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關心性別平等教育的家長》

張貼日期:2011/5/24 下午 01:37:27

by:饒益品

你我或許不互相認識,因此我只簡單地介紹自己:我是一名目前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也是家長、父母的孩子。

近日,教育部計劃在 100 學年度施行包含「性別平等教育」的 97 年課綱,卻引發了諸多沸沸揚揚的爭議;在 5 月 17 日國際反恐同日的當頭,眼看著這般情景,我無法平靜以待。

究竟為何中小學需要性別平等教育

首先,我希望回答家長們可能會有的兩個疑慮。

在中小學進行這樣的教學,不會太早嗎?答案是:不會,小學真的不會太早。國三生葉永鋕的事件,已經提起太多次,到了大家都不願再次消費他的地步。我們可以想像、也會確實看見,校園中仍存在著無數的葉永鋕及他的同學,重複著霸凌與被霸凌的循環:他們這些出自於無知的偏見及壓迫是如何逐漸養成的?為什麼在過去,沒有人告訴過他們「這樣不對」?

在我讀國中的時候,關於各種性器官及性愛的黃色笑話已經屢見不鮮:即使學校不教,也不妨礙學生們自行探索、拼湊出關於性與性別的多重面向。而錯誤的認知,反覆孕育著確實存在的敵意與岐視:偶爾聽聞再過去幾間教室的某某班上,有幾個從未真的打過照面的「噁心的娘娘腔」;電視新聞播出同志爭取人權的畫面時,會有同學挑釁般地公開質問:「有誰認為同性戀有人權?」口氣充滿輕蔑;教學有趣、受人喜愛的老師在課堂上隨口開了個玩笑,就把同性戀與愛滋病輕易畫上了等號。即便到了高中,平時聰明、風趣的要好同學們屢屢毫不猶豫地吐出充滿仇恨與偏見的言論:「同性戀應該被『捏爆』!」時,我甚至無法判別他們的語調中有幾分戲謔、幾分認真,那般矛盾與拉扯最刺傷人。

如今,過了九年了,事情真的有變好嗎?在一個不容許學生認識、思考並討論的教育現場中,實在很難相信「It gets better」:從國小、國中、到了高中,同樣的偏見、不寬容從未被除去,反而一再複製並放大。帶著這些思想的人最終成年,來到社會上,繼續融於社會的主流中默許同樣的壓迫。該是改變的時候了吧,這不正是教育的目的嗎?

所有學生都必須知道關於多元性別的事嗎?是的。你我的兒女、同學、鄰居、家教學生⋯⋯每一個身邊的青少年,都有可能是性少數族群的一員,在社會的岐視氛圍下噤聲,並活在自我懷疑與不安之中。我們必須正視這些人的存在:這是我們起碼必須捍衛的,所有人都享有的基本價值。

我必須懇求所有家長,想想這樣的可能性:當你竭盡一切努力企圖避免你孩子接觸這些社會上的汙穢與怪異時,他/她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與這「汙穢」與「怪異」並存的生命。我們或許乖順、或許叛逆;或許堅強、或許脆弱。但是請不要就此把我們的生命隔離於社會之外。

實際檢視課綱的內容

真愛聯盟成員舖天蓋地的批評、媒體的大幅報導,或許讓各位的心中感到害怕、不解與排斥。然而在此,我必須很嚴肅地請求大家停下來冷靜思考:你們所接收到的關於「性別平等教育」的資訊,真的符合這項教育實施的全貌嗎?

翻開教育部國教司網站上的「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100 學年度實) 施 」看一看,我們會發現:課綱中,連「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的概念都僅僅是簡單提起數次而已,對於「多元性別」的呈現其實非常有限。這樣一份教材大綱,比起過去已多少有所進步,卻在真愛聯盟大張旗鼓的宣傳之下,成了「宣揚性解放、認為多重性伴侶是天經地義、鼓勵學生使用性玩具⋯⋯」的教材。這樣的解讀,實在令我感到驚恐及反感。

或許有些人會問:教師手冊中不都確實有那些內容嗎?然而要注意的是:手冊中各種關於多元情慾及多元家庭的描述,都是以客觀的態度編寫呈現社會上各種既存的事實,以及面對這些多樣事實,教師所應抱持的「寬容、尊重」等基本態度;要說這是在強加一元的觀點、鼓勵大家都去進行性解放的行為,恐怕是有點過度解讀了吧?性別多元的基本精神,就是在於:不論解放或保守,都是出自於充分考量各種因素後,根據自身理性認知而做出的自主選擇,同時不強迫他人改變個人擁有的特質啊。

真愛聯盟不斷地質疑「這份性別平等教育的教材灌輸單一價值觀」,理由是教材內容呈現了非主流的性別、婚姻及情慾觀念,而沒有平衡呈現傳統家庭的觀點。但問題是:在校園裡、同儕間、家庭中,以及媒體上,難道傳統的「異性戀一夫一妻婚姻,男女有別」這樣的性別價值觀及模式不是處處可見嗎?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幾乎可說是不自覺地對於主流的性別價值照單全收;將一些多元性別的面相納入教育以提高其能見度,其實正是為了「平衡呈現」而做的努力,但卻反而被視為價值觀的壓迫甚至是霸凌,這般諷刺的局面,不禁讓我深深體會到對於非主流性別面相的岐視確實存在著。

鼓勵性行為?

