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號(Course No.):1131160CL 210600
科目名稱(Course Title):子學名著選讀(Readings on Pre-Qin Philosophers)
上課時間(Time):MNM5M6 (星期一12:10-15:00)
授課人員(Teacher):祝平次 (ptchu@mx.nthu.edu.tw)
學分(Credit):3
教室(Room):虛擬教室(https://meet.google.com/smg-eftw-mxc)
助教(Teaching Assistant):陳昕(919renee@gmail.com)
辦公室時間:星期二、三下午1:30-3:30或事先約定。
辦公室:人社院B518
辦公室電話:42742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在於知識內容的權輸,而在於了解整個知識生產的過程,進而對於知識內容與生產知識的體制產生批判的能力,並進一步促成新的知識的生成。但新的知識,常常是在以既有的知識為基礎的前提下,才能發展。尤其在人文學科中,所謂的「過去」即是知識的對象。
本課程的討論對象─先秦子書─是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著作。雖然年代久遠,但就問題的提出而言,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思考的原點。人文學科的思考訓練,常常是要從時、空兩個面向展開,能讓我們從各式各種不同的觀點來理解類似的事件、意見。
在兩千多年前的那個時代,周朝原來藉以維持政治秩序的封建宗法制度已經因為種種歷史因素不再起作用,各個封建國開始想要擴張或維持自己原來的勢力範圍,而引起了激烈的政治、軍事及至於政治思想的競爭與整合。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如何恢復政治秩序、如何幫助自己所投效的君王得到更多政治上競逐的成果,這些問題都成為先秦諸子的論述重點。但是他們切入的重點各有不同,也因此在這個時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政治想像,而這種想像在中國進入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時期以後,由於政治組織結構慢慢趨於穩定,對於政治的多元的想像就不再出現。但即使如此,這些曾經在歷史出現的聲音,也成為漫長帝制中國政治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本課程所使用的數位文本可以在不同網站取得:
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cgi-bin/kiwi/akiwi/kiwi.sh
這是中研院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因有詞性標記,可以進行比較複雜的句式分析。
這是德龍(Donald Strugeon)個人所建置的網站,內容非常豐富,也慢慢在增置各式各樣的文本分析工具。
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是建置最早的中文全文資料庫。在校內可以使用。
《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尤其是各種子書最前面的〈前言〉)。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北京:中华书局。
本課程以閱讀、討論修課同學所提問題、授課人員講授為主。
09-02 課程介紹
参考閱讀:課表,並請參閱比較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總敘》 與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敘》 。
詞頻表
value of n (輸入「1」)
minimum count(輸入「1」)
Normalize of length(兩種文本以上請勾選,以顯示百分比的比較。)
Stop at break (選None)
Tokenize by character(已斷詞資料,不要勾選)
「Run」點選加以執行。
可以輸出下載統計結果。
介紹:
「子」部做為中国古代帝制下士人的知識分類系統,相對於「經」、「史」、「集」其它三部而存在。從某個角度而言,子部所收書籍,內容屬性和其它三部有重覆的部分,可以說「子」部的存在是一種形式的規定。而這種形式的規定是什麼呢?「子」的原義,在它的歷史脈絡裏,原為對男子的尊稱,後被轉用來指稱「老師」。在春秋末期時代,周代的封建宗法制度 ( 禮樂制度 ) 漸漸失去控制政治秩序的功能,於是有一些受過當時傳統教育的人,試著對這個現象,提出解決之道。這些人吸引了一大批想要進入統治階層的學生,這些學生就尊稱這些老師為「子」。其中早期最出名的就是孔子。在孔子之後,一直到秦朝在 221 B.C. 統一六國之前,有許多這樣的人存在。他們的弟子也常常把他們教導的言論收集起來,變成一部部的著作,而這些著作常被冠以「某子」做為書名,所以後來就有「子」書或「子」部的概念。另外,在這些著作集結成書籍的過程,也常常會滲入其它人的想法或意見,所以和子書一個密切相關的問題,就是辨偽,也就是那些篇章節段是書名所指向的作者,那些不是。但今日的學者,大都同意這些著作不是一人一時的成果。
09-09 諸子百家發展的歷史背景
09-16 孔子(名「丘」,551 - 479 B.C.E.)
