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春

本課程預計於2010年春天開設,之後隔年開設。中文系三、四年級的同學需修習過中國思想史、論語、孟子、荀子等課程中其中的一門,經授課教師同意,得以旁聽,但不得選修。

課程目的:使學生對於西方倫理學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並進而能以比較的視野來從事儒家倫理學的研究。就哲學的思考而言,限於固定的模式常常會使得研究無法深化,而且無法以一個思想者的地位來進行研究。本課程即希望以對照的方式突顯出不同傳統對於倫理的思考內及方式有何不同。在課程期間,修課學生將被要求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進行觀察、分析與報告。所謂的「內容」,即傳統論理學的主題,亦即如何評論自我與他人的道德與引導自我與他人的行為等諸議題;而所謂的形式即關於外在於傳統倫理學內容的討論,如倫理學與歷史的關係、倫理學與其所使用語言的關係、倫理學與權力的關係、個人道德與群體的關係等等。本課程希望藉著這樣的過程,能培養出學生自己對於倫理學問題的思索,並在這樣的自覺下去進行儒家倫理學研究。

二、指定用書(Text Books):參考教學進度。

三、參考書籍(References):參考教學進度。

四、教學方式(Teaching Method):研讀、報告、討論。

週數/日期(日期尚待修改) 課程內容

1 02/21 課程介紹;於文史研究相關的四種軟體介紹:Mediawiki、Freemind、PersonalBrain;以及微軟ONENOTE。其中編輯「維基」與使用Freemind構思學期報告的能力是課程要求。

2 02/28 西洋倫理學概論。

* 什麼是倫理學?倫理學和道德哲學有何不同?倫理學是關乎人應該要怎麼樣行為?還是關乎一個人應該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本週,我們將藉著一本入門書,來看看西方不同的倫理學說的思考方式和其與現實相關的議題。

* 閱讀:D. D. 拉斐爾、邱仁宗譯:《道德哲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交通大學超星圖書館)

3 03/06 亞里斯多德:德性倫理學。

* 閱讀:亞里士多德、廖申白譯注:《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正文部分)

* 可以參看麥金塔爾《德性之後》。(交大超星圖書館)

*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生命的目的,在於追求人生的幸福,而幸福則植基於我們的美德,美德讓我們在一個群體當中,表現自己的優越。所以德性的重要就在於讓我們避免於惡,而能在群體中享受德福一致。

4 03/13 康德:認識論與倫理學。

* 閱讀: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1990。(請儘早買到書。)

* 即使康德認為人沒有倫理學知識,也可能行善。但康德更關注的是,我們怎麼樣對「善」有真正的認識。就如同他要問我們對自然世界如何有真正的知識,他也要問我們對於善的知識是什麼。這使得他去發展他的道德形上學做為倫理學的基礎。然而,在他所建立的道德形上學中,對於善的認識真得完成了嗎?不管答案是正面,還是反面;倫理學應該是要我們去認識善,還是去行善,康德的影響是深遠而廣闊,如勞思光、牟宗三等都接受康德的主要論點,並以之做為基礎,做為其判定儒家道德學說的基點。因此,如何了解康德善的觀念,對於理解現代學者如何詮釋儒學,也很重要。

5 03/20 邊泌、米勒:功利計算與倫理學。

* 閱讀:邊泌著、殷時弘譯注:《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正文,前四章。)穆勒著、葉建新譯:《功利主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請儘早買到書。)

* 參考:斯馬特、威廉斯著、牟斌譯:《功利主義:贊成與反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交大超星圖書館)

* 如果康德是對的,那我們一方面可以越過道德的知識而行善,而我們可以成就的善,卻是我們所不知的。這樣的情形,難免使人疑惑;而這樣的說法對於現代民主政治的啟發又真能有任何助益嗎?邊泌站在立法的觀點,認為康德的想法,對於如何追求群體的善很難有真正的幫忙。難道,真正的道德就必須去抽象難解的形上自我之域尋找?道德功利主義學者想出一些具體的方式,教我們如何決定具體地決定我們行動的內容。然而,道德真的可以量化嗎?道德功利主義者如何提出自己的主張,如何衛護自己的想法?他們又真地拉近了道德與常識距離了嗎?

6 03/27 尼采:歷史中的倫理學

* 閱讀: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交大超星圖書館)

* 到底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人類行為的準則應該遵循的是對錯的問題嗎?還是應該追求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對錯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不同於康德與道德功利主義利用理性的推理或計算是決定什麼是人類行為的對與錯,尼采要對這些評價的不同標準加以評價,而他用的方式,則是文學性地敘述歷史中的好壞對錯是怎麼形成的。

7 04/03 羅蒂:「敘述」與倫理學。

閱讀:理查.羅逖、徐文瑞譯:《偶然、反諷與團結:一個實用主義者的政治想像》。台北:麥田,1989。(請儘早買到書。)

* 就尼采而言,道德評價做為一種力量和其它的力量可能沒有什麼不同,而力量總是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形成;因而要理解道德評價系統及此系統與力量的關聯,就脫離不了對歷史情境的分析。尼采的歷史分析,將解構了倫理學的真理地位,暴露出倫理與勢力的關係。羅蒂則更進一步將倫理學的構築與其他的文字敘述一視同仁,從實用主義的力場暴露出倫理學的構築與崩解的過程。

* 關於十八世紀、十九世紀倫理學說的失敗,可以參看麥金塔《德性之後》(或譯為《追尋美德》。(交大超星圖書館)

8 04/10 孔子:《論語》中的君子。

* 閱讀:《論語》。(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

* 孔子生在西周封建制度已經崩潰了好一段時間的春秋末期,處於「失序」的時代,他提出了「君子」做為弟子求學的標的。「君子」概念的提出,擺脫了封建貴族的血緣政治,使人得到一種新的自由的價值─「仁」。然而,孔子對於仁的設想,並不是為了使之與原來周禮的價值相抗,而是相和。到底「仁」的內涵為何?孔子構想的「君子」又是一種怎樣的人格?人如何可以成為一個君子?

