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 14, 2011 3:42:51 AM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2011/3/12陳祥麟/臺北報導
客家人所謂的「掛紙」、「挨粄」,原來都和清明節息息相關。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線上試用版,收錄許多客家特色辭彙,教育部國語會建議各國小,語言教學可結合節慶活動,教導學童慎終追遠,並增添學習母語的興趣。
國語會執行祕書陳雪玉說,學生從傳統民間習俗中,可學到許多母語的特色詞彙。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線上試用版,收錄一萬五千多字、詞條,可讓學童認識更多客家語相關詞彙,也可以學習俚俗諺語,承襲祖先智慧和說話藝術。
客家語所說的「掛紙」,指的是「掃墓」,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線上試用版中,解釋為:「原指在掃墓時,掛在墳墓四周的樹枝,或淺埋在墳墓表土的一種長方形紙,後引申為掃墓。」許多客家庄從元宵節過後的假日,就開始進行掛紙活動。
陳雪玉說,《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線上試用版中,和「掛紙」相關的用語,還有「阿公婆」,代表歷代祖先;「掛紙」要準備祭品,也要製作糕點,「挨粄」就是指將米和水磨成米漿。「挨粄」後,可準備「炊粄仔」,也就是蒸煮各種米製的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