閱讀:《論語》〈學而〉、〈為政〉、〈八佾〉、〈里仁〉。
參考閱讀:《論語》其它篇章。
介紹: 為了面對周代禮樂制度再也不能維持現實的政治秩序的情況,孔子改造了兩個重要概念來重新肯定周代的禮制。這兩個概念一個是「君子」、一個是「仁」。「君子」原義為「君之子」用來指稱當時統治階級的貴族,孔子卻將之改造為理想的統治者,並以之為弟子們學習的目標。「仁」原義為統治者對下階層人民的慈惠,孔子將之改造為一個理想統治者內心的一種特質,這種特質使得一個人能以一種特殊的態度去面對另一個人。在閱讀完《論語》之後,你能說出一個「君子」人的特質嗎?又「仁」到底是什麼,在中國歷代的儒家學者間是一個爭吵不休的議題,你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孔子所謂的「仁」是什麼意思嗎?除了「君子」和「仁」,你認為《論語》中還有什麼重要觀念?這些觀念和「君子」、「仁」的關係是什麼?
09-23 墨子(名翟,470-391 B.C.E. )
閱讀:《墨子》〈尚同中〉、〈兼愛下〉、〈非攻下〉。
參考閱讀:《墨子》十論中的其它主題:尚賢、節用、節葬、非樂、明鬼、天志、非命。
介紹: 孔子的立場,基本上還是維護周代的禮樂制度,可以說還是維護當時做為統治者的貴族。但實用派的墨子,則認為貴族的許多生活型態,浪費了大量的資源,使得一般做為被治者的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墨子提出了一個衡量所有政治行為的標準:「使人民吃得飽、穿得暖、累的時候可以休息、可以安心生活。」亦即墨子從被治者的角度,對於孔子的思想以及周代的禮樂制度提出了批評。也因為如此,墨子發展出來一套評價各種學說的標準─「言之三表」,有意識地建立起來如何表達思想的形式,也使得他的思想在戰國時代大大地流行。墨子有名的論題就是「兼愛」、「非攻」、「節葬」、「節用」、「非樂」、「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等。這些主張,大部分都和儒家從貴族統治發展出來的觀點不同。從我們要共同閱讀的三個篇章裏,你看得出來墨子怎麼樣進行他的陳述嗎?你有被這些陳述說服嗎?為什麼? 今本《 墨子》的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亦即所謂的「墨子十論」(「兼愛」、「非攻」、「節葬」、「節用」、「非樂」、「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各有上中下三篇(有的已經亡佚),然後有其它在十論外的論述,如〈貴義〉、〈公輸〉以及放在全書最前面的幾篇。第三部分則是所謂的《墨經》,裏面包括了中國最早的字典的〈經.上〉、〈經下〉,和解釋它們的〈經說.上〉、〈經說.下〉,以及另外兩篇有通論名言使用的〈大取〉、〈小取〉,這部分的材料,我們會放在名 的部分一起討論。第四部分,則是實做派的墨家關於怎麼製作防守城邦的具體方法。我們這週只討論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09-30 老子(名「耼」)
閱讀:《老子》八十一章。
介紹: 相對於孔子仍然對於周代的禮樂制度深具信心,老子看到的卻是周代禮樂崩壞的事實,也就是大歷史的變趨勢。這也使得他連帶地想到人類的創制,無一不是以毀壞告終。(孔尚任《桃花扇》:「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於是他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東西能夠長久?隨著這個問題,他也提出衍生天地萬物而不受天地萬物影響的「道」,做為他論述的重點。你認為老子「道」的概念,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它在這個世間之中嗎?在這個世界之外嗎?它有什麼樣的特色?我們怎麼知道它的存在?除了「道」,老子還提出了那些重要的概念?這些概念和道的關係是什麼?
10-07 莊子(名「周」,369-286 B.C.E.)
閱讀:《莊子》〈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
參考閱讀:〈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
介紹: 和老子一樣,莊子也對名言和道之間的關係感到懷疑。他認為名言構成我們的知識,而知識進一步化為我們心所固守的成見,充滿了成見的心,就是成心,無法再脫離名言知識的束縛。然而,構成世界的原質卻是氣,就氣而言,物和物之間是可以彼此轉化,這和名言知識總形成區別的現象剛好形成對比。名言知識讓我們離混融不二的世界越來越遠;也因為名言知識的關係,我們認為外在世界和我們自身不同,而有喜惡、愛恨等差異,然而這種對世界的態度卻使我們心神虛耗,形存神亡。莊子思想的一個重點,就在於說出我們的處境,並提出他的建議。在內七篇裏,大家可以讀出一些比較共同的主題嗎?這些主題有那些?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內七篇的篇名對我們又有什麼提示?彼此之間又有什麼關聯?
10-14 孟子 (名「軻」,372-289 B.C.E.)
