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 01, 2011 11:36:54 AM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2011/2/27報導/趙瑜婷
「把傘還給我。」「我偏不要。」汕尾國小車鼓隊演出民間戲曲《陳三五娘.益春留傘》的橋段,陳三喜歡五娘,故意當僕人接近她,但三年來沒動靜,失望之餘想離開,丫鬟益春為幫小姐留住陳三,邊抓包袱邊求他留下,兩人開始拉扯,動作滑稽。飾演益春的學生黃慧玲笑說:「搶傘的點腳動作,真像兔子舞!」
表演中,女生拿著絲巾和扇子,輕移蓮步;男生拿竹板做的敲擊樂器,甩出節奏引領雙方前進,兩人搖擺身體,一搭一唱。然而既沒「車」也沒「鼓」,為何稱車鼓陣?
指導教師林宣佑說,用閩南語念就知道原因,「車」在方言中有舞弄、逗弄的意思,像是「車畚箕」代表搗蛋,「鼓」是指繞圈子。因此,車鼓陣中常看到男生逗弄女生,用逗趣誇張方式表現兩性互動。
林宣佑說,車鼓戲是古早農業社會的娛樂,不像歌仔戲要搭臺演出,車鼓陣類似「落地掃」,圍一圈就能演出,廟會則成為熱鬧的車鼓陣。車鼓戲多演出男女談戀愛或拌嘴的故事,在民風保守的社會大受歡迎,也被讀書人視為俚俗。
演出感情戲,兒童難免扭捏。林宣佑說,學童有時表演放不開,表情像「互欠會錢」,也有學生覺得當「家人」就很自然,甚至有學生很投入,演《桃花過渡》小旦和船夫「答嘴鼓」時,真的吵起來了。林宣佑認為,車鼓戲也許更適合高中和大學生表演,目前是把學童當作「種子」培育。
汕尾國小十多年前為發展鄉土特色,創立車鼓隊,但老師傅口傳心授的速度太慢,於是改播放錄音帶,學童只要跳舞就行了,卻變成「土風舞」,失去民俗意義。林宣佑到校任教後,發現車鼓陣逐漸凋零,感受傳承迫切性,因此請老師傅教唱歌詞,他再寫成簡譜教學生,更恢復後場音樂,鼓勵學生學習橫笛、大廣弦等樂器,引領前場歌舞,讓車鼓陣更原汁原味。
車鼓陣有文學、音樂、舞蹈元素,其實充滿人文色彩。學生黃慧玲最喜歡演唱「四門譜」,在輕快的曲調中,小旦整理儀容,向前方打開虛擬的四個大門,畫出表演的場域,也成為車鼓陣的進場儀式。「囉嗹譜」歌詞更特別,它原本是傀儡戲中田都元帥的咒語,也被車鼓陣拿來當淨場儀式。
汕尾車鼓隊的服裝,除了民俗常見的鳳仙裝、汗衫之外,竟然還有洋裝和西服。林宣佑說,六○年代臺灣經濟起飛,為拚陣頭而吸收流行文化,讓演出者穿西洋服飾,小旦甚至撐陽傘。他笑說,以後車鼓隊穿原住民公主裝、酋長服也不要驚訝,「這就是民俗的包容性」。
汕尾國小車鼓陣遠近馳名,許多廟宇都邀請演出,但學校考量學童舟車勞頓和課業,都會婉拒,唯獨參加過兩次陣頭演出;一次是老師傅迎駕家神土地公,一次是長期幫助校內貧童的廟宇落成。林宣佑說,讓學童體會尊師重道和感恩回饋精神的同時,也希望在難得的民俗演出中,讓學生了解車鼓陣不僅是唱歌跳舞的學校社團,也是奠基在人情義理之上的民間重要文化傳統。
由於家長怕孩子課業受影響,加上學生缺乏興趣,車鼓陣正面臨傳承危機,學校最近更自製車鼓陣公仔,希望籌措經費,讓學生上學和課輔費用全免,吸引隊員參加。林宣佑說,學生到了國中,也許會中斷學習,但到大學時,內心只要存有民俗種子,仍能創立車鼓陣社團。他常叮嚀學生,長大當有人要請教車鼓陣時,一定要義不容辭的接受,文化才能傳承下去,這也是對自己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