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虛禪師生平事略

師姓宋氏法名惺牛,初名東旭號鏡虛,生於韓國礪山全州 于東里.父名斗玉,母密陽朴氏.分娩後三日不啼人皆稱異.其父早逝,九歲時隨母上京投廣州郡清虛寺依桂虛大師祝髮受戒.雲水蕭然衣缽一空,常以負薪汲水供佛奉師為己任,故未曾讀書.十四歲時恰有一士人寓寺過夏, 師隨暇就學,過目成誦,隨文解義,文理大進. 不久桂虛師還俗,然惜師之未能大成,故以書薦師於雞龍山東鶴寺萬化講伯.師於其處修了一大時教,博涉內外莫不精通名震八域.

二十三歲時以眾望開講於東鶴寺,四方學者如水就東.三十一歲時暑夏師忽憶桂虛師往日關愛之誼,欲往訪之.路中猝遇暴風雨,急入村家欲求避風雨,主人逐出不許入,如是數十戶家家皆同.問其原由則對曰如今癘疫大熾罹病即死何敢接客.師聞之心神驚悚如臨生死斷崖,頓覺文字之未能免生死.師因此直發菩提心.歸東鶴寺後散卻學人閉門端坐,專參靈雲禪師之驢事未去馬事到來話頭,師刺骨打頭以除睡魔,一念萬年銀山鐵壁, 如是參究三個月萬機已熟. 某日一僧問如何是為牛則為無穿鼻孔處. 師於言下大地平沉物我俱忘, 百千法門無量妙義當下冰釋, 自此超脫形骸骨不拘小節,任運騰騰悠悠自適.

三十二歲時住洪州天藏庵,一日對眾說法時特地闡明傳燈淵源,自乃嗣法于龍嚴和尚,為清虛下十一世孫,喚惺下七世孫.師於後來二十餘年間往來于洪州之天藏及瑞山之開心浮石等地大振禪風.

六十歲之後絕欲避世逃名潛跡於甲山江界等地,自號蘭洲以長髮儒冠現婆羅門身萬行頭陀入泥入水隨緣行化.

六十四歲時壬子四月二十五日無病而入寂于甲山熊耳訪坊道下洞,法臘五十六.

1. 生涯

鏡虛禪師生於民族遭難之時代,當時朝鮮王朝日趨沒落,終於1910年被日本掠去國權。禪師於1846年8月24日出生於全州于東里,是第二子,父親名宋斗玉,母親是密陽樸氏。禪師俗名東旭.

禪師幼年喪父,九歲隨母往京城,拜清溪寺桂虛師父為師,開始出家生活。十四歲那年,首先從滯留寺中的某儒者那裡學習認字,每天背誦五、六篇文章,被讚譽為“才童”。 同年冬天,桂虛師父憐惜禪師聰穎,將他薦舉給當時有名的東鶴寺萬化講伯。在萬化講伯那裡,禪師不僅正式開始學習佛教經論,還涉獵不少儒家及老莊等經典。 23歲時,禪師被推舉為東鶴寺講院的講師,為來自各地的學人講課,故他以年輕講伯之稱揚名教界。

34歲時是禪師人生轉折點。 那年夏天,禪師為拜訪還俗了的桂虛師父而前往京城,途中遇上暴風雨,於是想到百姓家裡避雨,可是當時正流行可怕的傳染病,家家都將他拒諸門外。 萬般無奈下,禪師只好到村外樹下徹夜忍受死亡的恐怖折磨,由此猛然醒悟到:之前他對“生死不二”理論的認識只限於表面文字而已,由此發心“此生永為癡呆漢,不為文字所拘系,參尋祖道,超出三界”,產生了新的覺悟。 次日,禪師回到東鶴寺,將學人全部打發走,閉門專心於話頭參究。 勇猛精進的第三個月,某天聽到一位沙彌問“牛無鼻孔處”這句話,頓時解開了所有疑心,得到證悟。

