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課程資訊

  • 科號(Course No.):10620CL 331000
  • 科目名稱(Course Title):專書-荀子(Hsung-Tsu)
  • 上課時間(Time):T7T8T9(星期二15:10-18:20)
  • 授課老師(Teacher):祝平次 (ptchu@mx.nthu.edu.tw)
  • 學分(Credit):3
  • 教室(Room):人社院C402。
  • 助教(Teaching Assistant):蔡依庭(中文系碩一)(vmpvmp1017@gmail.com )
  • 辦公室時間:星期二、四下午1:00-3:00或事先約定。
  • 辦公室:人社院B518
  • 辦公室電話:42742

一、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在於知識內容的灌輸,而在於了解整個知識生產的過程,進而對於知識內容與生產知識的體制產生批判的能力,並進一步促成新的知識的生成。因而本課程目的,在於藉由《荀子》一書做為一個個案,來部分達成上述高等教育的目的。《荀子》為荀況(約316-237 B.C.)的作品。荀況活躍於戰國(403-221B.C.)晚期,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他對後世的影響,記載於《史記.儒林傳》:秦漢時期的儒學經典傳授,多與荀況有關。而學者常認為荀子思想受到之前思想家的影響,而有兼綜的傾向,這種傾向符合《荀子》一書的內容,而且也是戰國晚期到漢代初期的思想傾向。而就《荀子》思想的複雜度、深刻度與系統性而言,堪稱為先秦時代的第一思想家。本課程的目的,期望修課同學能以關切的態度來思考荀子所提出來的問題,亦即將《荀子》對人世的提問也當做對於現今世界的提問;另外也以人文研究的態度,把《荀子》做為一歷史文本加以研究,並利用數位工具的幫助,細緻而深入地檢覈任一重要的概念,並利用心智圖軟體把資料匯整起來,以做為期末報告的素材。而課程進行的方式,一方面著重在原典的閱讀與理解,一方面著重在《荀子》思想系統的整體掌握;一方面則藉由數位工具的幫助,可以在整體與部分之間來回穿梭,以具實地掌握住荀子的思想內容。

二、指定用書(Text Books)

三、參考書籍(References)

  1.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2014。
  2.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1988。(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3.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台灣商務,1983。
  4. 牟宗三,〈荀學大略〉。收於氏著,《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1979。
  5.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9。
  6.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1992。
  7. Sato Masayuki 佐藤將之, 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03).
  8. 佐藤將之系列對於《荀子》的研究。
  9. 政治大學哲學學報:荀子研究專號。

四、教學方式(Teaching Method)

本課程每週排三個小時的課程。除了第一週課程介紹與第二、三週概論由教師講授外,每週先由同學報告閱讀心得,進行討論,然後進行困難段落的共同解讀。

五、教學進度(Syllabus)

以下進度,以週次為原則:

