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與黃老

第十一講 陰陽家與繫辭傳

陰陽家

對於天地的了解:天文與地理

天文:陰陽。地理:大九洲。(易道陰陽,太玄道方部州家,潛虛道人事)

自然秩序與人事的關係

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左傳》)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味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

分類與感應關係

五行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繫辭傳〉)

《繫辭傳》

《周易》的結構與用法:象、辭、變、占。

象徵與數:將宇宙秩序納入人文的表達

易傳的集結寫定

繫辭傳中的人格修養

繫辭傳中的「道德本體論」

1. 騶衍,後孟子。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禨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2.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以上《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3. 是時獨有鄒衍,明於五德之傳,而散消息之分,以顯諸侯。而亦因秦滅六國,兵戎極煩,又升至尊之日淺,未暇遑也。而亦頗推五勝,而自以為獲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然曆度閏餘,未能睹其真也。(《史記》卷26〈曆書第四〉)

4.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5.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6.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衆,為柄,其於地也為黑。(《易經.說卦傳》)

7.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經.繫辭傳上》)

8. 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敍,庶草蕃廡。一極備凶,一極無凶。曰休徵: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晳,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歲月日時無易,百穀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既易,百穀用不成,乂用昬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寧。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尚書.洪範》)

9.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10.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聦,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晢,聦作謀,睿作聖。

11. 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尚書.洪範》)

12.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于土。

13. 天為者時,而不助農於下。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動。平地注水,水流溼。均薪施火,火就燥。山雲草莽,水雲角(角妻才),旱雲煙火,雨雲水波,無不皆類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龍致雨,以形逐影。師之所處,必生棘楚。禍福之所自來,眾人以為命,安知其所。(《呂氏春秋.應同》)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儒者以六蓺為法。六蓺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糲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彊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踰越,雖百家弗能改也。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羣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言不聽,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復反無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第十二講 黃老帛書與出土文獻

黃老帛書

出土: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

內容:帛書《老子》乙本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

時代:不避漢惠帝劉盈諱;可能寫在惠帝和文帝之間

〈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

黃老學派:以道法為主,融合儒術。

韓非子:解老、喻老

以道為本

法由道出

虛靜

陰陽

尚雌重柔:〈十六經.雌雄節〉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崇儒術。

東漢黃老之學的演變:(任繼愈)

老子之學:學者的學術研究。

養生之學。

道教神學:與神仙方術相結合。

民間道教:黃老道。張角的太平道(黃老道);張魯的五斗米道。

經法

道法:道、法、形、名;无形以知禍福之所從生。

國次:兼人之國,應如何處理。

君正:為君治國次序,治成則可以守戰。

大分:六逆、六順。

四度:靜、正、文、武;安、治、明、強。

論:人主之道。建八正、行七法;執六柄,審三名。

亡論:論亡國之因;六危、三不辜、三壅、三凶。

論約:人事之理以天地之道為順逆。

名理:道者,神明之原。重柔。

呂氏春秋

十二紀,每紀五篇(序意);八覽,每覽八篇;六論,每論六篇。

史記

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經法

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虛無形,其寂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背。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為有餘。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無執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形聲號矣。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智,至智者為天下稽。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反索之無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謂失道。

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貴賤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貴之恒位,賢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變恒過度,以奇相禦。正奇有立,而名形弗去。凡事無小大,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形已定,物自為正。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彌無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

國次

國失其次,則社稷大匡。奪而無予,國不遂亡。不盡天極,衰者復昌。誅禁不當,反受其殃。禁伐當罪當亡,必虛其國,兼之而勿擅,是謂天功。天地無私,四時不息。天地立,聖人故載。過極失當,天將降殃。人強勝天,慎避勿當。天反勝人,因與俱行。先屈後伸,必盡天極,而毋擅天功。

