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

禪宗(參考勞思光《新編中國思想史》)

I. 禪宗簡史

A. 達摩﹕理入、行入。

B. 弘忍:神秀(北宗)、慧能(南宗)。

C. 神會。

D. 五家、七宗﹕臨濟、曹洞。

E. 所依經典﹕《楞枷》(達摩)、《般若金剛經》(弘忍)。

II. 慧能之教義

A. 慧能的故事

B.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心即佛、明心見性、自悟成佛

1.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欝欝黃華無非般若。

2. 自性菩提、自性般若

3. 心淨即佛土淨﹕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眾生,自性覺即佛。

C. 定慧不二

D. 無念、無相、無住

E. 不依經論

III. 公案

1. 捧喝

2. 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六祖壇經》

1.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惠為本。弟一勿迷言惠定別。定惠體一不二。即定是惠體,即惠是定用,即惠之時定在惠,即定之時惠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惠等。學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發惠,先惠發定,定惠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心不善,惠定不等。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惠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諍,若諍先後,即是迷人,不斷勝負,却生我法,不離四相。

2.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座、臥,常真真心是。《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於一切法,无有執着,名一行三昧。

3. 善知識,定惠猶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无燈即无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即有二,體無兩般。此定惠法,亦復如是。

4. 善知識,法无頓漸,人有利鈍。迷即漸勸,悟人頓修。識自本心,是自見本性。悟即元无差別,不悟即長劫輪迴。

5.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已来,頓漸皆立无念為宗,无相為體,无住无為本。何明為相?无相,於相而離相;无念者,於念而不念;无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繫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縛也。以无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是是以无相為體。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无念。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念生,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却,一念斷即无,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无念為宗,即緣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然此教門,立无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於念,若無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離二相諸塵勞。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之,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維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弟一義而不動。』

6. 善知識,此法門中,座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言動。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為妄念故,盖覆真如,離妄念,本性淨。不見自性本淨,心起看淨,却生淨妄,妄无處所,故知看者,看却是妄也。淨无形相,却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却被淨縛。若不動者,不見一切人過患,是性不動。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說人是非,与道違背。看心看淨,却是障道因緣。

7. 今即自歸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識發四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惠能道:『眾生无邊誓願度,煩惱无邊誓願斷,法門无邊誓願學,无上佛道誓願成。』三唱善知識,眾生无邊誓願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癡名妄,自有本覺性,将正見度,即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見正度,迷來悟度,愚来智度,惡来善度,煩惱来菩薩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煩惱无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法門无邊誓願學,學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願力。

8. 一切經書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惠性故,故然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故智為大人。迷人問於智者,智人与愚人說法,令使愚者悟解心開。迷人若悟心開,与大智人无別。故知不悟,即是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維摩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9. 心行轉《法華》,不行《法華》轉;心正轉《法華》,心邪《法華》轉;開佛知見轉《法華》,開眾生知見被《法華》轉。

10.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便喝。僧禮拜,師云:「這個師僧,卻堪持論。」(以下《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11. 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云:「我在黃檗處,三度發問,三度被打。」僧擬議,師便喝。隨後打云:「不可向虛空裡釘橛去也。」

12. 上堂云:「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証據者看看。」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禪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擬議,師托開云:「五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便歸方丈。

13. 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又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14. 師初在黃檗會下,行業純一。首座乃嘆曰:「雖是後生,與眾有異。」遂問上座在此多少時,師云:「三年。」首座云:「曾參問也無?」師云:「不曾參問,不知問個什麼。」首座云:「汝何不去問堂頭和尚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師便去問,聲未絕黃檗便打。師下來,首座云:「問話作麼生?」師云:「某甲問聲未絕,和尚便打,某甲不會。」首座云:「但更去問。」師又去問,黃檗又打。如是三度發問,三度被打。

黃檗云:「不得往別處去,汝向高安灘頭大愚處,必為汝說。」師到大愚,大愚問:「什麼處來?」師云:「黃檗處來。」大愚云:「黃檗有何言句?」師云:「某甲三度問佛法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過無過?」大愚云:「黃檗與麼老婆為汝得徹困,更來這裡問有過無過。」師於言下大悟云:「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15. 雲門因僧問:「如何是佛?」門云:「乾屎橛。」(雲門偃月)

16. 一指禪(天龍禪師->「俱胝一指」)

17. 龐蘊家世,世代為儒。自少有志探尋生命真相,因而皈依佛門。初參石頭禪師,龐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石頭以手掩口,龐蘊豁然省悟。後來他又以此問題到江西參禮馬祖,馬祖答道:「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龐蘊於言下領悟,乃留駐兩年。自此以後,機鋒迅捷,非各家所能敵。曾與馬祖、石頭、丹霞、天然等禪師酬對機鋒,也與藥山惟儼、百靈、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禪師,頻相往來。(歸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