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思史2022

  • 課程資訊:(本課程將以遠距方式進行)

科號:10020CL 410100 ○科目名稱:中國思想史二

上課時間:M7M8M9 ○教室:(遠距進行MS Teams)

授課老師:祝平次 ○助教:郭珮均

學分數:3 ○研究室時間:M56,T56

電郵信箱:ptchu@mx.nthu.edu.tw ○校內電話:42742

一,課程說明

思想,是人類對其生活經驗觀察、想像、反省後藉由語言的概念化表現;而歷史,則是人類對於過去事實認知的呈顯。思想史,結合這兩種知識,可以說是一種深化理解過去人類認知事實的訓練。本課程的目的,即在於將一特定的文化區域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型態與內容介紹給修課同學。除了對於古代思想內容的理解之外,本課程也希望能透過歷史發展與比較的觀點,培養同學形塑思想議題與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指定用書

  •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於「教學進度」中,簡稱《通史》。)

  • 陳來:《宋明理學》。

  • 自編教材。(主要參考陳榮捷《中國哲學史文獻選編》)


三,參考書籍

  • 沃爾夫 (Wolff, Jonathan) 著,李鵬程,《道德哲学》。北京:中信,2019。

  • 陳榮捷,《中國哲學史文獻選編》上、下兩冊。

  •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

  • 錢新祖,《中國思想史》,台灣大學出版社。

  •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書局。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灣商印書館。

  •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

進階參考書籍:

  • 牟宗三全集、唐君毅全集、徐復觀全集。

  •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 錢穆,《國史大綱》、呂思勉,《中國通史》。

  •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文獻資料網站:

  • 中央研究院:漢籍資料庫 - http://hanji.sinica.edu.tw/

  • Donald Strugeon: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 http://ctext.org

  • Kanripo:http://www.kanripo.org

  • CBETA:中華電子佛典

四,教學方式

以同學閱讀、討論、報告為主,教師補充為輔。

五、教學進度:

  • 週數||日期 課程內容

  • 01||0214 課程介紹:本學期課程介紹、完成分組

    • 上學期課程的歷史時段在於帝制中國形成的前後。在政權不斷地整合之中,中國的歷史由部落共主、進到商代以商王連通上帝、軍事做為後盾的統治型態,然後到周代的封建宗法為主的禮樂制度,而後再進到帝權集中的帝制。這樣的政治發展,也與人類生活由採集、狩獵進入到農業相符合。與之平行的思想發展,也從先秦各種對於周代制度的反省、為各國人主策劃,進入到在帝制範囿裏想像國家怎麼維持的問題。伴隨著帝國的形成,就是追求思想的一致化。這種對於思想的一致化,則從秦朝以吏為師的緊張控制,進入到表面上與民休息的黃老之治,最後是與帝制一起興置的儒家意識型態。自此而後,帝制與儒學聯袂就成為中國歷史中統一時期的常態,這也說明了大部分儒者與政治的關係:成為幫助帝王統治的菁英,即使在非漢族統治的元、清時期也一樣。這樣的常態關係雖然很重要,卻很少被當成思想史的主題來進行研究和討論。

    • 本學期和上學期一樣,仍然會比較著重在思想概念的理解。兩大主題則是佛學與宋明理學。和原來中土的傳統不一樣,佛學對於現實的世界抱持否定的態度,認為肯定現實的世界就會帶來痛苦。而人們如果能夠獲得智慧,就能了知現存世界的虛幻,從與世界互動的苦解脫。理學在對個人心性重視的方面,受到了佛學的影響,但嘗試以儒家的經典為基礎,重新建立起儒家價值的倫理觀。在早期,他們認為世界的存在,就證明正面價值的存在,因為世界本身就是由這個正面價值衍生而來,就如同《周易.繫辭傳》所說的「生生之謂易」。到了後來,也有理學家偏向著重在從心性去肯定人在這個世界正面作為的價值。雖然人倫關係、持己處事還是理學家關心的重點,但就理學家所處的歷史脈絡、後面支撐這個倫理系統的理論依據,都和先秦儒家有所不同,所以這一時期的儒學也常被現在推動儒學的人認為是儒家理論另一次有突破性發展的時期。

    • 每一組在下星期要繳交這一學期召集人與報告人的排定表。召集人每週要負責引導討論,讓每位同學都能提出她們對當週讀物的問題與心得,報告人則要綜合小組討論的問題和心得,在第二節課進行報告。

  • 02||0221 佛學概述:佛陀的故事、原始佛教教

    • 佛陀的故事,是一種聖賢傳,是宗教、文化追隨者對於教主或文化創始者的意象編造,同時也藉由生平敘述來彰顯教義或文化精神。

    • 閱讀:《通史.第一卷.第一章.第一節》第2小節〈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和第3小節〈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 思考問題舉例:

      • 佛學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上學期我們學到的很不一樣。可以想想有那些差異,又它的內容對你來說有沒有說服力?為什麼有?為什麼沒有?