9 04/17 孟子:《孟子》中的仁義。

* 閱讀:《孟子》。(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

* 孟子曾經說過「乃所願,則學孔子」,可以說他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然而孔子將人的價值導出於周禮宗法血緣之外,孟子在定義「仁」、「義」時,似乎又將之導回宗法血緣之內,連帶著也使得孟子認為「善」是蘊涵在人性之內的。但同時,孟子也知道和他同時的一些其它思想家,卻不是這樣來看待性的。到底孟子所說的善是什麼?性是什麼?性善的說法對倫理學有什麼樣的影響?有什麼樣的意涵?

10 04/24 荀子:《荀子》中的群體與善。

* 閱讀:《荀子》。(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

* 相對於孟子講性善,荀子認為道德的問題端視乎個人的行為、態度是在於促進群的存在,還是破壞群的存在。而群的存在正是人在自然競爭環境之下,所以得以存活的原因。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荀子的思想,可以算是一種道德功利思想,亦即:1)行為的道德性和它的結果相關;2)行為的道德性是可以在計算之下來決定的;3)計算的基礎則是群體的存在,因為個人的存在必須依附於群體的存在而可能。

11 05/01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中的天與道。

* 閱讀:《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漢籍資料庫)

* 優先閱讀:〈仁義法〉、〈必仁且知〉、〈天人三策〉。

* 董仲舒認為人間的價值都來自於天,而這個天不只是價值的根源,也是世界之所以存在的源由,而人的生理/物理結構和天的物理結構是類同的,因此會產生感應的關係,藉此人可以知道,天所要彰顯的價值及其涵義及正確的作為。

12 05/08 北宋四子:《近思錄》。

* 閱讀:《近思錄》。(《四庫全書》全文檢索;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解》;線上也可下載全文。)

* 北宋四子(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對於人的倫理性的說明各自不同;周敦頤重在從宇宙衍生變化的實體表現來談論人如何道德;張載則主張藉著窮神知化來突破感官的知,來改變人的氣質。二程相對而言,較少觸及宇宙根源的問題,而重言人之性、命,又從天理與理的角度去理解性、命。本週的主題,即在於探討四人對於道德自我的構設為何。到底什麼是道德?什麼是善?人如何成為一個道德的人。

13 05/15 朱熹:性理學。

* 閱讀:《朱子語類》卷一到卷五。(《四庫全書》全文檢索;漢籍資料庫;線上也可下載全文)

* 就哲學史而言,朱熹常被稱為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綜合、檢討了他之前的理學家傳統,比較完整地發展了程頤的思想,並且完成程頤性理學所缺乏的宇宙論的部分。然而,除此之外,他也吸收了其它儒家學者的思想,成就了一套理氣心性之說。這套理氣心性之說,認為我們只要格知外物,就可以同時了解心中之理,而心中之理一方面包含外在事物的所以然,一方面也告知我們行為的當然;或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一方面包含「實然」,一方面包含「應然」。對於這樣的說法,牟宗三認為朱熹的說法是一種他律道德,而且混同道德於知識。到底,我們的「知識」、「認知」或「感知」跟道德的關係是什麼?這也將引導我們回「什麼是道德」的問題。

14 05/22 王守仁:致良知

* 閱讀:《傳習錄》。(維基文庫)

* 對於朱熹的格物致知說,王守仁(1472-1529)認為那是不對的。因為如果道德的根源或判準是外在於人,那當外在的根源或判準消失時,難道人的道德生命就成為不可能了嗎?相對於朱子從「性即理」再講「心與理一」,王守仁則講「心即理」、「致良知」,認為道德的問題,全在於我們如何處理一個人對「外在」人、物的意識。他不把這樣的意識等同於人對於外在世界的知識,因而相對於朱子,也延伸出來另一種道德與知識的關係。

15 05/29 戴震:氣的倫理學。

* 閱讀::《孟子字義疏證》(交大超星圖書館)、(《四部叢刊》全文檢索)

* 戴震對於朱熹哲學的一個提問就是:如果人的道德價值,真得來自於自然,如朱熹對於禮的定義「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那道德規範不就應該在人的自然生命裏嗎?理欲的關係就人而言,應該不是如朱熹或王守仁所謂的「存天理,去人欲」,而應該有別的解釋,而且這種解釋就在人的自然生命裏。但如何說明從自然生命進到道德生命,一直是有些倫理學家所欲完成,而不能做到的;那戴震做到了嗎?

16 06/05 期末報告。

17 06/12 期末報告。

18 06/19 綜合討論

六、成績考核

* 平時成績佔30%:課堂討論、報告。

* 期末報告佔70%。

七、講義位址

* http://140.114.113.118/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