全無異於在異性戀家庭成長的小孩。

期待您能夠在百忙中撥冗告訴我您的發言是根據哪些研究證據。我也會在近日開始進行對於這個議題的文獻調查,並在必要時,投書媒體表達一個科學研究者該有的嚴謹立場。

敬祝 平安

邱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