  1. (2018/02/20):02-22才開始上課。
  2. 課程介紹:內容與方法。(2018/02/27)
    • 內容:請參考以下課程安排。
    • 方法:這學期,我們將試者以不同的數位工具方法來進行對文本的探勘 ,以求迅速觀察我們要研究的主題,擷取與匯整資料,來進行我們的解讀,並尋求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以便發展和完成自己的學期報告。
      • freeplane (https://sourceforge.net/projects/freeplane/)是一種心智圖軟體,心智圖由中心點向兩邊以樹枝狀延伸。freeplane另外也可以於樹枝狀展開的末端,再將數個分叉點綜合成一個,然後再開展。心智圖軟體的這種特性,便於將人文學科所常用的分析、綜合、對比、對照、歸納、演繹做一個圖式化的呈現,便於我們進行思考。
      • CText.org的線上工具集:在此線上平台,可以很快統計文獻的n-gram頻率、文獻之間的差異等等,並可以迅速製成圖表。
      • MARKUS線上閱讀平台:把文本導入這個平台後,可以透過與漢典連接,迅速查閱文本中的字詞。
  3. 《荀子》概論一:歷史背景與荀子生平。(2018/03/06)
    • 介紹:人是時代的產物還是時代是人的產物,一直以來是人文學者爭辯不休的問題。但如果先把這個大問題放置一邊,進入到特定人物的生平來考察,會發現以上兩者情形都有。亦即人做為時代的行動者,既受到時代環境的制約;又可以透過行動,來造成時代的改變。但若更具體來講,兩者的互動的情況,又在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例如一個發明紙的人和一個一生只靠勞力耕作維生的人對世界的影響就很不一樣;有時,在時代和時代之間的差異也很大,例如,今天的時代常被認為是英雄、聖人不再的時代,因為大的改變常常科技改變的結果,而科技又常是集體的貢獻。荀況在他的一生中所經歷的時代是怎麼樣一個時代?他的一生又受到這個時代什麼影響?面對這個時代,他又提出了什麼主張?本次課程將探討前面兩個問題,下次則探討第三個問題。
    • 閱讀:
      1. 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問題:
      1. 你怎麼看時代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2. 你的看法與自身的經驗有關嗎?還是觀察別人的心得?
  4. 《荀子》概論二:荀子思想大略。(2018/03/13)
    • 介紹:同上次課程。
    • 閱讀:
      1. 司馬談《史記.論六家要旨》。
    • 問題:
      1. 在你一生中,你曾遇見過很喜歡發表意見的人嗎?這些意見你認為有沒有「大」「小」之分?亦即,言論的範圍是牽涉一狗、一人、十人、百人、還是千家、萬國。
      2. 在你本身的意見中,牽涉範圍最大的是什麼樣的意見?
  5. 性惡論(2018/03/20)
    • 介紹:「人是什麼?」是一個在人類歷史中常常被問起的問題。與此可以對比的,「我是什麼?」也是一樣,所以古希臘才會有「認識你自己」的名言。先秦的性論、心論,乃至於德行論或德性論,可以說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回答。這兩個問題雖然相關,但並不完全一樣,而其間的關係當然也是另一個可以被討論的重點。如果說從《論語》到《孟子》的偏重點,是從「德行」到「德性」的轉變,則荀子無疑是站在「德行」的觀點,對於孟子性善的「德性」論的反擊。性的自然傾向如果是惡,那就只有透過外加的教育或刑罰來加以矯正,或自身推動的學行來改善。其中要注意的是對於善、惡的定義可三人可能有所差異。
    • 閱讀:
      1. 〈性惡〉。
      2. 參考:歷代性論。
    • 問題:
      1. 你認為人有所謂的本質嗎?你可以想到一個和這個問題相關的現實問題嗎?
      2. 你認為這個問題有什麼重要性?
      3. 如果人真有所謂的本質,我們怎麼樣加以確定它的內容?
      4. 荀子在〈性惡篇〉裡,他所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6. 心論。(2018/03/27)
    • 介紹:相對於戰國中晚期「心」概念的突顯,在《論語》、《墨子》、《老子》中心並不是特別重要的概念。《荀子》對於心概念的闡發,可以說在先秦諸子中最為豐富。在〈解蔽〉一篇當中,則特別注意心大清明的狀態下能發揮的功能,心的大清明功能讓心能夠知道、可道、守道─亦即和心建立起一種正面的關係。相對於大清明的狀態,則心會處於被蒙蔽的狀態。〈解蔽〉的主旨,就是在說明如何解開心的蒙蔽。
    • 閱讀:
      1. 〈解蔽〉。
      2. 參考:先秦心論。
    • 問題:
