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原始教義

佛學注重名相,亦即不同的語詞概念及其彼此之間的關係。

講義內容:

  •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
    • **這一部分以勞思光先生的書為骨架來進行。但是勞先生站在康德哲學立場,特別注重主體性的問題,可能不是佛學的重點,需要注意。
  • 一、 佛教與印度原有吠陀傳統思想間的關係﹕離苦
  • 二、 佛教在印度發展的概略(p.180)
    • 原始教義﹕口述傳統。
    • 部派教義﹕文字化的開始(幾次的結集辯論、編纂經典,始於佛滅度後一百年左右)。
    • 大乘、小乘
    • 大乘空宗﹕龍樹、提婆。
    • 大乘有宗﹕無著、世親。
    • 十界﹕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三惡道、三善道、六道輪迴、六凡、世間、四聖、出世間)
    • 三毒﹕貪、瞋、癡。
    • 斷惑有淺深、得果有高下。
  • 三、 三法印
    • 諸行無常
    • 諸行皆苦(湼盤寂靜)
    • 諸法無我
  • 四、 四諦
    • 四諦:苦集滅道
    • 輪迴
    • 五陰
    • 解脫、涅盤
    • 戒、定、慧
  • 五、 十二因緣
    • 過去(二因)﹕無明、行
    • 現在
      • 五果:識、名色、六入、觸、受
      • 三因:愛、取、有
    • 未來(二果)﹕生、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