兼人之國,修其國郭,處其廊廟,聽其鐘鼓,利其資財,妻其子女,是謂重逆以荒,國危破亡。

故唯聖人能盡天極,能用天當。天地之道,不過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故聖人之伐也,兼人之國,墮其城郭,焚其鐘鼓,布其資財,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賢者。是謂天功。功成不廢,後不逢殃。

毋陽竊,毋陰竊,毋土敝,毋故執,毋黨別。陽竊者天奪其光,陰竊者土地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執者流之四方,黨別者外內相攻。陽竊者疾,陰竊者飢;土敝者亡地,人執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謂五逆。五逆皆成,亂天之經,逆地之綱,變故亂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謂過極失當。

君正

一年從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發號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從其俗,則知民則。二年用其德,則民力。三年無賦斂,則民不倖。六年民畏敬,則知刑罰。七年而可以正,則勝強敵。

俗者,順民心也。德者,愛勉之也。有得者,發禁弛關市之正也。號令者,連為什伍,選練賢不肖有別也。以刑正者,罪殺不赦也。畏敬者,民不犯刑罰也。可以正者,民死節也。

若號令發,必廄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民無它志,然後可以守戰矣。號令發必行,俗也。男女勸勉,愛也。動之靜之,民無不聽,時也。受賞無德,受罪無怨,當也。貴賤有別,賢不肖衰也。衣備不相逾,貴賤等也。國無盜賊,詐偽不生,民無邪心,衣食足而刑罰必也。以有餘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

天有死生之時,國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文武并行,則天下從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知地宜,須時而樹,節民力以使,則財生,賦斂有度則民富,民富則有佴,有佴則號令成俗而刑伐不犯,號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則守固戰勝之道也。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

省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無父之行,不得子之用;無母之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之行備,則天地之德也。三者備,則事得矣。能收天下豪傑驃雄,則守禦之備具矣。審於行文武之道,則天下賓矣。號令合於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

大分

觀國者觀主,觀家者觀父。能為國則能為主,能為家則能為父。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大不王。其謀臣在外位者,其國不安,其主不悟,則社稷殘。其主失位則國無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國憂而存;主失位則國荒,臣失處則令不行,此之謂頹國。主暴則生殺不當,臣亂則賢不肖并立,此謂危國。主兩則失其明,男女爭威,國有亂兵,此謂亡國。

嫡子父,命曰上怫,群臣離志;大臣主,命曰雍塞:在強國削,在中國破,在小國亡。主失位,臣不失處,命曰外根,將與禍鄰:在強國憂,在中國危,在小國削;主失位,臣失處,命曰無本,上下無根,國將大損:在強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主暴臣亂,命曰大荒,外戎內戎,天將降殃:國無大小,有者滅亡。主兩,男女分威,命曰大麋,國中有師: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

凡觀國,有六順:主不失其位則國有本,臣失其處則下無根,國憂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國安。主主臣臣,上下不□者,其國強。主執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主得位臣輻屬者王。

六順六逆乃存亡興壞之分也。主上執六分以生殺,以賞罰,以必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之於天地,而兼覆載而無私也,故王天下。

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地焉,有人焉,三者參用之,然後而有天下矣。為人主,南面而立。臣肅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順,不敢蔽其上。萬民和輯而樂為其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敵。

文德究於輕細,武刃於當罪,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術,不王天下。知王術者,驅騁馳獵而不禽荒,飲食喜樂而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少而有功,戰勝而令行。故福生於內,則國富而民昌。聖人其留,天下其與。不知王術者,驅騁馳獵則禽荒,飲食喜樂而湎康,玩好嬛好則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多而無功,戰勝而令不行。故福失於內,財去而倉廩空虛,與天相逆,則國貧而民荒。至聖之人弗留,天下弗與。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師有道,則國人之國矣。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獨知王術,故而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輕縣國而重士,故國重而身安;賤財而貴有知,故功德而財生;賤身而貴有道,故身貴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則之。霸王積甲士而征不備,誅禁當罪而不私其利,故令天下而莫敢不聽。自此以下,兵戰力爭,危亡無日,而莫知其所從來。夫言霸王,其無私也,唯王者能兼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四度