      1. 荀子認為蔽是什麼?蔽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蔽?
      2. 你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蔽?這些蔽是如何形成的?你如何解決?
      3. 解蔽的目的在於讓心知道、可道、守道,而其最後的目的是什麼?你能從解蔽裏找到這個目的嗎?如果要在其它篇章找到別的目的,你認為應該要怎麼進行?
      4. 你同意人都有荀子在〈解蔽〉篇裏所說的心的功能嗎?
  7. 名論.一。(2018/04/03)
    • 介紹:在西方,二十世紀可以說是語言哲學的世紀,關於語言的種種方面有著多采多姿的爭議。到底語言和真實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語言有其自身的本質嗎?語言的功能為何?不只在哲學有所爭辯,語言本身也是一種學科,而其學習也是心理學分支的一個重點。和現代的西方不同,在戰國時代,由於為了增進內政與軍事(命令)的效率,利用文字(法、令:文字的規定)進行政治控制的時代就改變了以禮樂為規範的宗法封建制度,而語言的問題就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這種重要性一方面指向現實的語言功能的設計與討論,另一方面則指向名實問題。所謂的名實問題,就是「名」(泛指語言,特指名詞,亦即命名的問題)和「實」之間的關係,以及由「名」組成的語句、論說的問題。荀況在〈正名篇〉裏展現出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論述「名」的形成,並透過名的功能以及制名的要點,將之和「類」的概念以及禮來連結,展現了他思想系統性極強的一面。做為先秦儒家的最後一個大師,他也回應了不同學派關於名的論說。
    • 閱讀:
      1. 〈正名〉。
      2. 參考:先秦名論。
    • 問題:
      1. 想想看「語言」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各個面向的關係是什麼?或語言在實際上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2. 我們在使用語言時,會遇到那些困難或問題?這些困難或問題如何解決?
      3. 你所認為的語言功能,和〈正名〉篇裡提出來的一樣嗎?那些一樣,那些不一樣?
      4. 荀子在〈正名〉篇裡,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5. 荀子對於語言的起源、目的、標準,你同意嗎?
  8. 名論.二。(2018/04/10)
    1. 同上
  9. 學論。(2018/04/17)
    • 介紹:「學」字是《論語》中除了「子曰」以外,開篇的第一個字。《荀子》的編纂者也將〈勸學篇〉放在第一篇,這並不是偶然,而是編纂者認為荀子繼承了孔子對於「學」的重視。到底孔子為什麼重視「學」?荀子又為什麼重視孔子所重視的「學」?兩人對於「學」的看法又有什麼異同?在〈勸學篇〉裏,荀子以下面的話來強調學的重要性:「學不可已,…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將人的一生和學密切關連起來。在篇末並將學和其性惡論關連起來,點明了從涂(塗)之人成為像禹一樣的聖人的具體途徑。
    • 閱讀:
      1. 〈勸學〉
      2. 參考:《禮記.學記》
      3. 參考:《禮記.大學》。
    • 問題:從自己受教育的過程想想下面的問題;然後從〈勸學〉篇的內容來回答這些問題。
      1. 人為什麼要學習?
      2. 學習對你來講,意味著什麼?
      3. 學習的內容是什麼?
      4. 人如何學習這些內容?
      5. 〈勸學〉的內容和〈學記〉(參考資料)有什麼異同?
  10. 修身。(2018/04/24)
    • 介紹:和《莊子.養生主》所說的「保身」、「全生」、「盡年」不同,儒家的概念為「修己」或「修身」的「己」或「身」並不著重在肉身,而比較是在與他人互動時有形的自我,而修身則著重在這種互動中不斷累積自己的「德」。在〈修身篇〉、〈不苟篇〉中,荀況說了很多他理想中的士是什麼樣子的,類似於《論語》中對於「君子」做為具有德行之人的描述。但這些描述,在結構上並不連貫。也彰顯出「編纂」的特色,亦即由不相連續的段落所組成。而在內容上,則顯出不一而足的德行,這種德行論和現今西方恢復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傾向也有相似的地方,亦即不將重點放置在普遍道德理論的構想,而放在特定社會環境下之德行的思考。
    • 閱讀:
      1. 〈修身〉。
      2. 〈不苟〉。
      3. 參考:《禮記.儒行》。
    • 問題:
      1. 什麼是一個理想的自我?
      2. 如何達到這種理想?
