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Apr 17, 2011 5:4:31 AM
摘自國語日報「社論日日談」---2011/4/16
臺灣紅十字會為日本大地震發起賑災募款活動,因為勸募所得金額高達十八億元,第一次僅送出四億元,引發民眾質疑,為何不是一次將善款全數送交日本?到底善款應如何運用並接受監督,已成為大眾關注的議題。
由於日本大地震及海嘯所造成的傷害非常嚴重,因此當紅十字會發起勸募活動時,馬上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不少民眾趕在第一時間捐款,就是希望立即提供災民急難協助,因此對於紅十字會表示要分批送出捐款的作法難以接受。民眾急於捐款,但是並不了解紅十字會是對災民提供急難救助,還是要協助日本做災後長期重建工作,因而導致民眾覺得自己捐錯款,甚至要求退款;這些反應,也耗費了勸募單位的行政成本。
從事急難救助或照顧弱勢的工作,應該被肯定與支持。經過這次事件,民眾可學習的是不要衝動的捐款,可以先了解勸募單位如何運用捐款,審慎評估是否符合自己捐款的意願,然後再捐款;勸募單位也該清楚說明募款使用計畫,讓民眾了解所捐善款的支用情況。
公益團體能主動公布善款的流向,社會大眾學會理性監督,才能發揮善款的最大力量。