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5月7日
地點:Bishop Guilfoyle Academy 的中文教室
人數:總數約 76 人,一共五個班,因該週有 AP 中文考試,故原本班級人數為 80 人,當週實際上課人數都約 75 人上下。
本次活動以「中華印章藝術」為主題,作為星期二書法課程的延伸與深化,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印章文化與書法藝術之間的密切關聯。課程首先帶領學生回顧篆書的基本概念,特別是印章中常用的小篆字體,讓學生認識其造型特色與書寫結構之美。在理論學習之後,學生親自參與印章雕刻的實作,透過動手體驗,不僅提升了對中文筆劃與字形的觀察力,也在創作過程中培養對漢字文化的認同與興趣。活動同時結合語言學習,讓學生以自身中文名字為題進行設計與刻印,藉由藝術創作深化對中文姓名的理解與情感連結,進而達到融合文化學習與藝術表達的教育目標。
本次「中華印章藝術」課程成果豐碩,學生在活動中不僅深入了解篆書字體的造型與結構特色,亦能靈活運用所學於印章設計中,展現出藝術與文字結合的創意巧思。對多數學生而言,這是首次親身體驗中文印章的製作過程,能以自己的中文名字設計並親手刻製印章的新奇體驗,讓他們對中文學習產生更深的情感連結。雖然雕刻過程需要高度的專注與細緻操作,但大多數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作品,並在拓印與展示過程中展現極大的耐心與投入,臉上洋溢自豪與成就感,使教室充滿濃厚的文化氛圍與創作能量。少數學生因不熟悉刀具操作略感緊張,未來可考慮提供更多雕刻練習與安全指導,以確保學習過程順利且安全。
活動中,學生透過印章雕刻實作,不僅提升了對中文字形與筆劃的觀察力,也加深了對漢字演變與書法藝術的理解。課程成功融合語言、文化與工藝,使學生在創作中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與文化啟發,並激發對中華文化的好奇與認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印章體驗趣味性極高,許多學生完成作品後立即拍照分享到社群媒體,引發討論與關注,展現文化學習的影響力與延伸性。此外,若時間允許,課程亦可延伸至「姓名背後的文化意涵」之探討,讓學生在創作印章的同時,進一步理解漢字與文化的深層連結,從而深化語言學習的文化厚度。整體而言,此次活動達到寓教於樂、潛移默化的學習成效,不僅增進了學生的藝術能力,也鞏固了文化認同感。
活動過程:
(一)活動前:
教師準備簡報內容、印章範例、與雕刻工具(分割好的橡皮磚、描圖紙、雕刻刀、鉛筆、印泥、切割墊......等)。
讓原本班級的授課教師找到之前學生的中文名字,書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查詢。
(二)活動中:
教師介紹中國印章文化及篆書在印章中的應用。
教師介紹印章在台灣文化中仍然很重要,有工作印章、公司行號印章和個人印章。只要是銀行開戶或是開立發票,都須使用印章,這點和美國文化差異極大,因為美國沒有製作印章的文化。
教師說明刀具使用技巧與安全須知,告誡學生們使用雕刻刀時務必小心謹慎使用,以免傷到自己或別人。
教師示範橡皮章轉印圖案與雕刻方法。
學生依照教師介紹的網站上,製作出自己的印章,用描圖紙描繪字體和圖案,再將圖樣和字體轉印至橡皮上,進行雕刻並完成個人印章。
學生雕刻完成後,自行選擇喜歡的印泥顏色來進行拓印,互相展示成果。
(三)活動後:
學生將完成的印章蓋印至紀念卡或作品單上,留下個人紀錄。
教師整理學習單成果與拓印照片,可用於課堂展示或學校活動成果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