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5月9日
地點:Bishop Guilfoyle Academy 的中文教室
人數:18人,一共兩個班。
活動目的:
認識台灣客家文化的歷史傳承與藝術特色。
了解客家紙傘的起源、流傳至台灣美濃的歷史脈絡。
認識傳統紙傘的製作工藝流程,並實際參與彩繪創作。
結合文化介紹與手作體驗,提升學生對台灣在地文化的關注與興趣。
活動過程:
(一)活動前
教師準備簡報內容,介紹客家文化與油紙傘的歷史。
查詢相關紙傘彩繪的示範影片。
教師實際彩繪紙傘,探討可能造成紙傘繪畫的困難點。
準備紙傘、顏料、洗筆用的裝水紙杯、調色盤和水彩筆。
(二)活動中
教師講解紙傘起源於中國沿海一代的客家村,於清朝時期傳入台灣,在高雄美濃當地形成當地特有的客家文化。
教師播放紙傘製作過程影片,說明從選竹、裁切竹子、組傘骨、糊紙、繪圖、塗桐油、晾乾,到成品的傳統工藝步驟。
展示實際紙傘,講解其結構、材質與用途,如:嫁娶、遮陽、祝福等文化意涵。
學生使用水彩筆、水彩顏料來進行紙傘彩繪,教師鼓勵個人風格與創意發揮。
教師記錄學生細節描繪的過程。
(三)活動後
學生完成後展示作品並拍照留念,並進行簡單分享。
學生將作品放置教室晾乾,同時也營造文化學習的氛圍。
教師彙整活動照片、學生作品,作為課程成果紀錄。
活動成果:
本次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台灣客家文化,特別是美濃紙傘的歷史背景,增進對在地文化的理解與興趣。多數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油紙傘,對於彩繪體驗表現出高度的好奇與熱忱,並在創作過程中展現出具個人特色的作品。此外,活動結合書法課程,讓藝術創作與文化教育相互融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感,也豐富了學習內涵。建議未來可加入影片教學,引導學生模仿國畫技法並練習傳統書法,進一步深化文化藝術的學習體驗。
回饋:
學生普遍認為彩繪紙傘的過程既有趣又充滿創造性,對客家紙傘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部分學生對其歷史脈絡的理解仍較為片段,建議未來可搭配更多視覺資料,如地圖、老照片等,來輔助說明文化背景,以加深理解。
在實作方面,彩繪紙傘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在細節描繪上較不容易,因此有些學生選擇以大面積色塊進行彩繪。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未來也可考慮改以平面的扇子作為創作媒介。整體而言,此活動成功結合了在地文化、藝術創作與學習參與,不僅激發學生的創意,也讓他們從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