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與西洋倫理學專題

課程資訊

  • 授課教師:祝平次

  • 開課系所:中文系

  • 上課時間:(二)10:10-13:00

  • 上課地點:MS TEAMS (本課程為線上課程)

  • 課號:11020CL 530600

  • 助教:詹芷幸

課程介紹

  • 本課程目的在於讓修課同學對於西方倫理學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並進而能以比較的視野來從事儒家倫理學的研究。就哲學的思考而言,限於固定的模式常常會使得研究無法深化,而且無法以一個思想者的地位來進行研究。本課程即希望對照的方式,突顯出不同傳統對於倫理、道德的思考內及方式有何不同。在課程期間,要求修課同學從內容與形式(思考、表達方式)兩方面,進行觀察、分析與報告。希望藉著這樣的過程,能培養出學生自己對於倫理學問題的思索,並在這樣的自覺下去進行儒家倫理學研究。

  • 中文系三、四年級的同學需修習過中國思想史、論語、孟子、荀子、韓非子等課程其中的一門,經授課教師同意,才得以選修此課程。 課中對於大學部與研究所同學的要求將有所不同。

  • 儒家傳統起源於春秋時期,思考的大方向在於如何促進人類社會往他們所設定的方向發展。但具體來講,則還是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處境想方設法。尤其是針對於君主與像孔丘、孟軻、荀況一樣階層的士人,對於前者他們講如何治人治國,對於後者則講如何處己待人。雖然這樣的歷史脈絡,在帝制中國形成後,已經不復存在。但儒家的經典傳統在漢代得已確立,並且比起其它文化傳統與政治制度發生了更多的關聯。自此而後,從儒生到士大夫,雖然帝制中國的政治制度、統治王室有所更替,儒學做為一種意識型態以及文化傳統,卻也提供整個知識階層一個相對穩定的參照系。在隋唐時代慢慢成形的科舉制度,也在宋代成為士人身分最重要的參考,進一步鞏固儒學做為統治菁英的共同意識與知識的基礎。

課程書目

  • 《論語》、《孟子》、《荀子》、《近思錄》、《朱子語類》、《陸九淵集》、《傳習錄》、《孟子字義疏證》。

  • 沃爾夫 (Wolff, Jonathan) 著,李鵬程,《道德哲学》。北京:中信,2019。

參考資料

  • 湯一介主編:《中国儒学史》。

  •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

  •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

  • 沈善洪:《中國倫理思想史》。

  • 也請參考教學進度所列的每週閱讀教材。

成績考核

  • 平時成績佔30%:課堂討論、報告。

  • 期末報告佔70%。

課程資訊位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