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5月7日
地點:Bishop Guilfoyle Academy 的中文教室
人數:總數約 76 人,一共五個班,因該週有 AP 中文考試,故原本班級人數為 80 人,當週實際上課人數都約 75 人上下。
活動目的:
接續星期二的書法課程,讓學生認識中華印章文化與書法藝術的結合。
回顧篆書與印章常用的小篆字體的造型特色與書寫結構。
學生透過實作雕刻,提升對中文筆劃與字形的觀察力與文化認同。
結合創作與語言學習,強化對個人中文名字的熟悉度。
活動過程:
(一)活動前:
教師準備簡報內容、印章範例、與雕刻工具(分割好的橡皮磚、描圖紙、雕刻刀、鉛筆、印泥、切割墊......等)。
讓原本班級的授課教師找到之前學生的中文名字,書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查詢。
(二)活動中:
教師介紹中國印章文化及篆書在印章中的應用。
教師介紹印章在台灣文化中仍然很重要,有工作印章、公司行號印章和個人印章。只要是銀行開戶或是開立發票,都須使用印章,這點和美國文化差異極大,因為美國沒有製作印章的文化。
教師說明刀具使用技巧與安全須知,告誡學生們使用雕刻刀時務必小心謹慎使用,以免傷到自己或別人。
教師示範橡皮章轉印圖案與雕刻方法。
學生依照教師介紹的網站上,製作出自己的印章,用描圖紙描繪字體和圖案,再將圖樣和字體轉印至橡皮上,進行雕刻並完成個人印章。
學生雕刻完成後,自行選擇喜歡的印泥顏色來進行拓印,互相展示成果。
(三)活動後:
學生將完成的印章蓋印至紀念卡或作品單上,留下個人紀錄。
教師整理學習單成果與拓印照片,可用於課堂展示或學校活動成果牆。
活動成果:
學生能辨識基本篆書字形與結構特徵,並應用於設計中。
大多數學生首次接觸中文印章,反應熱烈且投入度高。
成品完成後進行拓印與展示,學生展現高度成就感與驕傲。
活動結合語言、文化與工藝,提升學習動機與印象深度。
印章雕刻體驗非常新鮮有趣,有助激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好奇與正向印象,不少學生完成作品後就拍照發到朋友圈的社群媒體上,引發話題和討論。
課程成功結合文字演變與書法、印章雕刻實作,幫助學生建立對漢字歷史的理解。
回饋:
學生普遍表示對「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創作印章」非常有興趣。
雖然雕刻需要細緻度與耐心,但學生多能完成並享受過程。
少數學生對刀具使用感到不熟悉,建議未來可提供更多雕刻練習或加強安全教學。
若時間允許,可加入「姓名背後的文化含義」討論,深化語言與文化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