課綱及手冊中關於「青少年階段對性與愛的探索」的章節內容,同樣受到了真愛聯盟的強烈攻擊,或許也是許多家長會擔心的地方:這樣的教材,是希望鼓勵我們的孩子去進行性行為嗎?不是的。

教導「安全性行為」,不代表青少年就一定要去發生性行為:課綱中明確的提到「人的性慾與衝動是可以自主與控制的⋯⋯如果身心還沒準備好和對方發生性行為,就必須堅決的表達自己想法,清楚地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決定,並肯定的說『不』,且能有效拒絕,以維護與尊重身體自主權。」這之中,重視與強調的是教師和家長都需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協助青少年建立「身體自主權」、「自身的身心發展成熟與否」的概念,而並非一味鼓勵或禁止。

在身心發育尚未完全的情況下,青少年對自己的最佳保護措拖當然是不發生性行為;但在無法完全阻止對性的探索的情況下,若是真發生了性行為,了解自身起碼應有的保護措施也是必要的。此外,這樣的教育內容,同時也對青少年未來成年時必然會面對的問題,進行提前準備-此點在課綱的教學示例中也有明確指出:「在青少年階段尊重對方、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選擇不發生性行為,在未來無法堅守第一道防線時,不應該使任何人有受到傷害的危機,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是一種安全、健康的表現。」我相信,這樣才是更「負責任」的教育態度吧。

其他疑慮也不攻自破

真愛聯盟說:教材內容會讓孩童在「同性群友期」「同性密友期」時受到混淆,而認為自己對於同性友人的好感是同性戀的表現。但事實上,「同性群友期」「同性密友期」的理論並沒有學術上的根據,無法代表所謂的孩童成長中的「共同經驗」。而且,讓學生去自主地探索、思考自己的性傾向及性別特質,真的會導致認同的混淆嗎?如果青少年沒能在這段困惑與矛盾初生的歲月之中進一步認識自己,我們怎麼能期待會他/她們能有機會以本來面目健全地發展呢?

還有一個值得更深入思考的問題:什麼是「混淆」?的確,性傾向是否天生不可改變仍然有討論的空間;但就算性傾向可改變,這也只說明了對於性傾向認同的自主反思,是一輩子的事,既不應止於成年的那一刻,更不應該在青少年時期刻意阻止。真愛聯盟認為,異性戀會轉變為同性戀是受到「混淆」,不應鼓勵,但又覺得同性戀轉變為異性戀應該被強調:從這樣的觀點中,其實我們多少能嗅到對於同性戀者的岐視態度。

真愛聯盟說:中小學階段應進行的是生命教育以及品格教育,而非同志教育。的確,這兩者的重要性不可否認,然而,在處理社會上針對性別氣質與性別的岐視及霸凌問題時,是不可能與性別傾向的議題切割的;不然,為何氣質陰柔的男生會受到「gay 砲」這種詞語的辱罵?男同學間較為親密的舉動、情感豐富的表現何以會導致排擠?同志教育直接檢視諸多岐視與霸凌背後結構性的父權心態,並嘗試予以扭轉,這樣反而應該是為積極的作法,不是嗎?

真愛聯盟說:沒有獲得全體社會成員共識的教材,不能強迫師生接受。但仔細一想,會發現這樣的說法包含兩個奇怪的假設:一、所有的教材都應獲得全體社會成員共識;二、教育是學校強迫學生對教材內容照單全收的過程。先看看第一點吧:在中學教育,我們學到了「歷史」這門學科包含了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而後者是鮮有可能達到完全的社會共識的,也因此,歷史教材的內容經常引發許多激烈的討論。然而,應該沒有人因此而宣稱不應該在學校教歷史吧?再來看第二點:也許在現今的教育現場中,確實經常發生缺乏討論與思考的灌輸式「教學」,而這也是現今教育制度中仍然不完善,需要改善的地方。然而,這是教材的錯嗎?如果直接把這幾本教師手冊丟給學生進行閱讀並不多加說明,或許真的可能造成學生的錯誤認知:然而,我相信任何一個負責任且具有專業自主的教育者,都不會同意這樣的行事方法。不論是什麼學科,這些輔助性質的教學資源都應當透過教師進行統整、引導與詮釋,並在適切的時機培養學生發展完善的理解與判斷能力。當然,這不會只是教師一人的工作--老師、家長、媒體、以至於整個社會,都有責任與影響力參與教育的過程;但不論如何,在青少年時期禁絕這一切的教導,並無法導致學生們長大後就「自動心智成熟」並理解一切:相反地,這很有可能只會創造出一批對「性別」更加混淆無知的成年人,讓社會通往性別平等的路更加艱辛而已。

多元社會的價值

我必須承認,我仍然不太能解真愛聯盟為何要為了反對這份教材而如此的大動作,甚至到了扭曲事實的地步。他們的眼中是否只允許「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婚前守貞、婚後守約」的生活型態,而完全忽視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或願意選擇過那樣的生活?

為什麼我們要透過教育,確保多元的面相存在?不論是傳統的一夫一妻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單身者、以至於同性的伴侶等,保障多元的情感關係,使得每個人都有能力透過自身的理解,選擇對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這讓社會中所有成員都能受惠,也正是我們社會之所以能夠穩固發展的根基之一。

而針對「傳統價值」及「法律」的不斷反思與討論,不會也不應該造成社會結構的崩毀:如果我們相信彼此透過理性思考及討論達到共識的能力,那麼傳統價值及法律中合理的觀念便得以更加確立,而不合理的觀念則會逐漸被揚棄:這,難道不是我們所希冀的的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