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一、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在於知識內容的灌輸,而在於了解整個知識生產的過程,進而對於知識內容與生產知識的體制產生批判的能力,並進一步促成新的知識的生成。因而本課程目的,在於藉由《荀子》一書做為一個個案,來部分達成上述高等教育的目的。《荀子》為荀況(約316-237 B.C.)的作品。荀況活躍於戰國(403-221B.C.)晚期,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他對後世的影響,記載於《史記.儒林傳》:秦漢時期的儒學經典傳授,多與荀況有關。而學者常認為荀子思想受到之前思想家的影響,而有兼綜的傾向,這種傾向符合《荀子》一書的內容,而且也是戰國晚期到漢代初期的思想傾向。而就《荀子》思想的複雜度、深刻度與系統性而言,堪稱為先秦時代的第一思想家。本課程的目的,期望修課同學能以關切的態度來思考荀子所提出來的問題,亦即將《荀子》對人世的提問也當做對於現今世界的提問;另外也以人文研究的態度,把《荀子》做為一歷史文本加以研究,並利用數位工具的幫助,細緻而深入地檢覈任一重要的概念,並利用心智圖軟體把資料匯整起來,以做為期末報告的素材。而課程進行的方式,一方面著重在原典的閱讀與理解,一方面著重在《荀子》思想系統的整體掌握;一方面則藉由數位工具的幫助,可以在整體與部分之間來回穿梭,以具實地掌握住荀子的思想內容。
二、指定用書(Text Books)
三、參考書籍(References)
四、教學方式(Teaching Method)
本課程每週排三個小時的課程。除了第一週課程介紹與第二、三週概論由教師講授外,每週先由同學報告閱讀心得,進行討論,然後進行困難段落的共同解讀。
五、教學進度(Syllabus)
以下進度,以週次為原則:
六、成績考核(Evaluation)
平時成績(30%):含課堂報告、討論。
期中心得報告(30%):就第10週前的課程主題,選擇一個,完成一篇對荀子思想的心得報告,字數3000字以上。
期末研究報告(40%):就荀子的內容,完成一篇研究報告,字數4000字以上。本研究報告,不必參考研究文獻,而重在對於原始文獻利用CText.org的工具集進行的分析與統計,然後導引延申出自己的結論。
出缺席另計,缺席三次者成績降一級(如由B+變成B,以下同),四次降兩級,五次降三級,缺席達三分之一者、作業報告抄襲者學期成績以E級分計。若因故缺席,可在授課教授指導下,進行與授課內容相關的修補作業,通過者可以抵銷缺席記錄。本科報告,除非經過授課教師書面同意,不得將同一分報告做為本課程與其它課程的共同作業使用。
七、可連結之網頁位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