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第七講 從形上之道到表述之名—

《公孫龍子》、〈墨辯〉與名家

1. 儒、墨、法之言名

l 儒:正名。

l 墨:言之三表,言有法儀。

l 法:刑名之學。

2. 名家之言名:對於語言本身及其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提出細緻的觀察與論辯。

3. 惠施十事與辯者21事

l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1)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2)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3)天與地卑,山與澤平。(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6)南方無窮而有窮,(7)今日適越而昔來。(8)連環可解也。(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10)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l 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1)卵有毛,(2)雞三足,(3)郢有天下,(4)犬可以為羊,(5)馬有卵,(6)丁子有尾,(7)火不熱,(8)山出口,(9)輪不蹍地,(10)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11)龜長於蛇,(12)矩不方,(13)規不可以為圓,(14)鑿不圍枘,(15)飛鳥之景未嘗動也,(16)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17)狗非犬,(18)黃馬、驪牛三,(19)白狗黑,(20)孤駒未嘗有母,(21)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

4. 墨辯:〈大取〉、〈小取〉〈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

l 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羣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或也者,不盡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此效也。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辭而俱行也。(〈小取〉)

l 夫物或乃是而然,或是而不然。或一周而一不周,或一是而一不是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類異故,則不可偏觀也。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獲,人也,愛獲,愛人也。臧,人也,愛臧,愛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獲之親,人也,獲事其親,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愛弟,非愛美人也。車,木也,乘車,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盜人,人也,多盜,非多人也;無盜,非無人也。奚以明之?惡多盜,非惡多人也;欲無盜,非欲無人也。(〈小取〉)

l 故,所得而後成也。(經上)

n 故,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無然,若見之成見也。(經說上。)

l 知,材也。慮,求也。知,接也。𢜔,明也。(經上)

n 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慮,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知,知也者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若見。𢜔,𢜔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經說上)

l 仁,體愛也。義,利也。禮,敬也。行,為也。實,榮也。忠,以為利而強低。孝,利親也。信,言合於意也。(經上)

n 仁,愛己者非為用己也,不若愛馬,著若明。義,志以天下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禮,貴者公,賤者名,而俱有敬僈焉,等異論也。行,所為不善名。行也,所為善名。巧也,若為盜。實,其志氣之見也,使人如己,不若金聲玉服。忠,不利弱子亥,足將入止容。孝,以親為芬,而能能利親,不必得。信,不以其言之當也,使人視城得金。(經說上)

l 勇,志之所以敢也。力,刑之所以奮也。生,刑與知處也。臥,知無知也。夢,臥而以為然也。平,知無欲惡也。治,求得也。功,利民也。賞,上報下之功也。罪,犯禁也。罰,上報下之罪也。

l 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惡也。(利,得是而喜,則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害。得是而惡,則是害也。其利也,非是也。)

l 止,以久也。必,不已也。平,同高也。同,長以𠙻相盡也。中,同長也。厚,有所大也。日中,𠙻南也。直,參也。圜,一中同長也。方,柱隅四讙也。倍,為二也。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有閒,中也。閒,不及旁也。盈,莫不有也。堅白,不相外也。攖,相得也。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攖也。

l 法,所若而然也。佴,所然也。說,所以明也。攸,不可,兩不可也。辯,爭彼也。辯勝,當也。攸,不可,兩不可也。辯,爭彼也。辯勝,當也。為,窮知而𠙻於欲也。已,成、亡。使,謂、故。名,達、類、私。謂,移、舉、加。知,聞、說、親。名、實、合、為。聞,傳親。

5. 公孫龍子(迹府篇)

l 白馬論﹕大類與小類的關係(守白論)

n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

n 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n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

n 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n 曰:「以馬之有色為非馬,天下非有無色之馬也。天下無馬,可乎?」

n 曰:「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

n 曰:「馬未與白為馬,白未與馬為白。合馬與白,復名白馬,是相與以不相與為名,未可。故曰:白馬非馬,未可。」

n 曰:「以有白馬為有馬,謂有白馬為有黃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馬為異有黃馬,是異黃馬於馬也。異黃馬於馬,是以黃馬為非馬。以黃馬為非馬,而以白馬為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

n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者,離白之謂也。是離者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故所以為有馬者,獨以馬為有馬耳,非有白馬為有馬。故其為有馬也,不可以謂馬馬也。」

n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l 堅白論﹕感官的限制與物的屬性

n 「堅、白、石、三,可乎?」曰:「不可。」

n 曰:「二可乎?」曰:「可。」

n 曰:「何哉?」曰:「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

n 曰:「得其所白,不可謂無白。得其所堅,不可謂無堅。而之石也,之於然,非三也?」曰:「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

n 曰:「天下無白,不可以視石。天下無堅,不可以謂石。堅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曰:「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

