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乾稱篇

1. 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此鬼神所以體物而不可遺也。舍氣,有象否?非象,有意否?

2. 有無虛實通為一物者,性也;不能為一,非盡性也。飲食男女皆性也,是烏可滅?然則有無皆性也,是豈無對?莊、老、浮屠為此說久矣,果暢真理乎?

3. 有無一,內外合,庸聖同。此人心之所自來也。若聖人則不專以聞見為心,故能不專以聞見為用。無所不感者虛也,感即合也,咸也。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若非有異則無合。天性,乾坤、陰陽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所謂性即天道也。

4.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在天在人,其究一也。惟屈伸、動靜、終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萬物而謂之

5. 神,通萬物而謂之道,體萬物而謂之性。

6. 至虛之實,實而不固;至靜之動,動而不窮。實而不固,則一而散;動而不窮,則往且來。

7. 性通極於無,氣其一物爾;命稟同於性,遇乃適然焉。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然有不至,猶難語性,可以言氣;行同報異,猶難語命,可以言遇。

經學理窟

8. 變化氣質。孟子曰:「居移氣,養移體」,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居仁由義,自然心和而體正。更要約時,但拂去舊日所為,使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全好。禮曰「心廣體胖」,心既弘大則自然舒(大)[泰]而樂也。若心但能弘大,不謹敬則不立;若但能謹敬而心不弘大,則入於隘,須寬而敬。大抵有諸中者必形諸外,故君子心和則氣和,心正則氣正。其始也,固亦須矜持,古之為冠者以重

9. 人之氣質美惡與貴賤夭壽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氣質惡者學即能移,今人所以多為氣所使而不得為賢者,蓋為不知學。古之人,在鄉閭之中,其師長朋友日相教訓,則自然賢者多。但學至於成性,則氣無由勝,孟子謂「氣壹則動志」,動猶言移易,若志壹亦能動氣,必學至於如天則能成性。

10. 多聞見適足以長小人之氣。「君子莊敬日強」,始則須拳拳服膺,出於牽勉,至於中禮卻從容,如此方是為己之學。鄉黨說孔子之形色之謹亦是敬,此皆變化氣質之道也。

11. 為學大益,在自(能)[求]變化氣質,不爾[皆為人之弊],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故學者先須變化氣質,變化氣質與虛心相表裏。

12. 氣質猶人言性氣,氣有剛柔、緩速、清濁之氣也,質,才也。氣質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氣質。惟其能克己則為能變,化卻習俗之氣性,制得習俗之氣。所以養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者,集義猶言積善也,義須是常集,勿使有息,故能生浩然道德之氣。某舊多使氣,後來殊減,更期一年庶幾無之,如太和中容萬物,任其自然。

13. 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不爾皆為人之弊,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