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種被困在既定的過去與不確定的未來的動物。對於既定的過去,人類希望透過記錄,讓這個既定不會再動搖不止;然後可以經由這個「固定」的基礎,占望未來,這也是人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的處理方式之一。即使人們發現今天的生活不會和昨天差太多,但同樣的,也發現今天的生活並不會完全由昨天所決定。就此而言,「不確定的未來」的不確定性或說是未來性是無法完全向此時此刻的我完全彰顯的,然而就此時此地的我而言,還是有能不能知道、能不能掌握的心理、精神差別。占卜算命可以說就是一種為了跨越這個距離的動作。尤其在遠古的時代,人類的力量遠不能跟自然的力量抗衡,這個距離的問題更顯得巨大。《周易》的原型,亦即其做為占筮用書,可能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的產物。
《周易》占筮的重點,是經由一占筮的過程,得到一個六畫卦。每一畫,或者是陽爻─,或者是陰爻--,由下到上總共有六爻。(例如:右邊《周易》第三卦屯卦。)每一卦做為一個整體有一段卦詞來解釋它;每一卦的每一爻有一段爻詞來解釋它;〈乾〉、〈坤〉兩卦,另外有「用九」、「用六」用來對特別的狀況進行解釋。就此而言,光是解釋卦爻的繫詞就有64+64*6+2=450種可能。就此而言,《周易》做為一本占筮用書,顯得相對地複雜。雖然在《左傳》中還有一些關於利用《周易》占筮的例子,但到底完成占筮的動作得到本卦之後,應該如何解讀本卦的吉凶卻不是很清楚。也許,這正是為什麼占卜可以成為官職的理由,但對於我們今天要理解古人如何利用《周易》占筮來判定吉凶,卻成了一個問題。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個簡易的《周易》版本,它在以前被稱為《歸藏》,雖然同樣利用和《周易》一樣的64(但現在只看得到26)卦,然而每卦卻只有一段對於占筮結果的解說,就解定詮釋結果,這本從王家台出土的《歸藏》顯然較為簡易,因為它只有64種可能的結果。
除了1993年在湖北王家台出土的《歸藏》,前後出土的與《周易》相關的文物還有1973年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出土的《周易》以及1994年上海博物館購得的盜墓品竹簡本《周易》(雖然有人懷疑是偽造的)。這些與今本《周易》有關的出土文物都能增進我們對於今本《周易》形成的過程,以及內容的理解有所幫助。
本課程著重在了解今本《周易》的文本內容,並試圖藉由文本來理解文字和卦爻象之間的關係,期冀藉由這樣的過程,一方面幫助修習同學對於今本《周易》做為卜筮之書的理解;一方面也幫助同學能從經學史、文化史的角度來理解《周易》變成經典文本的過程。
提供《周易》的電子文本。
本課程以講述和修習同學報告為主,課程的前幾週為教師講述,以讓學生具備今本《周易》的基本常識,及熟悉如何在文義上解卦。之後,安排修課同學報告,以訓練學生如何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了解卦辭,及從卦辭中可以得到的啟示。
週數/課程內容
平時成績(20%)。
學習單(20%)。
期中口頭報告(15%)。
期中書面報告(15%)。
期末報告(30%)。
出缺席另計,缺席達三分之一者、作業抄襲者學期成績以E級分計。本科作業,除非經過授課教師書面同意,不能將同一分報告做為兩門課程的作業使用。
http://tinyurl.com/pingtzu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