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讓修習同學熟悉如何利用原始文獻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兩個重點,一個是對於原始文獻深入的理解與快速的瀏覽;一個是基於這種理解,提出研究議題並加以回答。就這兩點而言,課程也會配合同學對於作者生平、著作、研究文獻的報告,來嘗試怎麼藉由其它輔助文獻對原始文獻的重要性與議題加以掘發,並提出可能的答案。
- 就內容而言,本課程的重點在於南宋儒學。課程將藉由倒敘的方式,藉由四位南宋儒家士人的眼光,來回答「宋代的儒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並思考,做為一個研究者,我們應該怎麼在這個問題之中找到研究議題,並透過研究來加以回答。
- 請參考教學進度所列的每週閱讀教材。本課程將會提供數位版的教材。
- 黃震:黃氏日抄
- 真德秀:西山文集
- 真德秀:心經
- 真德秀:政經
- 真德秀:西山讀書記
- 真德秀:大學衍義
-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
- 葉適:水心文集
- 朱熹:黎德靖編《朱子語類》
- 朱熹:朱文公文集。
- 請參考教學進度所列的每週閱讀教材。
- 對於宋代儒學發展的基本理解:
- [日]土田健次郎著,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本書對於宋代理學的發展有很好的研究,對於箇中的許多問題,也都有先發之功。尤其對於如何決定文獻和文獻之間的關係,有一些值得學習的方法。)
- [中]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這本書主要從北宋洛學與其它學術的關聯,來分析洛學(二程之學)經朱熹的道學(周張二程之學)到最後一般所稱的理學(程朱之學)的過程。是目前寫南宋理學發展可以參考的一部著作。至於裏面提到的「儒家精神」,太過抽象,不足以當著一個有效的分析的概念,在書中也不是重點,可以忽略。)
- [美]蔡涵墨(Charles Hartman):《歷史的嚴粧》。(這本書的主題是南宋的史學史。它有很清楚的問題意識以及研究方法,更展現了實際的研究要怎麼進行。是一本閱讀後,比較容易學習到如何選擇問題、進行研究,解決問題的書。尤其對於怎麼處理原始文獻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 [美]包弼德( Peter K. Bol)著,王昌偉譯,《歷史上的理學》。杭州:浙江大學,2010。(這本書的後半,以政治、學、信仰、社會等主題,來呈現在歷史中發展的理學面貌。)
- 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本書長久以來被做為研究宋元儒學的重要材料,因為裏面搜羅的資料非常豐富,黃、全兩人又都是博學多聞的學者,因而他們的評語、觀點常有獨到的見解,但也受到他們所處時代或學術立場的限制,因而對於他們意見的接受與否也要多加考量。
- [中]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本書可以說是現代版的《宋元學案》,但以符合現在學術規範的方式進行寫作,因而非常地格式化而簡明。但要注意裏面對於不同思想家思想要點的擇取是否恰當。不過,就其取材而言,如同《宋元學案》,較為寬廣。不像一般中國思想史取材僅止於朱熹、陸九淵。
- [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請不要引用余先生此書的結論,但可以注意所提出來的問題。)
- [中]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3。(對於宋明理學一些基本觀念以及思想議題的內容,可以參考這本書,以求得大致輪廓。)
- [美]包弼德(Peter K. Bol):《斯文:唐宋思想文化的转型》。(這本書展現了複雜的北宋學術思想的發展史,並結合「士」階層在政治社會脈絡變遷的問題(第二章);以此來回應,理學做為一種「新興」學術思想脈絡化的問題。可以參考劉子健《王安石和他的新政策》一書的設計。)
- 本課程採取報告與討論方式進行。前七週為準備課程,閱讀與討論授課教師所準備的資料。之後的課程,則由同學分別報告相關南宋士人的生平、著作、相關研究文獻與共同閱讀討論同學所選的原始文獻。
成績考核
- 平時成績佔30%:課堂討論、報告。
- 期末報告佔70%:修課同學必須完成一篇以黃震、真德秀、葉適或朱熹相關的研究論文一篇。
- https://sites.google.com/a/ptc.cl.nthu.edu.tw/courses/ke-cheng-zong-biao/nan-song-ru-xue-zhua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