      3. 你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的行為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這種態度和自己的現實生活的關係是什麼?和別人對自己評價的關係是什麼?
      4. 你覺得〈修身篇〉、〈不苟篇〉對上面三個問題的回答是什麼?
  11. 期中心得報告週(2018-05-01)
  12. 榮辱。(2018-05-08)
    • 介紹:〈榮辱〉和〈修身〉、〈不苟〉一樣,包括了一些主題集中或不集中的段落;但就內容而言,〈修身〉、〈不苟〉(有所為有所不為)可以說是一個人對於自我和自己關係的界定,〈榮辱〉卻是外於自我對於自我的界定。〈榮辱〉篇的最後幾段,也和怎麼從性惡到聖王的心的抉擇有關,亦即對於心如何選擇「利」有關。〈仲尼〉則是對於國君、人臣處事的一些評斷。自我的構成,常常是在不斷地累積自我評價與他人對自我的評價而成,而兩者也有一些關聯。當時代變化以後,外界對自我評價的標準常常也會有所不同。例如,〈仲尼〉大致上來講,都是對於當時的主政階層(國君、人臣、士)的意見,和我們這個時代對於不同階層、群體、職業別的想像都有所不同。
    • 閱讀:
      1. 〈榮辱〉。
      2. 〈仲尼〉。
    • 問題:
      1. 想想看外在對自己的評價和自己行為有什麼關係?
      2. 外在評價是由什麼樣的方式加在自己身上?
      3. 你對外在評價完全接受嗎?為什麼是?為什麼不是?
      4. 外在評價和社會秩序有什麼關係?
      5. 如果要你評價一個人,你會怎麼進行?
      6. 〈榮辱篇〉中對於榮辱有什麼看法?
      7. 〈仲尼篇〉中對於人應該怎麼和社會互動?
  13. 儒者與他者。(2018-05-15)
    • 介紹:在《論語》中,孔子教導他的弟子怎麼面對「人不己知」的狀況、也對於「名」有所講述,亦即自我在和外界進行互動的時候一些可能的狀況。但人除了會受到外界的評價,也會對外界進行評價,或對外界的評價提出自己的回應。除了會為自己提出回應,也會為自己所屬的群體提出回應。在《孟子》中,儒者能不能「將有利於吾國乎」,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荀子也在〈儒效〉篇提出儒者為什麼有助於治國,彰顯出做為儒者一分子的立場;而這種立場在〈非十二子〉中,則以對其它學說批判的情形出現。這種對於文化的某個部分進行較全面性的批判,是文化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常常會出現的現象:總結過去,定位未來。〈非十二子〉常常相提並論的是《莊子.天下篇》與《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論六家要旨。
    • 閱讀:
      1. 〈儒效〉、〈非十二子〉。
      2. 《禮記.儒行》。(參考)
      3. 〈正論〉。(參考)
    • 問題:
      1. 荀子認為一個儒者的效用,有那些重點?
      2. 你認為〈儒效〉和〈非十二子〉兩篇有什麼關聯?
      3. 就你所知,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對其他諸子評論公允?為什麼?
      4. 〈非十二子〉篇和荀子對於道的看法有何關係?
      5. 你認為在你的身邊有沒有一些儒者型的人物?或者,你想像中的現代儒者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和社會、政治的關係又是如何?
  14. 天論。(2018-05-22)
    • 介紹:人類文明的發展,可以說是一個脫離自然環境影響的過程,例如有了冷暖氣就可以脫離自然氣候溫度對人的活動的限制。但在遠古的時代,自然的力量對人類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對於自然的崇拜或這些力量的具體象徵的崇拜,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先秦時代,這樣的力量曾以「天」做為代表,例如在《墨子》中就大談「天志」。但荀子卻重視掌握天揮行的規律,不將它視為是掌控、決定人類發展的重大力量,而是人類可以運用它以達到人類生活的目的。這樣的看法在先秦時代,可以算是傑出的,也是較為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迹。但這樣的看法是否會發展成為人定勝天或是與自然共存互養,則是另一個問題。整體來看,可以說在天人關係這個議題,荀子是從人的方面來看,而不是直接就這個關係來談論,畢竟那時候對於自然世界的理解與現代相比,是非常地少。但我們現在對自然世界的總體理解又有多少呢?這樣的理解又會怎麼影響我們對未來作為呢?這些在〈天論〉中被問的問題,對於我們來說,仍然是必須被重問的問題。
    • 閱讀:
