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小動作 告別頑固性疼痛

「神奇小動作 告別頑固性疼痛」(張南雄報導)

對不完全脊髓損傷的患者來說,在復健的過程中,面臨最大的挑戰的是全身各式各樣的疼痛和僵硬笨拙的動作;這些疼痛及異樣感,往往讓病人痛不欲生,也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為了提供患者更進一步的協助。署立台東醫院復健科醫師潘盈達特別嘗試從學習的角度,教導患者重新建立對身體印象、對感覺、對動作的認知,以及用想像來完成動作的訓練;結果卻發現這一套由國外學者發展出來的方法,不僅改善了動作品質的問題,同時對麻刺、抽痛等異樣感也有良好的效果。

署立台東醫院復健科醫師潘盈達指出,這位國外學者費登奎斯也曾將他發展的這套方法,運用在中風、腦傷,及其他腦部引起的運動障礙上,都得到良好的效果。署立台東醫院復健科目前就是以費登奎斯的觀念為主,結合其他身心整合學派的技巧,希望在傳統的復健治療之外,提供患者更進一步的協助。

一位家住台東,現年56歲的簡姓婦人,兩年前因為車禍開了兩次頸椎的刀,術後四肢癱瘓,頸部以下完全沒有感覺,但意識清醒,整日臥床長達四個月之久;努力接受復健治療之後,身體、手腳開始有些感覺和動作,但這也是夢魘的開始;持續地酸麻、針刺、抽痛感和不定時的手腳抽筋,讓她難以承受,晚上要依賴藥物才能入睡!去年8月回到台東,接受署立台東醫院的復健課程治療;現在她走起路來,不僅身體好輕鬆,沒有那種被綁住的感覺,同時還覺得有踩在地板的感覺,不像之前好像是踩在棉花上

署立台東醫院復健科醫師潘盈達說,其時類似的患者大多不是肌力不夠,而是拮抗肌彼此協調不好,很多力量是用在抵抗拮抗肌的張力,所以患者會有力量被綁住,出不來的感覺。如果懂得太極四兩撥千金、鬆柔的原理,就會有一種力量被釋放出來的感覺,覺得全身充滿力量,得到的效果往往較強力伸展、硬拉,更好也更持久,不過他也指出,雖然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得到良好的成效,但是就現在的醫療環境和患者的觀念,這類方式似乎不易推展;因為患者的就醫形態,大多希望藉由外力,比如藥物、儀器、針灸或是治療師的手,來達到治療的目的;願意學習正確姿勢,改變運動模式和使力習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練習放鬆技巧的卻不多;他強調治療是雙方面的,不是醫生或治療師單方面的給予,患者要嘗試改變,這樣才能得到更佳的療效。

資料來源: 中廣新聞網

----------------------------------------------------------------------

編按: 願意學習太極正式姿勢的朋友,歡迎到本中心報名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