閱讀:《孟子》〈公孫丑篇.知言養氣章〉、〈告子篇〉、〈盡心篇〉。
參考閱讀:〈梁惠王篇〉、〈公孫丑篇〉、〈滕文公〉、〈離婁〉、〈萬章〉。
介紹: 不像孔子在《論語》之中對弟子的說話擁有重大的權威,在孟子的時代,儒家的學說面對多方的挑戰。孟子必須在面對不同學派的說法,提出為孔子辯護的理由;孟子自己就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可見儒家的學說,已經進入和其它學說競爭的階段。在今本《孟子》裏,記載著「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然而,他對於堯舜聖王的理解,卻和他的性善說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不是著重於堯舜的政治成就。大略而言,孟子強調孔子提出仁的內在層面,進一步提出「仁義」在人天生的性中的說法;而對於外在規範的禮和學習則比較忽略。錢穆先生以「知言、養氣、性善」為孟子對儒家學說做出的最大貢獻,你同意嗎?為什麼?你認為在告子和孟子的論辯當中,誰佔上風?你比較同意誰的說法?為什麼?對於孟子「知言」、「養氣」的說法,你有什麼評論?你同意孟子對於志、氣關係的論斷嗎?你感覺得到自己的氣與志嗎?
10-21 荀子(名「況」,312-230 B.C.E.)
閱讀:《荀子》〈勸學篇〉、〈正名篇〉、〈解蔽篇〉。〈性惡篇〉。
參考閱讀:〈天論篇〉、〈正論篇〉。
介紹: 相對於孟子從心性的角度為孔子的主張提出辯護,荀子則一方面對於孟子的心性問題有所回應,一方面對於孔子所主張的「學」、以及當時諸子爭為諸侯國爭強奪富的現實考量也多所論述。雖然,荀子自承是孔子的繼承者,但他的思想與表達思想的方式,也受到其它先秦諸子的影響,就某個意義而言,他可以被認為是一個集戰國諸子大成的思想家。除了政治思想之外,《荀子》中的重要篇章包括〈性惡〉、〈正名〉、〈解蔽〉、〈天論〉、〈勸學〉。閱讀荀子後,你認為他和孟子之間的異同是什麼?你贊同荀子對於「語言」的看法嗎?又你認為荀子的道是什麼?
10-28 期中報告週:請利本週的時間完成一篇3000字以上的評論報告。評論的對象可以是前幾週介紹的思想家或這些思想家提出的某些概念、意見或議題。如果你不確定所選擇的題目是否符合規定,請與授課人員聯繫。
11-04 名家:惠施、辯者、公孫龍子。
閱讀:《莊子.天下篇》〈辯者二十一事〉〈惠施十論〉、《公孫龍子》〈白馬論〉、〈通變論〉、〈堅白論〉。
參考閱讀:。
介紹:墨子與老子都反對孔子,兩人都必須藉著使用語言來達成反對孔子的目的。然而,墨子對語言持肯定的態度,老子對語言卻持懷疑的態度。到底語言是怎麼一回事?人類真能藉由使用語言來達到指出真理、解決彼此的爭端嗎?另外,在戰國時期,為了追求國家行政效率,也慢慢從從較具象徵性的禮樂制度,轉向具體刑法的制度,於是對於語言敏感度也漸漸地提高,因為當時人的知道如果語言有歧義的話,則其做為傳達政令的效用將會大打折扣。這樣的情形,使得當時的思想家,開始細密地觀察語言和現實之間的關係,也注意語言內部的問題。公孫龍子是當時名家的一個代表。由於它有比較完整的文本流傳下來,可以讓我們知道當時名家比較詳細的論辯。在閱讀完《公孫龍子》五篇之後,你能夠了解這五篇的主旨嗎?你能用你自己的話來敘說這五篇主旨的論證方式嗎?你有被說服嗎?為什麼?
11-11 墨經
閱讀: 《墨經》 。(漢籍資料庫)課堂共同閱讀 〈大取〉 、 〈小取〉 以及 〈經〉、〈經說〉 的部分條文。
介紹: 在今本《墨子》裏,有六篇文章〈大取〉、〈小取〉、〈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合稱〈墨經〉又稱〈墨辯〉。〈大取〉、〈小取〉兩篇的內容,包含和辯說相關的種種問題,也有一些命題,這些命題可能是當時辯說的一些主題。兩篇〈經說〉則和兩篇〈經〉目對,用來解釋〈經〉中的條目。而〈經〉中的條目,是對於一些語詞的定義,因此〈經〉也可以被視為是傳統文獻中,最早的字典。在閱讀這些條目與關於辯說的理論時,會讓你想起之前的子書中的某些議題嗎?對於這些議題,〈墨經〉中的立場與主張與其它子書中的立場與主張又有什麼異同?
