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參考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A. 初祖杜順;二祖智儼;三祖賢首法師,即法藏。
1. 一乘圓教又分同教一乘(《法華經》漸教,同於三乘而顯一乘)、別教一乘(《華嚴經》頓教,別於三乘而顯一乘)
2. 判教﹕分判之下總有差別,亦是一種論述自己宗派與其他宗派的關係。
1. 可見中國對小乘佛教的認識己日見加深。
金師子章
(一)明緣起
金無自性,隨工巧匠之緣,遂有師子相起。起但是緣,故名緣起。
(二)辨色空
師子相虛,唯是真金。師子不有,金體不無,故名色空。又復相與性對立。空無自相,約色以明。不礙幻存,名為色空。
(三)約三性
師子情有,名為遍計。師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變,故號圓成。
(四)顯無相
以金收師子盡,金外更無師子相可得。故曰無相。
(五)說無生
正見師子生時,但是金生,金外更無一物。師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曰無生。
(六)論五教
1.師子雖是緣生之法,念念生滅,實五師子相可得。名聲聞教。
2.此師子緣生之法,各無自性,徹底唯空。名大乘始教。
3.此師子雖然徹底,唯空不礙,幻法宛然。緣生假有,二相雙存。故名大乘終教。
4.即此二相,互奪兩亡。情偽不存,俱無有力,空有雙泯,名言路絕,棲心無寄。故名大乘頓教。
5.即此師子情盡體露之法,混成一塊。繁興大用,起必全真。萬象紛然,參而不雜。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歷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故名一乘圓教。
(七)勒十玄
1.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故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2.若以眼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一一皆純,一一皆雜,是圓滿藏。故名諸藏純雜具德門。
3.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名住自位。故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4.即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各以金收師子盡。一一皆徹,師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障無礙。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5.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若看金,唯金無師子。若兩處看,俱隱俱顯。名秘密隱顯俱成門。
6.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7.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又復一一毛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8.說此師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彰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識,令生正解。名托事顯法生解門。
9.師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為三際,謂過去、現在、未來。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為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10.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回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轉善成門。
(八)括六相
師子是總相;五根差別是別相。共從一緣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濫,是異相。諸根合會有師子,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
(九)成菩提
菩提,此云道也,覺也。謂見師子之時,即見一切有為之法,更不待壞,本來寂滅。離諸取捨,即于此路,流入薩婆若海。故名為道。即了無始已來所有顛倒元無有實。名之為覺。究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
(十)入涅槃
見師子與金二相俱盡,煩惱不生。好醜現前,心安如海。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纏離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