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

天台宗(參考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I. 天台宗簡史

A. 龍樹…慧文─慧思─智顗

B. 智者大師之開宗(智顗、四祖)

C. 九祖湛然、十七祖知禮

II. 天台宗之判教理論:五時八教

A. 五時﹕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

1. 此依佛傳言佛之傳教順序。

2. 方等,廣說各式法門,斥小乘贊大乘。

B. 八教﹕

1. 化法四教﹕藏、通、別、圓(教的內容不同)

a. 藏即三藏教。

b. 通,因緣即空,大乘空宗,般若義。

c. 別:前別藏、通;後別圓;又非共法故言別。(華嚴)

d. 圓:圓融之教。(法華)

2. 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教法不同)

III. 天台宗之教義

A. 一念三千

1. 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

2. 十如是: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

3. 百界千如:十界互具十界;每界有十如是。

4. 三千﹕千如 X 三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

5. 一念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法。

6. 從觀這一念而離空、假、中等名言而入不可思議中道

7. 性具善惡﹕性善惡、脩善惡。佛斷脩惡不斷性惡,諸佛眾生本性一體故。

8. 「介爾有心,即具三千」;「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先後)。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橫(同時)。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祗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

B. 一心三觀;三諦圓融

1. 止觀

a. 重在觀不重在止。

2. 一心:自性情淨心(強調一正面的本質性存在)

3. 三觀﹕從假入空、從空入假、中道第一義觀

a. 空觀,從假入空,順於真諦;

b. 假觀,從空入假,順於假諦;

c. 中觀,中道第一義觀,順於中觀。

d. 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此謂之通相三觀。

4. 三諦﹕空、假、中

C. 六即﹕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

《大乘止觀法門》

1. 所言止者,謂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自非有,不生不滅。但以虛妄因緣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作是觀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為止。

2. 所言觀者,雖知本不生、今不滅,而以心性緣起,不無虛妄,世用猶如幻夢,非有而有,故名為觀。…依止一心,以修止觀也。

3. 此心即是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復名法身,又稱如來藏,亦號法界,復名法性。

4. 問曰:「云何名為自性清淨心耶?」答曰:「此心無始以來雖為無明染法所覆,而性淨無改,故名為淨。何以故?無明染法,本來與法相離故。云何為離?謂以無明,體是無法,有即非有。以非有故,無可與心相應,故言離也。既無無明染法與之相應,故名性淨。中實本覺,故名為心。故言自性清淨心也。」

5. 問曰:「云何名為真如?」答曰:「一切諸法依此心有,以心為體,望於諸法,法悉虛妄,有即非有。對此虛偽法,故目之為真。又復諸法雖實非有,但以虛妄因緣而有生滅之相。然彼虛法生時,此心不生;諸法滅時,此心不滅。不生故不增,不滅故不減。以不生不減。不增不減,故名之為真。三世諸佛及以眾生,同以此一淨心為體。凡聖諸法,自有差別異相,而此真心無異無相,故名之為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實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為真如。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實,亦不如是,即為偽異相也。是故《起信論》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此義故,自性清淨心復名真如也。」

6. 問曰:「云何復名此心以為佛性?」答曰:「佛名為覺,性名為心。以此淨心之體非是不覺,故說為覺心也。」

7. 問曰:「云何知此真心非是不覺?」答曰:「不覺即是無明住地。若此淨心是無明者,眾生成佛,無明滅時,應無真心。何以故?以心是無明故。既是無明自滅,淨心自在,故知淨心非是不覺。又復不覺滅故,方證淨心。將知心非不覺也。」

8. 問曰:「云何名此心以為法身?」答曰:「法以功能為義,身以依止為義。以此心體有隨染之用故,為一切染法之所熏習。即以此心隨染故,能攝持熏習之氣,復能依熏顯現染法。即此心性能持能現二種功能,及所持所現二種染法,皆依此一心而立,與心不一不異。故名此心以為法身。」

9. 問曰:「云何復名此心為如來藏?」答曰:「…並能包含染淨二性,及染淨二事,無所妨礙。故言能藏名藏。藏體平等,名之為如;平等緣起,目之為來。…此真心而為無明殼藏所覆藏,故名為所藏也。藏體無異無相,名之為如;體備染淨二用,目之為來。故言所藏名藏也。…染淨平等,名之為如;能生染淨,目之為來。故言能生名如來藏也。」

10. 問曰:「云何復名淨心以為法界?」答曰:「法者法爾故,界者性別故。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諸法,故言法界。」

11. 問曰:「云何名此淨心以為法性?」答曰:「法者一切法,性者體別義。以此淨心有差別之性故,能與諸法作體也。又性者體實不改義,以一切法皆以此心為體。諸法之相,自有生滅,故名虛妄;此心真實,不改不滅。故名法性也。」

12. 藏體平等,實無差別,即是空如來藏。然此藏體復有不可思議用。故具足一切法性,有其差別,即是不空如來藏。此蓋無差別之差別也。此義云何?謂非如泥團具眾微塵也。何以故?泥團是假,微塵是實,故一一微塵各有別質,但以和合成一泥團,此泥團即具多塵之別。如來之藏即不如是。何以故?以如來藏是真實法。圓融無二故。是故如來之藏全體是一眾生一毛孔性,全體是一眾生一切毛孔性,如毛孔性,其餘一切所有世間一一法性,亦復如是。

13. 問曰:「我今一念即與三世等耶?所見一塵即共十方齊乎?」答曰:「非但一念與三世等,亦可一念即是三世時劫。非但一塵共十方齊,亦可一塵即是十方世界。何以故?以一切法唯一心故。是以別無自別,別是一心。心具眾用,一心是別。常同常異,法界法爾。」

14. 問曰:「體用無二,只可二諦相攝。何得世諦還攝世事?」答曰:「今云體用無二者,非如攬眾塵之別用,成泥團之一體。但以世諦之中,一一事相即是真諦全體,故云體用無二。以是義故若真諦攝世諦中一切事相得盡,即世諦中一一事相亦攝世諦中一切事相皆盡。」

15. 止觀作用者,謂止行成故,體證淨心、理融無二之性,與諸眾生圓同一相之身。三寶於是混個爾三,二諦自斯莽然不二。泊兮凝湛,淵滓恬然,澄明內寂。用無用相,動無動相。蓋以一切法本來平等故,心性法爾故。此則甚深法性之體也。謂觀行成故,淨心體顯。法界無礙之用,自然出生。一切染淨之能興。…又止行成故,其心平等,不住生死;觀行成故,德用緣起,不入涅槃。又止行成故,住大涅槃;觀行成故,處於生死。又止行成故,不成世染;觀行成故,不為寂滯。又止行成故,即用而常寂;觀行成故,即寂而常用。又止行成故,知生死即是涅槃;觀行成故,知涅槃即是生死。又止行成故,知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觀行成故,知流轉即生死,不轉是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