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Feb 26, 2011 2:42:13 PM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2011/2/10日少年文藝文/果子離
洗澡,對現代人來說,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在古代卻是一件大事。老祖宗沒有蓮蓬頭、自來水,洗澡本來就不方便。夏天還好,寒冬就麻煩了。沒有熱水器供應源源不絕的熱水,洗澡到一半,水冷了,還要備妥另一盆熱水,加注進來;洗好頭,沒有吹風機,古人頭髮又長,不好乾,一不小心會感冒。為了衛生,反而傷身,得不償失。
因為洗澡大費周章,遠在周朝,就視洗澡為一種禮儀,晚輩每五天必須燒溫水讓父母洗澡,每三天燒溫水讓父母洗頭。而接待賓客,則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到了漢朝,更明文規定,朝廷官員每五天放一次洗澡假,回家洗澎澎。唐朝改為十天。
連動物也有洗澡日。明清時期,民間流行農曆六月六日把家裡養的貓狗帶到河裡洗澡。在朝廷,則於這天為大象洗澡,據說為了爭睹大象洗浴,京城萬人空巷。
現在我們說洗澡,有時也說沐浴,但古代分得可細了。洗澡沐浴,四個字各代表不同的意思。洗,指洗腳;澡,指洗手;沐,指洗頭髮;浴,指洗身體。不能混用。因此我們說的洗澡,在古代只是洗手、洗腳而已;而沐浴其實是洗頭加洗澡,但我們習慣用法,不會把沐浴當作洗頭。例如洗澡用沐浴乳,洗頭另外用洗髮精,不是用沐浴乳。可見字詞的定義古今大不相同。
因為洗澡是大工程,有人嫌麻煩而偷懶,大懶鬼就會變成大髒鬼。想想多恐怖,尤其在古代,男女都留長髮,平日束髮覆巾,容易藏汙納垢,喔不,根本就藏了一堆虱子、跳蚤。
偏偏有時候不洗澡變成文人雅事,代表一種瀟灑的風格,甚至傳為美談。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王猛「捫虱而談」。
王猛,是有本領、很大器的人。當時東晉將軍桓溫率軍北伐,王猛穿著麻布短衣,和桓溫見面。他一邊談論天下大事,一邊伸手到衣襟裡捉虱子,旁若無人。這就是「捫虱而談」的典故出處(捫,是「按」的意思)。桓溫很欣賞他。「捫虱而談」這成語,後來被用來形容談吐自在,無所畏忌。
北宋宰相兼文學家王安石也是不澡一族,不洗澡、不換衣服,不洗臉。有一回他晉見皇帝,有隻虱子在他的鬍鬚上爬來爬去,皇帝見了忍不住發笑。而王安石因為長期不洗臉,臉看起來黑黑的。門生以為他生病了,去問醫生。醫生說,王安石的臉黑不是病,是陳年汙垢。門生奉上澡豆,請他洗臉,他卻硬拗說他的臉黑是天生的,澡豆也沒用。
這裡說的澡豆,是古代的肥皂。做法是把豬的胰腺研磨成糊狀,加入豆粉、香料等,混合均勻,乾燥之後製成豆子形狀,可用來洗滌。不過物以稀為貴,澡豆只有貴族才用。後來經過改造,在研磨豬胰腺時加入砂糖,用純鹼取代豆粉,添加豬油,混合均勻後壓製成球狀或塊狀,叫做「胰子」,成分不但接近今天的肥皂,也比澡豆普及多了。
儘管隨著時代進步,洗澡愈來愈方便,也愈來愈被重視,但洗澡還真不是普通小事。就像黃曆訂定諸事吉凶,自古以來也有一派人認為洗澡是要看日子的。直到清朝,還有人編纂《時曆纂》,列舉一年十二個月沐浴的宜、忌日期,算一算,一個月大概三到五天適合洗澡,一年下來只有四十七天。
古人邋遢,保暖條件不好,洗澡不便,加上現在看起來比較迷信的觀念,因此不常洗澡的大有人在。這些不利條件現代人沒有了,因此不洗澡的理由也不存在,個人衛生還是得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