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 荀子的理論,本身非常完足;唯一沒有明確說明的是,關於分配的問題,要由誰來分配、要怎麼樣分配才合理。荀子所說的「天子的欲望可以近盡」、「守門的欲望大部分沒有辦法滿足」,這樣的分配是我們可以認同的嗎?這樣的問題,在西方思想 ,就是所謂的「公平」(justice) 與平等(equality)的問題。但若要荀子回答這個問題,他應該會說,「禮」的規定,就是目前暫定最合理的安排;而將來的變動,可以依照怎麼樣的分配對群來說是最好的,來考量。整體來講,荀子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代,在內部推理上最為緊密的體系,在社會組成的目的與原理上也最符合我們當代社會的現狀。
  • 對荀子來講,人的美德只有一種,即是維護「羣」的生存。這種對於美德的構想的公共性,即在於它設定的目標即在於羣,而不是像孔子的「仁」,或孟子的「性」、「心」。亦即,他更明確地表達一個個體的公共價值乃決定於他和他所處羣體的關係,而不在於他和他自己的關係。所以人被放在同一個標準下被衡量,亦即對於羣體的貢獻,而不是一個人有什麼才能、賺錢多少、或修養有多好。(雖然,這些面向也部分和羣體相關,但不應該被放大。)
    • 那什麼是荀子身所㲃的羣體呢?
    • 這種羣體概念能不能擴大呢?
      • 如果不能擴大,則蘊含著不同羣體的競爭或衝突關係,依那時的處境,如同目前部分世界的處境一樣,就是軍事衝突。
      • 如果能擴大,則蘊含著人做為一個類可以視為一個整體。那問題就會再延伸成人做為一個類和其它類之間的諧和與衝突的問題。但荀子思想的焦點似乎還沒有延展到這個範圍,而比較侷限在從人的角度來談問題。雖然,他也有些人與天地為參的思想,但這樣的思想,並沒有將人抬高到天地與萬物的對比。(如孟子所說「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或「人為萬物之靈」,仍然還是在類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