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y 03, 2011 10:20:36 AM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方向文/何權峰
「你就是你認為的你。」(You are what you think you are.)心理學家已證實,人會依最符合自我形象的模式來行為。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和善的人,你就會待人和善,做事隨和;你認為自己是正直的,那你就會表現得公平、有正義感;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是好惹的,那麼當有人惹毛了你,你就不會善罷干休。
你可能看過有些人,在家人面前常亂發脾氣,卻對朋友很客氣,那是因為他們在朋友面前有不同的形象。有人和家人起爭執,吵得面紅耳赤時,電話響起,他一接起電話,突然就變得輕聲細語,甚至談笑風生。這是怎麼回事?沒錯,因為形象不同,表現就不同。
人很難改變,親子關係、人際關係難以改變的原因也在這裡,因為形象沒變,即使有時想改變,往往也只是「幾分鐘」熱度,很快又被「打回原形」。
諷刺的是,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形象都是來自別人。你的父母、親友、同學如何看待你,你在心中就依此描繪出「自畫像」。
「我的頭腦不好」、「我脾氣不好」、「我沒有人愛」、「我個性太軟弱」、「我這個人就是這樣、那樣」……不管你在「我」的後面加了什麼,這幅畫像即是自我形象。
每個人都有一幅自畫像,你對自己的形象是什麼,就會有怎樣的表現,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問題在於,你喜歡那幅自畫像嗎?如果不喜歡,為什麼不重畫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