n 曰:「其白也,其堅也,而石必得以相盛盈,其自藏奈何?」曰:「得其白,得其堅,見與不見離。不見離,一一不相盈,故離。離也者,藏也。」

n 曰:「石之白,石之堅,見與不見,二與三,若廣修而相盈也,其非舉乎。」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堅焉,不定其所堅。不定者兼,惡乎其石也?」

n 曰:「循石,非彼無石,非石無所取乎白。(堅、白)石不相離者固乎。然其無已。」曰:「於石一也,堅白二也,而在於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見焉,有不見焉。故知與不知相與離,見與不見相與藏。藏故,孰謂之不離?」

n 曰:「目不能堅,手不能白。不可謂無堅,不可謂無白。其異任也,其無以代也。堅白域於石,惡乎離?」曰:「堅未與石為堅,而物兼。未與(物)為兼,而堅必堅─其不堅石、物而堅。天下未有若堅而堅藏。」

n 「白固不能自白,惡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則不白物而白焉,黃黑與之然。」「石其無有,惡取堅白石乎?故離也。離也者,因是。」

n 「力與知,果不若因是。且猶白以目(見,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則火與目不見而神見。神不見,而見離。」「堅以手,而手以捶,是捶與手知而不知。而神與不知。神乎,是之謂離焉。離也者天下,故獨而正。」

l 指物論﹕指謂之間物、指關係

n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謂指乎?指也者,天下之所無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為天下之所無,未可。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也。不可謂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n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n 天下無指者,生於物之各有名,不為指也。不為指而謂之指,是兼不為指。以有不為指之無不為指,未可。且指者,天下之所兼。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不可謂無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與物,非指也。

n 使天下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天下無物,誰徑謂指?天下有指,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徑謂無物非指?且夫指固自為非指,奚待於物,而乃與為指?

6. 名實論﹕物、實、位、名、正

n 天地與其所產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實以實其所實而不曠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正也。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實也。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則唯乎其彼此焉。

n 謂彼而彼不唯乎彼,則彼謂不行;謂此而此不唯乎此,則此謂不行。其以當,不當也;不當而當,亂也。故彼彼當乎彼,則唯乎彼,其謂行彼;此此當乎此,則唯乎此,其謂行此。其以當而當,以當而當,正也。故彼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n 夫名,實謂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則不謂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則不謂也。至矣哉!古之明王。審其名實,甚其所謂。至矣哉!古之明王。

7. 通變論﹕合兩類時的二一關係

n 曰:「二有一乎?」曰:「二無一。」

n 曰:「二有右乎?」曰:「二無右。」

n 曰:「二有左乎?」曰:「二無左。」

n 曰:「右可謂二乎?」曰:「不可。」

n 曰:「左可謂二乎」曰:「不可。」

n 曰:「左與右可謂二乎?」曰:「可。」

n 曰:「謂變非不變,可乎?」曰:「可。」

n 曰:「右有與,可謂變乎?」曰:「可。」

n 曰:「變隻?」曰:「右」

n 曰:「右苟變,安可謂右?苟不變,安可謂變?」曰:「二苟無左又無右,二者左與右奈何?羊合牛非馬,牛合羊非鷄。」

n 曰:「何哉?」曰:「羊與牛唯異,羊有齒,牛無齒。而羊牛之非羊也,之非牛也,未可。是不俱有,而或類焉。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是俱有,而類之不同也。羊牛有角,馬無角;馬有尾,羊牛無尾。故曰:羊合牛非馬也。非馬者,無馬也。無馬者,羊不二,牛不二,而羊牛二。是而羊,而牛,非馬,可也。若舉而以是;猶類之不同。若左右猶是舉。牛羊有毛,鷄有羽。謂鷄足,一。數鷄足,二。二而一,故三。謂牛羊足,一。數足,四。四而一,故五。牛、羊足五,鷄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鷄。非有以非鷄也。與馬以鷄,寧馬。材,不材,其無以類審矣。舉是亂名,是謂狂舉。」

n 曰:「他辯。」曰:「青以白非黃,白以青非碧。」

n 曰:「何哉?」曰:「青白不相與而相與,反而對也。不相鄰而相鄰,不害其方也。不害其方者,反而對。各當其所,左右不驪。故一於青不可,一於白不可。惡乎其有黃矣哉?黃其正矣,是正舉也。其有君臣之於國焉,故強壽矣。而且青驪乎白,而白不勝也。白足之勝矣,而不勝,是木賊金也。木賊金者碧,碧則非正舉矣。青白不相與而相與,不相勝,則兩明也。爭而明,其色碧也。與其碧,寧黃。黃,其馬也。其與類乎,碧其鷄也,其與暴乎。暴則君臣爭而兩明也。兩明者,昏不明,非正舉也。非正舉者,名實無當,驪色章焉,故曰:兩明也。兩明而道喪,其無有以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