  • 03||0228 和平紀念日

  • 04||0307 六朝佛學:六家七宗、肇論(前期般若學)

    • 對於佛教教義的「空」,要如何理解,對於漢末(220)以降的士人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這是不曾出現在中國的想法。在這樣的容受過程中,就出現了所謂的「格義」,亦即以既有的語言、思想資源對於佛教教義進行闡釋,而「六家七宗」就是這種格義現象的代表。後來經由鳩羅什(Kumarajiva , 344-413)的理解與翻譯,使得中國士人對於大乘空義有較好的理解。僧肇(384-414)就是追隨鳩摩羅什的弟子之一。僧肇所寫的《肇論》融合莊子的表達方式和大乘佛教對於「空」的理解,在當時士人圈,以及後來的中國思想都有一定的影響。

    • 閱讀:《通史.第二卷.第三章大乘般若學的傳人與流行》〈第三節兩晉時期的𨉈若學者與般若學流派.二六家七宗〉、〈第四節僧肇及其佛學.三僧肇的佛學〉。

    • 思考問題舉例:

      • 你會怎麼了解大乘佛教的「空」義?

      • 你會對這樣的看法提出那些質疑?

  • 05||0314 隋唐佛學一:大乘空宗─三論宗

    • 雖然經由羅什與僧肇的努力與創作,中國士、僧對於大乘空宗龍樹、提婆所提倡的「空」義有比較好的理解。但傳進中國的佛教經典越來越多,使得大乘空宗重在破而不立來證空的方式,受到很多挑戰,而趨於式微。到了吉藏,又一度興復,但之後還是無法和其它宗派競爭。但台灣的印順(1906-2005)也主張「空」才是佛教的基礎義理。

    • 閱讀:《通史.第六卷.第二章三論宗》〈第二節三論的基本內容〉、《第三節三論宗的佛學思想〉。

    • 思考問題舉例:

      • 和僧肇的空論比較,本週閱讀的空論有無異同?

      • 對於空宗必須用那麼多的語言文字來說明空,你有什麼想法?

      • 你有辦法想像自己處於一個絕對空的世界嗎?為什麼?

  • 06||0321 隋唐佛學二:大乘有宗─唯識宗

    • 與大乘空宗不一樣,大乘有宗的唯識學則較注重「真空」、「妙有」的不一不二,認為「萬法唯識」,任何的存在都是因為我們的「識」而成立,和西方哲學所說的「認識決定存在」類似。他們分別三種「有」,一種是妄執的有(遍計所執)、一種是有條件的有(依他起)、一種是最後真實圓滿的「有」,也可以說是轉凡識成聖智以後,所體證的實有。因為注重對於「識」的解說,唯識學也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治療心理學,對於人心內部的煩惱以及它如何由自身轉化為外境(世界)有詳細的說明。

    • 閱讀:《通史.第六卷.第四章唯識宗.第三節唯識宗的基本教義》

    • 思考問題舉例:

      • 大乘有宗和空宗有那些異同?

      • 關於這些異同,你覺得同的地方比較重要,還是異的地方比較重要?為什麼?

  • 07||0328 隋唐佛學三:中國三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

    • 一種思想的傳衍,常常會受到歷史時空的改變,而有種種的變形。因為載負思想的媒介,例如僧人,也會有自身的歷史處境、會有自身對於佛法的理解,和對於世界的看法。本週的三個宗派,常被認為是中國形成它自身對佛教教義理解的三個宗派。天台宗重在以一佛乘宣講方便法門,華嚴宗則重在宣講佛法的層層複複有如法界的無窮緣起、禪宗則要人「直指本心,見性成佛」。這三種宗派在後來的中國佛教史,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 閱讀:《通史.第六卷.第一章天台宗.第五節天台宗的基本教義〉、《通史.第七卷》〈第一章華嚴宗.第三節華嚴宗的基本教義〉、〈第二章禪宗.第二節慧能南宗禪.三慧能禪學的主要思想〉。

    • 思考問題舉例:

      • 中國三宗有什麼特點,可以將它們自別於印度佛學嗎?

