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Apr 10, 2011 1:57:42 PM
摘自國語日報「社論日日談」---2011/4/8
宜蘭某高職,建校已經六十年,至今仍沒校訓;校長提出「不作假帳」作為校訓,認為很有創意,但老師有異議,學生反應兩極。
「作帳」是會計科學生的基本能力,「不作假帳」則是對會計人根本的要求,是否適合作為校訓,應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校訓是師生共同遵守的規範,一方面砥礪師生言行,一方面彰顯學校文化的特徵,具有教育意義和傳承價值,因此各校都訂有校訓,作為學校的精神指標。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英國牛津大學的校訓是「主照亮我」。美國哈佛大學的校訓是「真理」。國內各師範大學或教育大學的校訓,都與「誠正勤樸」有關,至於中小學的校訓則較多樣性,重點在體現學校的教育內涵;而「禮、義、廉、恥」曾經是共同的校訓。
校訓具有正向引導價值,因此學校的校訓,大多數是以正面表示,用負面陳述的相當少見。這次學校校長建議採用負面陳述的校訓,引起爭議,其理在此。
學校是一個教育場所,鼓勵學生向上向善,是一項很重要的教育功能。以「求真求實」或「求真務實」作為校訓,應該比「不作假帳」更能被師生或社會大眾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