第二年移居到燕岩山天藏庵進入開悟後的保任修行,刻苦精進。 這時禪師明示自已為承繼清虛法脈的龍巖法統。 在35歲那年6月,禪師用以下這首悟道歌吟誦出自己的覺悟心境。

忽聞人語無鼻孔,頓覺三千是我家,

六月燕岩山下路,野人無事太平歌。

此後廿餘年,鏡虛禪師在天藏庵、壽德寺和釜山梵魚寺、海印寺等嶺南地方,以及松廣寺和華嚴寺等湖南一帶開設禪院,指導無數禪僧,在全國振興禪風。 禪師不僅對滿空月面、慧月、水月、漢岩等弟子,乃至對開拓韓國近代佛教史的許多禪僧都有重要影響。 繼承其法脈和禪風的這些弟子,為今日韓國佛教的中心──曹溪宗的形成,打下基礎。

以證師(觀察法會進行如法與否的法師)身份參加了許多講法和佛事活動,留下大量逸話的鏡虛禪師,在1905年60歲時突然銷聲匿跡。 此後留著長髮,像神仙一般的在平安北道江界、咸鏡南道甲山一帶,一邊雲遊一邊教小孩識字,1912年4月25日,67歲的禪師在甲山熊耳坊道下洞入寂,後來由弟子們確認。 以下是他留下的臨終偈:

心月孤圓

光吞萬象

光境俱亡

復是何物 o

2.著書

今天仍流傳的鏡虛禪師文章,與其說是他的一手著述,不如說是弟子們的事後編著。 鏡虛禪師圓寂30年後──1942年,弟子滿空收集資料,刊出了《鏡虛集》。 其中有禪師的法語、序文、記文、書簡、行狀、影贊、詩、歌等,還收錄弟子漢岩寫的行狀和萬海韓雲龍作的略譜。 法語收錄了漢文「泥牛吼」和韓文「為僧之法」等宣講其思想的文章,所收的歌,則強調禪修之法和大眾普教方面的內容。 另外,序文和記文裡主要展示定慧結社的性質和趣旨。

1981年發行的《鏡虛法語》,補充收錄了之前《鏡虛集》裡未收入的資料,即增補了以法語<金剛山遊山歌>為代表的40餘篇禪頌,以及漢岩大師贊述的<禪師鏡虛和尚行狀>,還有鏡虛禪師本身遺留下來的38篇逸話。

1900年代初,鏡虛禪師親自收集編著的中韓佛教禪門重要語錄──《禪門撮要》,為當今廣為流傳的禪學指針書。

3.思想特徵

鏡虛禪師是自覺修行的典範,通過結社和重建一度被廢棄的禪院等,為重振禪風付出巨大努力。 禪師是54歲那年,即1899年決定結社。 這種結社繼承了高麗普照大師的定慧結社思想, 結社目的歸根結底是要達到覺悟(佛果).

從新羅後期綿延不斷流傳下來的見性成佛禪風,到了朝鮮後期,幾乎斷絕,看不到實參實究的身影。 幸而鏡虛禪師倡導的結社,使往日特有的禪門風光得以復興。

我們亦可以從鏡虛禪師作的〈尋牛歌〉和〈尋牛頌〉了解他的思想。 在這兩首作品裡,他以牛為像徵,解釋了內在佛性成熟與被發現的十個階段。 與當時流行的各種‘牧牛圖’不同,他沒有去寫或畫下十個階段的數字和圖形,也沒有特別重視黑牛變白牛的過程,而是以本來具有的自性為出發點。 在最後第十階段中,他用“荷袋遊市,振鈴入村,實為了事漢境界”一語,寫下了深入世俗眾生中去實踐利他的慈悲行。

鏡虛禪師是將禪生活化、大眾化的禪學革命家,更是將佛祖本懷展現於現實人生的思想播種者。 他不僅在法床之上說法,還通過對話和問答,即時宣揚禪意。 他的文字表達和奇異行為也無一不是內定外禪的自然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