      • 這三個宗派主要思想內容的異同為何?

      • 在現實的生活裏,我們看、聽得到這些思想內容嗎?

  • 08||0404 兒童節

  • 09||0411 中唐儒學的呼籲:韓愈(768-824)與李翱(772-841)

    • 在漢代以儒家倫理做為統治意識型態,而形成一個傳統之後,儒學與政治的關係就顯得比其它文化傳統(例如道教、佛教)來得密切。在董仲舒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儒學內容的擴大,也含納了其它政治面向的論述,而非僅止於先秦儒家對於周代禮樂與戰國爭霸的想像。然而朝代的興衰、更替,也讓儒學做為統治意識型態的有效性受到身涉其中之知識人的質疑。這樣的質疑,在六朝地方長期分治與唐帝國在安祿山之後形成藩鎮割據更為突顯。在這段期間,佛教的傳播也越來越廣,也成為知識人感興趣的知識與信仰。韓愈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想要恢復儒學的地位。他提倡古文、諫迎佛骨,為了儒教的中興掀起了序幕。而與韓愈在弟友之間的李翱,在思想上的表達就更為深入。雖然,仍有受到佛教與道家思想的影響,他的〈復性說〉對於後來宋明理學的性情說,不論在邏輯的推導上還是文字內容都有一定的影響。

    • 閱讀:《宋明理學.第一章.第一節中唐的儒學復興運動》、講義

    • 思考問題舉例:

      • 韓愈的〈原道〉有那些重點?

      • 韓愈的性情說和他之前的思想有那些異同?

      • 李翱和韓愈的性情說有什麼同異?

      • 你能複述李翱〈復性說〉中的性情關係嗎?

  • 10||0418 邵雍(1012-1077)、周敦頤(1017-1073)

    • 邵雍、周敦頤、張載三人的思想被勞思光稱為「天道觀」,與「本性觀」、「心性論」為順著時序分畫的一系三型。這三位北宋思想家都著重在了解世界(天地萬物)是怎麼形成、運行的問題,并且認為這個問題亦隱藏著人應該要怎麼行為的問題,這樣也就將天地萬物形成運行和儒家倫理生活串連起來。到底了解天地的運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有什麼關係?這樣的問題,也許在我們今天看起來有點奇怪,但就整個人類過去思想的歷史而言,卻並不然。例如自然法(自然世界的運行有著一定的法則,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也應該遵從這種法則;或如道家的「道」,雖然運行在自然世界之上,但它的規律卻是藉著自然世界而彰顯)、上帝等等概念,也都會將個體應該如何行動的問題,聯接到一個世界做為一個整體。

    • 邵雍與

    • 閱讀:

      • 《宋明理學.第章.第北宋前期的社會思潮

      • 《宋明理學.第二章.第五節邵雍》、講義

      • 《宋明理學.第章.第一節周敦頤》、講義

    • 思考問題舉例:

    • 參考閱讀:

      • 道德哲學.第五章宗教與自然法

  • 11||0425 張載(1020-1077)

    • 閱讀:

      • 《宋明理學.第二章.第張載》、講義

  • 12||0502 程顥(1032-1085)

    • 閱讀:

      • 《宋明理學.第二章.第程顥》、講義

  • 13||0509 程頤(1033-1107)

    • 閱讀:

      • 《宋明理學.第二章.第節程》、講義

  • 14||0516 朱熹(1130-1200)

    • 閱讀:

      • 《宋明理學.第章.第三節朱熹》(一)─(六)、講義

  • 15||0523 朱熹、陸九淵(1139-1192)

    • 閱讀:

      • 《宋明理學.第章.第三節朱熹》(七)─(十)、講義

      • 《宋明理學.第三章.第陸九淵講義

  • 16||0530 王守仁(1472-1529

    • 閱讀:

      • 《宋明理學.第章.第王守仁》、講義

  • 18||0617 繳交期末報告

六、成績考核:

期中小組討論、報告:50%。

期末報告:50%。

報告內容不得抄襲、未經授課者同意不得做為其它課程的報告。

期末報告的要求,重點在於解讀、理解、整理、批判上課與原始文獻(講義)的內容,因此不能參考研究文獻(別人寫過的報告或論文)。

七、課程網站:

  • http://tinyurl.com/pingtzu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