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家庭,未免太自私

張貼日期:2011/5/21 上午 09:48:24

出處:許佑生facebook

「真愛聯盟」官網上,清楚寫著:「我們不歧視個人之性別傾向,但反對在國中小教育階段中,加入多元情慾、多元家庭、多元婚姻之教材。」

世上每一個人都需要家庭,而每一個家庭當然都追求快樂,這在人類歷史從古至今不曾改變。

可是隨著現代社會多元化的演變,「家庭」的定義已不再局限於過去範疇。

除了原有一夫一妻的傳統家庭外,也多了單親家庭、跨代撫養家庭、繼親家庭、領養家庭、移民家庭;而且在人權普世價值的關照下,同志家庭也已在歐美諸多國家開枝散葉,並像其他的家庭一樣受到法律保障。

近日「真愛聯盟」發起「反同志教材進入國中小學」,其最終目的即為捍衛核心家庭之價值,不容「同性結合亦能成為家庭」這個全球趨勢的概念,去撼動「一男一女結合的家庭」。

這個基礎在法律上的意義,最著名代表莫過於1996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捍衛婚姻法案」,將婚姻對象定義為一男一女。

但是繼歐洲、澳洲、南非、阿根廷等國承認同性婚姻,實踐平等公民權之後,美國這場捍衛之戰也出現了符合舉世潮流的大逆轉。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二月宣佈,政府將不再為「捍衛婚姻法案」辯護,並認定此法違憲。他說,美國社會強調人民權利的平等、自由,他所領導的政府也會朝此方向前進,為同性戀公民謀福利

至於「捍衛婚姻法案」主要推動者國會議員包柏巴爾,則早在2008年公開道歉他當初倡議這項法案,導致聯邦政府不承認同性婚姻。

這些轉變絕非如部份保守人士指控,認定是傳統家庭價值受到挑戰、侵犯;實際上,反而彰顯了「家庭」的偉大義涵:包容更多的人、更多的組成條件,公平對待,同樣給予庇護與溫暖。

家庭,之所以珍貴,在於它的一視同仁、兼容並蓄,不該只限於某些人擁有,而某些人硬被隔離在外,一生永無可能擁有。

但儘管有這些先例國家示範,當今全球各地仍有些社會、團體拒絕接受「家庭意義擴大化、功能普及化」的事實,尤其敵視同性家庭,其根本心態其實不脫歧視作祟。

去年世界人權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表演說便指出癥結所在,「作為有良知的男人、女人,我們整體上反對歧視,特別是反對基於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歧視。」

回過頭看台灣,「真愛聯盟」口口聲聲說,我們不歧視個人之性別傾向,但反對在國中小教育階段中,加入多元情慾、多元家庭、多元婚姻之教材。

這種邏輯自相矛盾,如果我們的基礎性教育、性別教育如其所願,刻意將「認識同性戀」這個議題,從國中小學教師教學手冊中抹去,以致學生連基本同性戀為何都不懂,又怎能去尊重身邊那些「以社會標準來看,表現較有同性戀性傾向的同學」?

這些弱勢孩子能不被同儕霸凌已屬萬幸,還能期待最基本的人權底線:「免於受歧視之恐懼」嗎?

當我們的社會一邊以文明之姿,共同發動校園反霸凌時;為何另一邊又自私地只許自己擁有家庭,不准其他人擁有家庭,活生生向我們一代示範霸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