11-18 商子(名「鞅」,約390-338 B.C.E.)
閱讀:《商君書》〈農戰〉、〈定分〉、〈賞刑〉。
參考閱讀:《史記.商君列傳》。
介紹: 商鞅是法家的開創人物,他把治理國家的目的設定成富國強兵,並盡力去完成這樣的目的。在閱讀《商子》中,你 可以辨認出,商子要怎麼達到這些目的嗎?他的提議和其它的先秦思想家有什麼異同?
11-25 韓非子(韓非,280-233 B.C.E.)
閱讀:《韓非子》 〈主道第五〉 、 〈二柄第七〉 、 〈定法第四十三〉 。
參考閱讀:《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列傳》。
介紹: 《韓非子》相傳為韓非所做,但也很可能是一本集體創作的結果。在裏面的一些篇章,我們可以看到編輯過程的關係。至於其內容,則在教導如何藉由法術勢來治理國家。就我們所閱讀的篇章來看,你認為韓非子的法術勢指的是什麼?又要如何實際地運作?
12-02 管子(名「仲」,約725-645 )
閱讀:《管子》 〈牧民第一〉 、 〈形勢第二〉 、 〈權修第三〉 。
介紹: 管仲是幫助齊桓公奠定霸業的歷史人物,但《管子》則是一本內容龐雜的事。裏面有治國原則,也有治兵、理財、養身、用刑等等方面的論述,是一部內容非常豐富的書。但《四庫全書總目》卻將它歸在法家一類,從指定閱讀的篇章來看,你覺得他是法家嗎?為什麼?你覺得《管子》內對於治國的主張,和之前所閱讀的其它諸子比較起來,孰優孰劣?
12-09 孫子(名「吳」,545-470或496 B.C.E.)
閱讀: 《孫子》〈始計〉、〈作戰〉、〈用間〉三篇。
參考閱讀:《孫子》其它十篇。
介紹: 唐代的韓愈在他的〈原道〉中,曾說過「道與德為虛位」,亦即「道」、「德」兩個概念,是一種形式概念,而不是有具體內容的實質概念,所以我們可以說有儒家之道,有道家之道,有墨家之道;而與這些道相對的,則各有其德。所以英國漢學家A.C. Graham曾以諸子鳴道來形容戰國的思想狀況。本週我們要看的,則是兵家之道。兵家之道,義在求勝,為了求勝,就牽涉到很多客觀知識,例如對於天氣和地形的掌握。但因為在古代主要還是以陸軍為主,所以如何管理、指揮、運用軍隊就變成很重要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又和更廣大人民管理,亦即政治相關。本週要看的孫子兵法,為孫吳所留傳。閱讀過本書後,你覺得孫子所提供的必勝之道為何?為了確保實際上短兵相接的戰爭可以取得勝利,又必須做什麼樣的準備?老子說:「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孫子在論述戰爭時,是否有注意到實際戰事後的結果?如果有的話,那他看到的結果,又是什麼?
12-16 呂氏春秋(呂不韋)
閱讀:《呂氏春秋》目錄、《呂氏春秋》〈孟春紀.正月〉 、 〈孟春紀.貴公〉 、 〈仲春紀.情欲〉 、 〈仲春紀.當染〉 。
介紹: 做為春秋戰國末年出現的一部書,《呂氏春秋》的企圖,可以從全書的架構看出來。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每一部分下面又分為數目整齊的篇章,呈現出帝國一統時的學術規模。後來,司馬遷《史記》在篇目的安排上,也很可能受到它的啟發。高誘對此書,有如下的評語:「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揚雄相表裏也。」《四庫全書總目》對《呂氏春秋》有如下的評語:「書較諸子之言獨為醇正,大抵以儒為主,而參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與孔子、曾子之言,其他如論音則引〈樂記〉,論鑄劍則引《考工記》,雖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按,所引莊、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誕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縱横之術、刑名之説一無及焉,其持論頗為不茍。」
思考:
高誘的評語,認為《呂氏春秋》是結合道家與儒家之做,而《總目》的評話則是結合儒、道、墨,對於這種把思想整合在一起的作法,你認為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就你所讀到篇章而言,你認為內容是屬於那一家?
12-23(沒有課程)
12-30(繳交期末報告)
平時作業(40%):每週的閱讀提問與心得。
兩篇評論報告(60%):期中報告的範圍,為期中以前的授課內容;期末報告的範圍為期中以後到期末的授課內容。
http://tinyurl.com/pingtzu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