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性平教育,從「有感」做起

張貼日期:2011/5/9 上午 08:57:33

台灣立報2011-5-05 21:41 作者:洪致翔

77

加入書籤:

■洪致翔

教育部擬於8月向國中小學教師發放數本性別教育手冊作為補充性教學素材,一再引發爭議。儘管各方的絕大多數意見都圍繞著「是否有必要將手冊內容帶進課堂」進行討論;然而,從筆者觀察到的、來自基層學生的部分跡象來看,在討論是否講授這些內容前,或許還有其他前置問題需要被討論。

不久前,筆者與兩位就讀國二的男學生私下閒談時,其中一位學生主動提及「真愛聯盟連署事件」,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雙方有必要鬧得這麼不愉快嗎?我從來不覺得有發生過什麼歧視同性戀的事啊!」另一位學生回顧自己的見聞經歷後,也表示自己從來未曾感受到「性別/性傾向歧視」是個實存現象。兩位來自不同班級、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卻同樣對性別/性傾向歧視「無感」,不禁讓筆者懷疑,這恐怕並非單一個案,而是現行性別平等教育侷限的冰山一角。

倘若性別平等教育是以培養同理心、尊重差異作為出發點,並藉此減少甚至消除歧視與欺凌的發生,且筆者前述經驗又確實不只是個案,那麼,問題其實還停留在比「是否該在教材中提到各種性傾向或性玩具」更基礎的階段。試想:倘若學生對於「異性戀以外的性傾向者」以及「擁有不同於生理性別之個人特質者」過去以來所遭受的對待一無所知,更不知許多不合理的待遇僅僅來自於這些人的性傾向/個人特質,要從何建立對他們的同理心?而在此情況下,如果只經由教師或教材直接植入「同性戀、雙性戀和異性戀都是性傾向的一種」或「個人特質的陽剛或陰柔並無優劣之別,也與生理性別無直接關係」之類的抽象敘述,又如何能避免學生產生「又是一場無聊的教條灌輸/政令宣導」之類的情緒反應?

性平教育的過程中,不太可能純靠理論認識而讓所有人達成「從認知到實踐」的過程,而需要各種從過去到現在的真實經驗共同產生影響。因此,與其在性平教材中加入各種抽象敘述,不如先將各種性傾向或性別特質遭受歧視的歷史真相呈現在學生面前,一方面為學生的同理心提供相對充分的發展基礎;另一方面,或許也能在某種程度上降低部分家長與教師對相關教材內容的「過激」疑慮——在聆聽葉永鋕的真實遭遇後,即便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即因感受、瞭解而產生同理心,但更有機會避免葉永鋕的悲劇再現。

(文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