君臣易位謂之逆,賢不肖并立謂之亂,動靜不時謂之逆,生殺不當謂之暴。逆則失本,亂則失職,逆則失天,暴則失人。失本則損,失職則侵,失天則飢,失人則疾。周遷動作,天為之稽。天道不遠,入與處,出與反。

君臣當位謂之靜,賢不肖當位謂之正,動靜參於天地謂之文,誅禁時當謂之武。靜則安,正則治,文則明,武則強。安則得本,治則得人,明則得天,強則威行。參於天地,合於民心。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

審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國。順治其內,逆用於外,功成而傷。逆治其內,順用於外,功成而亡。內外皆逆,是謂重殃,身危為戮,國危破亡。內外皆順,功成而不廢,後不逢殃。

聲華實寡者,庸也。順者,動也。正者,事之根也。執道循理,必從本始,順為經紀。禁伐當罪,必中天理。背約則窘,達刑則傷。背逆合當,為若有事,雖無成功,亦無天殃。

毋止生以死,毋禦死以生,毋為虛聲。聲溢於實,是謂滅名。極陽以殺,極陰以生,是謂逆陰陽之命。極陽殺於外,極陰生於內。已逆陰陽,又逆其位,大則國亡,小則身受其殃。故因陽伐死,因陰建生。當者有數,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順同道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肖,何事不治。

規之內曰圓,矩之內曰方,懸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尺寸之度曰大小短長,權衡之稱曰輕重不爽,斗石之量曰少多有數,繩墨之立曰曲直有度。八度者,用之稽也。日月星辰之期,四時之度,動靜之立,外內之處,天之稽也。高下不蔽其形,美惡不匿其情,地之稽也。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處,任能毋過其所長,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美惡有名,逆順有形,情偽有實,王公執之以為天下正。

因天時,伐天悔,謂之武。武刃而以文隨其後,則有成功矣,用二文一武者王。其主道,離人理,處狂惑之位處而不悟,身必有戮。柔弱者無罪而幾,不及而趯,是謂柔弱。剛正而強者臨罪而不究。名功相抱,是故長久。名功不相抱,名進實退,是謂失道,其卒必有身咎。黃金珠玉藏積,怨之本也。女樂玩好燔材,亂之基也。守怨之本,養亂之基,雖有聖人,不能為謀。

亡論

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一國而服六危者,滅;一國而服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而服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之君而服三凶者,禍反自及也。上溢者死,下溢者刑。德薄而功厚者隳,名禁而不匡者死。抹利,襦傳,達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殃。逆節不成,是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謂後命。大殺服民,戮降人,刑無罪,禍皆反自及也。所伐當罪,其福五之;所伐不當,其禍十之。

國受兵而不知固守,下邪恒以地界為私者保。救人而弗能存,反為禍門,是謂危根。聲華實寡,危國亡土。夏起大土功,命曰絕理。犯禁絕理,天誅必至。六危:一曰嫡子父,二曰大臣主,三曰謀臣外其志,四曰聽諸侯之廢置,五曰左右比周以壅塞,六曰父兄黨以拂。六危不勝,禍及於身。三不辜:一曰妄殺賢,二曰殺服民,三曰刑無罪:此三不辜。

三壅:內位勝謂之塞,外位勝謂之拂;外內皆勝則君孤直。以此有國,守不固,戰不克。此謂一壅。從中令外謂之惑,從外令中謂之賊。外內遂爭,則危都國:此謂二壅。一人擅主,命曰蔽光。從中外周,此謂重壅。外內為一,國乃更。此謂三壅。三凶:一曰好凶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縱心欲:此謂三凶。

昧天下之利,受天下之患;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背之,謂之襦傳。伐當罪,見利而反,謂之達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