      1. 〈天論〉。
    • 問題:
      1. 你認為茫茫宇宙中,真有一種主導萬物運行的力量嗎?為什麼你會這樣認為?
      2. 你認為對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會影響個人對自己生活與國家事務運作的看法嗎?為什麼?
      3. 你贊成荀子在〈天論〉中所持的意見嗎?為什麼?
  15. 禮樂論。(2018-05-29)
    • 介紹:接下來的課程,我們要討論《荀子》的群論。「群」的概念是荀子社會哲學的核心概念,也是他用來定義善惡的基點。這個概念是荀子對於人類社會存續原因的解釋,而這個概念的具體化就是荀子的禮論;再進一步,就是荀子治國的主張。而在理論的層次上,群論又和類、名的概念相關,可以說是荀子系統化思想體系最豐富的展現。簡略來講,荀子認為群的能力是人類之所以能在自然環境競爭之下存活的原因,而能群的基礎又在於群體內部秩序的維持,而這種秩序的維持即在內部資源的合理分配。荀子將這種合理分配的系統稱之為禮。有了這種合理分配的系統,群體內部的每個成員就能滿足自己「應得」的資源而得以維生或享受生活,因而群體就可以持續性的存在,因為群體的存在和個體的存在的要件是一致的。
    • 閱讀:
      1. 〈禮論〉、〈樂論〉。
      2. 參考:《史記.禮書》、《史記.樂書》、《禮記.樂論》。
    • 問題:
      1. 在你日常的生活中,你感覺到那些社會規範、學校規定、國家法令?你覺得它們的作用是什麼?它們達到了它們被設置的目的了嗎?
      2. 荀子認為禮的起源是什麼?你同意荀子對禮的起源的說法嗎?
      3. 如何維持一個團體的存在、維持一個團體的運作,並達成一個團體存在的目標?
      4. 你平常聽音樂嗎?為什麼聽?為什麼不聽?
      5. 你認為音樂對你有什麼影響?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16. 治國.一。(2018-06-05)
    • 介紹:和《論語》和《孟子》的師生對話體不一樣,在《荀子》中,荀子基於群論而來的治國方針相對來講,要具體得多。從理想的制度(禮、王制)到理想的君主、臣下,如何富國強兵,荀子都有所議論,也是我們以下三週的主題。
    • 閱讀:
      1. 〈王制〉、〈君道〉。
      2. 參考:《禮記.王制》。
      3. 參考:《論語》、《孟子》。
    • 問題: 什麼是理想的政治?在〈王制〉篇裏,荀子從各方面來探討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這種種對於理想政治的構想,是否也適合用在台灣的例子上?另外,人治還是法治,一直是管理思想上的一個大問題。荀子一方面強調禮的重要性,一方面他也強調「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這個禮拜我們閱讀的三篇,則是他從管理階層不同的身分來論說「人」的問題。閱讀後,請各位思考下列問題:
      1. 你認為什麼是一個群體的領導人物需要要什麼人格特質?
      2. 你認為一個群體的領導人物應該要考慮那些事項,以利群體的永續經營?
      3. 你認為荀子是主張人治,還是主張法治?你自己呢?在管理一個團體的事務上,你認為人的因素比較重要,還是法的因素比較重要?
  17. 治國.二。(2018-06-12)
    • 閱讀:
      1. 〈臣道〉、〈致士〉、〈富國〉。
      2. 〈彊國〉〈王霸〉〈議兵〉。
      3. 《孫子》。(參考)
    • 問題:比起《論語》、《孟子》,荀子做為一個儒家所提出的治國理論,要具體得很多。在閱讀本週四篇指定讀物後,請思考下列問題:
      1. 你認為就一個國家的生存而言,最重要的是那些事務?
      2. 怎麼樣處理好這些事務?
      3. 荀子對於管理一個國家事務的大的分類是那些?這樣的分類符合我們現在的中央政府的部會規畫嗎?
  18. 期末報告週(2018-06-19)

六、成績考核(Evaluation)

平時成績(30%):含課堂報告、討論。

期中心得報告(30%):就第10週前的課程主題,選擇一個,完成一篇對荀子思想的心得報告,字數3000字以上。

期末研究報告(40%):就荀子的內容,完成一篇研究報告,字數4000字以上。本研究報告,不必參考研究文獻,而重在對於原始文獻利用CText.org的工具集進行的分析與統計,然後導引延申出自己的結論。

出缺席另計,缺席三次者成績降一級(如由B+變成B,以下同),四次降兩級,五次降三級,缺席達三分之一者、作業報告抄襲者學期成績以E級分計。若因故缺席,可在授課教授指導下,進行與授課內容相關的修補作業,通過者可以抵銷缺席記錄。本科報告,除非經過授課教師書面同意,不得將同一分報告做為本課程與其它課程的共同作業使用。

七、可連結之網頁位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