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丟石頭的人對話--TSCM彩虹小組的再發聲

張貼日期:2011/5/13 下午 01:46:14

文/彩虹小組(原載台灣教會公報)

「你是彩虹小組的喔?其實我還是覺得,聖經裡面沒有支持同性戀耶……」

自從去年第三屆「TSCM台灣學生基督徒運動」中,討論「長老教會同志青年認同之痛」的一組決定進一步組成「彩虹小組」之後,透過讀書會,以及親自參與同志團體時,作為同志志工的理念是日漸堅定的。然而最多的時候,我們還是面臨一個最粗糙的探問:「你們支持還是反對同志啊?」

在第四十一屆神研班,「彩虹小組」在工作坊裡作專題呈現時,試圖以一個同志青年的「故事」來凸顯同志的處境,我們費盡唇舌,向大家說明彩虹小組的立意,主要聚焦在同志在教會中因為罪的責難而產生的「痛」。

TSCM的CUT方法中,以「社會分析模型」來探索社會問題中,同時參與在構成一種「痛楚」的原因。我們發現許多的「痛」,其實是存在於整個社會結構的問題中間,而非只有單一對象;舉例來說,當整個社會瘋狂地用亂石將犯姦淫的婦人逼得無處可逃時,那麼問題顯然不能只歸咎在婦人身上,因為我們要處理的是這個社會的瘋狂;要對話的人,應該是這些扔石頭的人。

對彩虹小組的成員來說,我們共同的領受是,「結構實在太難檢驗了」。也因為這個因素,導致整個教會界面對同志議題時,都只能單單指向同志本身,卻從來不願去檢驗在教會文化中,對同志可能構成的偏見。最可惜的是,這些偏見往往就是教會界反對同志的意見不斷被放大、複製的觸媒。

我們成員在最近剛舉辦的基督徒醫學倫理研討會上,向講者提問「教會如何處理婦女或同性戀的人權受迫的現實」,講者原先還向大會表示已經沒有提問條了,後來才說有人問到這個問題,並且以「這個問題很大」作為回應。或者,許多時候我們也面對「不能向罪妥協」的回應。然而我們最需要的,卻是教會最容易迴避的,面對「大問題」應有的謙卑、誠懇與勇氣,甚至解決問題時一些被忽略的層次。

社會學式的思索,有助於我們提升面對同志議題的層次。一來,「我們總是在一個比自身更廣大一點的世界參與著社會生活」(註一)的認知前提,能幫助我們明白,「痛」的形成並非只是來自「痛者」本身,也並非他開始喊痛,我們才透過安慰或是改變來與這個痛「發生關係」;而是,早在「痛」終於被說出之前,其實每個人都早就有份於社會之痛的構成。此外,我們容易走一條「阻力最小的路」(註二),以致於我們面對社會問題,常常跳過結構的檢驗,而直接找人定罪了事。

拿羅馬書第一章來說,教會用「行可羞恥的事」來指責同性戀時,卻常常忘記了許多時候我們也不斷的成為此段經節的後文提到的,那些「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上帝的、伍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

教會界也有許多「同志文化是霸權」的論述,但我們深深覺得,那只是不願親自與同志為伍,卻只透過文化媒介來瞭解同志的荒謬。畢竟真正可怕的是那些普遍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偏見,以及那些不經意中充滿歧視的言語,隱而不現,但殺傷力無窮。

我們真心期待,當下一次與彩虹小組交流時,不再只是面對「急著對同志立場表態」的焦慮。重點在於如何在教會中間,提升大家檢驗社會文化與結構的動機,一步一步釐清為何同為罪人,卻只有少數人必須承擔痛楚的現實。我們期待教會界在討論同志議題時,一個更為整全的性別觀點,包括加強教會裡的性別教育,並謙卑承認因錯用道德律令而發生的排擠、剝削,是必要且刻不容緩的。

註一:《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中文版p13

註二:同上 p17

出處:http://blog.roodo.com/rainbow_tscm/archives/2013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