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第三講 周代禮樂制度的捍衛者—孔丘(552B.C.-479B.C.)

一、 孔丘與《論語》

l 孔子的生平梗概:《史記.孔子世家》

l 《論語》中的問答體裁

l 《論語》的篇名:學而(1)、為政(2)、八佾(3)、里仁(4)、公冶長(5)、雍也(6)、述而(7)、泰伯(8)、子罕(9)、鄉黨(10)、先進(11)、顏淵(12)、子路(13)、憲問(14)、衛靈公(15)、季氏(16)、陽貨(17)、微子(18)、子張(19)、堯曰(20)

二、 禮與政

l 孔丘的政治理想:德政

n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n [15.4]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n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n [12.17]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n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

n [12.19]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n [14.45]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l 禮與理想政治的關係

n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n [8.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n [12.1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n [13.3] 子路曰:「衞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n [6.25]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n [8.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l 禮的現實

n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n [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n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n [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n [3.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n [17.11]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

n [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n [3.1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n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n [9.3]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三、 仁

l 仁與禮

n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l 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

n [6.28]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n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l 仁的不確定性

n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n [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n [5.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殺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n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n [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n [12.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l 仁為全德?仁與其他德性的關係

n [6.6]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n [15.8]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n [15.32]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l 道德自我的確立

n [6.5]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n [7.29]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n [12.1]見上。(顏淵問仁。)

n [9.25]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l 仁的社會性

n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n [6.28] 見上。(博施濟眾。)

l 仁與忠恕

n [5.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四、 君子與學、行

l 從身分階級的君子到學行修養的君子

n [5.27]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n [4.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l 由士到君子

n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n [15.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l 理想人格的塑造

n [5.26]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n [11.25]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n [14.30]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l 對於道德實踐的重視

n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n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五、 孔子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l 孔子與天

n [6.26]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n [14.37]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n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n [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l 自我的價值:仁與君子

l 人為的努力:學

政、禮、仁、義、君子、學、道、孝、修己、天、命、觀過知仁、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